APP下载

浅析小学低年级科普童话教学的“三重境”

2018-11-29孟夷

教师·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文体

孟夷

摘 要:科普童话类文本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占据一定的比例,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一种文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很容易将其与一般童话教学混为一谈。针对统编新教材重视儿童自身生活体验与个性化学习这一特点,力求教师们通过“析文体”“明语用”“辨思想价值”的三重境界,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课堂环境中,自由充分地想象,感受语言的魅力,享受科学知识的滋养,启迪思维与智慧。

关键词:科普童话;文体;语用;思想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9-10

作者简介:孟 夷(1991—),女,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本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课程标准确立了童话作为这一学段首选文体的地位。

科普童话又称知识童话、自然童话,采用了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小学低段的学生,受认知发展规律与水平的影响,更乐于接受充满童趣、富有幻想的感知材料。他们對自然科学充满好奇,乐意追求科学的奥秘,科普童话自然成为低段语文教材中最常出现的题材之一。笔者通过比较小学第一学段两个版本所选入的科普童话篇目发现,部编版教材中的科普童话篇目较人教版相比,每册增加了一至两篇。

科普童话是童话的一个分支,它以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兼具“科学性”和“童话味”两方面特点。与一般童话教学相比,科普童话教学还应凸显其“科学性”的一面。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很容易将其与一般童话教学混为一谈,忽略了其科学特性;或者片面强调教材中科学理论的有理有据,将科学童话教学变成科学课。故此,笔者聚焦科普童话的文体特征,结合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科普童话的教学“三重境”。

一、析文体之境,把握儿童本位的精准定位

科普童话的艺术特征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低年级儿童生活阅历浅,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第一学段科普童话教学不宜过早抽离出科学术语,而应从儿童本位出发,尊重孩子的感性认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以此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方案,切忌将科普童话的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既定的知识进行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

以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小松鼠找花生》为例,教师第一要务是清晰地把握文体特征。《小松鼠找花生》这则科普童话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的果实长在地里这一常识。花生在地下结果的现象,为常人所知,但在许多小朋友的眼里却是个谜。笔者可先通过学生对花生的熟悉以及对花生外形、花朵的认知,唤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再引导学生对生活中不太熟知的花生长在哪儿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

师:同学们,看着鲜艳的花生花,听着鼹鼠的介绍,小松鼠的眼前仿佛已经浮现出那一颗颗饱满的大花生,它多么想尝尝美味的花生啊!那它是怎么做的呢?结果又怎样呢?

课件出示句子:小松鼠每天都到地里去,看看结花生了没有。

师:“每天”表达出什么意思?“每天”这两个字可以感受到了小松鼠怀着怎样的心情?(急切)

师:小松鼠每天去哪儿了?干什么?它看到了什么?(每天到地里,看花生结了没有)

师:我的小松鼠们,你们想不想快点看到结花生?

师:小松鼠就这样每天等啊等,你知道它等了多久吗?一天?两天?小松鼠等到了什么时候?

师:等了这么久,都没看见一颗花生,这时候小松鼠会怎么样呢?如果你是小松鼠,你想说些什么?

生1: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

生2:花生的果实去哪了?

生3:到底出了什么事,为什么一颗花生都没有?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花生去哪儿了吗?你愿意去寻找答案吗?

花生的花是如此美丽,花生的果又是如此好吃,在如此情境下,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小松鼠,抓住“每天”一词,体会小松鼠急切的心情,使学生对结出花生产生无比期待。接着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想象“小松鼠就这样每天等啊等”,所等待的时间有多长。当学生发现小松鼠等了那么久,竟然连一颗花生都没有见到,心中不免产生思考:为什么一颗花生都没有?花生去哪儿了呢?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一连串的思考引发了学生想要一探到底的心理。在以儿童为本位、鼓励想象与思考的课堂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花生藏在地下”这一科学常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

二、明语用之境,让语言表达更富童趣

“语文教学要从以往重内容的感知转化为重语言的感知。通过语言的表现形式,了解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内在联系背后隐含的文化和审美价值。”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模仿他人的表达形式、表达方法。而科普童话以其活泼、准确、富有童趣的语言,给低段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了优秀范本。

科普童话类文本的段落内部常常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一文,主要介绍水变成云的过程。文中用了一个排比句“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衣服是“穿”的,袍子是“披”的)这一段连贯地介绍了水变成云后的不同姿态。教学这一段落时,笔者首先利用补白,让学生发挥想象:“水还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充分利用“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这个排比句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这样,引导学生有条理、有层次地说好一段话的同时,还激励学生们表达得更有童趣。在课堂仿说练习中,学生们分享了这样美妙的语句:“天空是个调皮的孩子,有时候绽开笑脸,晴空万里;有时候满脸泪珠,大雨倾盆;有时候一脸疑惑,乌云密布。”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笔者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语言,在学段、语用意识的引领下,紧扣科普童话的文本特点,把握文本的表达特质,让学生在内化吸收与积累的过程中学以致用,形成自己的个性表达,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三、辨思想价值之境,激活儿童的思维灵性

陈伯吹先生说:“新奇,活动,变异,勇敢,惊险,美丽的色彩,有趣味的重复,成功而又快乐的结局,等等,都是幼童文学作品中酝酿的酵母。”儿童的世界就如同诗性世界一样,充满着幻想、想象,一切都是那么的富有生机和活力,是一种感性的美好世界。对于科普童话教学来说,需要从学生出发,用儿童的视角去审视文本内容,甚至用儿童的研究方式去看待科学知识。

引导这些刚跨出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接触大自然,开始进行一点点批判质疑的启迪,对大自然产生一点点敬畏的心理,产生一些思想价值观。这样的思维灵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学生们能够走进科普、走出童话。课堂是学生的,科普童话教学尤其要尊重学生、呵护童心,让学生能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去感知文本内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还能让课堂充满灵动的童趣。

参考文献:

[1]许湘云.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

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50-

52.

[2]张幼琴.第一学段科普文的精准定位

和靶向训练[J].新教师,2016(6):22-24.

[3]章志英.中低年级童话教学策略浅谈

[J].小学教学参考,2016(6):35.

猜你喜欢

文体
《两汉语类文献生成及文体研究》简介
打开艺术的宝盒——“青藏三部曲”的多样化文体与叙事探索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英文环保公示语的文体分析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商务英语文体论略
旅游景点介绍的文体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文体确定的反思——兼与《小石潭记》相比较
赠序文体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