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ICU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8-11-29朱文生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8年5期
关键词:死亡率我院血流

朱文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因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阻塞,进而心肌缺氧及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是CHD各类型中最严重类型,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血管供血区域心肌严重持续缺血,最终使相应心肌急性坏死[1]。心源性休克(CS)是指因心脏功能迅速减退,引发心输出量极速减少,发生急性周围循环严重衰竭,其发病人数中AMI占7% ~12%为[2]。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运用,AMI合并CS死亡率有所下降。本文研究AMI并发CS患者ICU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降低AMI并发CS的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110例AMI并发CS患者,根据其院内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其中男65例,女45例;年龄46~81岁,平均(72.34±8.34)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CRRT 65例;入住ICU时间最短3天,最长12天,平均(6.34±1.12)天;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CS 符合《内科学》[4]第 3 版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进行绝对卧床休息、扩充血容量等规范性治疗;因重症休克及心搏骤停入住ICU;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感染等其他疾病导致的CS;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脑血管疾病等严重疾患。

1.2 方法:参考相关文献[5]并结合我院具体情况确定病历资料调查项目,包括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脏功能以及发病至PCI术时间等病历资料。年龄:<59岁,60~69岁,70~79岁,>80岁;高血压:有,无;糖尿病:有,无;3支病变:是,否。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0级:不存在侧支循环;Ⅰ级:侧支血流微弱,造影剂无法显影心外膜受血血管;Ⅱ级:部分侧支血流,对比剂能通过但无法充盈侧支血管;Ⅲ级:完全灌注;AMI发病至入院时间:<24h,≥24h;肌酸激酶同工酶(CK_MB)峰值:<200U/L,≥200U/L;CS发病至PCI时间:≤7d,>7d;梗死部位:下壁、前壁、多部位;性别:男,女;吸烟史:有,无;心血管病家族史:有,无;AMI史:有,无。

1.3 质量控制:调查前开展讨论会确定影响因素调查项目;统一从我院病历资料管理系统调取;调查人员均为我科室住院医师或实习医生,经相关培训后参与资料收集;剔除不完整资料。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经校正后双人双机录入,采用SPSS 20.0版统计软件进行单、多因素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死亡情况:110例AMI并发CS患者院内死亡50例,死亡率45.45%。

2.2 AMI并发CS患者ICU内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AMI发病至入院时间、CK_MB峰值、3支病变、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CS发病至PCI时间、梗死部位差异具有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吸烟史、心血管病家族史及AMI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AMI并发CS患者ICU内死亡单因素分析[例(%)]

2.3 AMI并发CS患者ICU内死亡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年龄>70岁、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0~I级、3支病变、CS发病至PCI时间>7d是AMI并发CS患者ICU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AMI并发CS患者ICU内死亡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AMI后最常见导致CS的病因为左心室功能衰竭,这一比例高达74.5%[6,7]。严重的心肌缺血或大面积的心肌梗死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左心室功能损害、心输出量与动脉血压降低加快CS的发生。冠状动脉的血流灌注量降低、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引起全身性血管收缩、体液储留、心动过速又会加重心肌缺血以及心功能降低,进一步加重休克,出现恶性循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AMI并发CS死亡率逐渐降低,但部分地区这一比例仍高于50%。高龄患者且合并较多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低血糖、糖尿病与心脏病等为CS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当休克发生后,机体在各种基础疾病作用下各种并发症同时或相继发生,增加死亡风险。故分析ICU期间CS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对提高预后、降低死亡风险尤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110例AMI并发CS患者院内死亡 50例,死亡率 45.45%,与 Pss等[8]报道 AMI合并CS死亡率41.23% ~51.34%结果相一致,我院AMI并发CS的死亡率控制仍不够乐观。多因素分析显示作为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年龄>70岁、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0~I级、3支病变、CS发病至PCI时间>7d均会增加患者死亡风险。Johan等[9]报道认为AMI患者随年龄的增长心力衰竭以及死亡率均逐渐增加,这主要与高龄患者各项身体机能退化更严重,心力衰竭、心律不齐并发症发生更多、更严重,死亡风险增加。包含等[10]认为糖尿病不仅是AMI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糖尿病病程也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称正相关。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更高主要因为其双支、3支血管病变患者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同时糖尿病患者狭窄程度更严重,且动脉狭窄呈弥漫性与复合病变,其出血、钙化及栓塞程度更严重[11]。TIMI血流分级0~I级患者侧支循环微弱,冠状动脉供血严重不足,心输出量降低,耗氧量增加,死亡风险上升。有报道显示AMI合并CS患者早期血运重建与存活率密切相关,PCI时间过晚会加重患者的微循环障碍,包括栓塞、痉挛、氧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等均可能致使病情恶化,死亡风险加大[12]。死亡组三支病变患者为40.00%,研究认为三支、双支、单支病变AMI患者死亡率逐渐降低,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以及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都出现较严重的病变[13]。

综上所述,AMI并发CS患者院内死亡率较高,合并糖尿病、年龄>70岁、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0~I级、3支病变、CS发病至PCI时间>7d均会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猜你喜欢

死亡率我院血流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