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语文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

2018-11-29

文学教育 2018年28期
关键词:讲授李清照问卷

丛 何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中庸”,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总之是不偏左右、不偏上下,守中为上。现行的职业教育过度重视职业技能的提高,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尚嫌不足,这种“过”则使得教育显得极为浮躁且功利。我们常说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但在高职院校培养体系的实施中,“技能”和“专业”两个词都有了,“高素质”则需打个折扣。“高素质”不单指代高的“技能”素质,同样也指代高的“人文”素质。因此,建立全面、和谐,可持续的语文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动态有机融合,对于促进教育的发展、学生的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传统高职语文课程由于多方重视度不够,造成教学单一、过度强调技能、课时少,学生不爱听教师不爱教等恶劣后果,对学生人文素养乃至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了很大影响。基于此,课题组在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以全院公选课《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为试点,开展从作家作品着手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试点推广教学。

一.从作家作品着手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教学模式(以下简称新语文教学)

传统的大学语文类课程的授课方式是教师先讲授重要作家生平,再着重阐述作家的优秀作品。但对于学生而言,诸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学语文课堂已认真学习,若大学再老生常谈,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浓厚的特点。

新语文教学的授课方式是以作家为中心,从作品的某个点或者细节出发,引申出对应方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公选课《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有20学时,除最后2学时作为随堂期末考试之外,课题组负责人在教学中开设了九个专题: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与作诗、陶渊明与中国隐逸文化、王维与画、李白斗酒诗百篇、杜甫与联、宋代词学与填词、苏轼与中华传统服饰、李清照与节俗文化、辛弃疾与中国古典舞。

以李清照与节俗文化为例,传统文学类赏析课程对于李清照词的讲授方式是先简述其生平,再举其最具盛名的二三首词作展开详细鉴赏分析,最后教师予以总结,对作家盖棺定论。但此种讲法缺点明显,一来李清照著名词作如《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学生中学已经学过,如今再学,已失新意,学生听课率和积极性均不高。二来教师只讲授作家最著名的作品,导致学生对作家理解片面,学到的只是某个点,对作家整体的解读并不完善。

新语文教学模式在讲授李清照时,首先按常规方式先对作家生平予以简单概述,对于著名作品则放在生平当中略讲,使学生对于作家有个初步的整体性的看法。再选取李清照词的若干节序词,从节气民俗的角度使学生对作家心绪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而后从李清照的节序词出发,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节俗文化,使学生在读懂李清照词的同时学习了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时间有限,这种授课方式虽不能给学生呈现一个真正完整的李清照,但是相较传统方式而言,学生对作家次一级或者有同一特质的作品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并能从作家作品着手,对相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认知。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均能有效提高,学生听课率亦能显著上升。

二.对照组的问卷统计结果

本门公选课《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共有学生40人,学期始共有39人参与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8份。学期末有38人完成问卷,全部有效。学期始的问卷主要针对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情况,而学期末的问卷则着重探讨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和提高程度。

学期始的问卷共11题,除年龄、性别和专业等个人情况外,其中1、2题是学生学情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学生高中分文理情况、为什么会选择本门公选课。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是文科生(79%)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兴趣((84%))才会选择本门课程。其他题目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包括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度、是否愿意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起到多大作用、是否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哪些内容并对哪些内容更感兴趣、通过何种途径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望以何种方式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是否希望教师在讲授本门课程时再传授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及认为大家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或者比较感兴趣(84%),也愿意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92%),他们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平时生活至少起了一定作用(92%),但是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晓程度并不高,有8%的同学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哪些内容,而71%的同学只知道一点。

从统计结果上看,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多门类都很感兴趣,但是由于学习职业技能更重要(26%)、自己没兴趣(42%)、工作用不上(16%)及没时间(13%)等原因导致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不高,但是94%的同学表明不愿意只上传统的《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课程,更愿意教师在讲授鉴赏课程的同时再传授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在本学期最后一堂课教师进行了第二次调查问卷,本次问卷共11题,基本都围绕本学期课程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掌握展开。第一题是传统鉴赏课和新教法两种授课方式学生更加倾向于哪种。结果显示有95%的同学更喜欢文学鉴赏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法,觉得更加新颖、生动,富有趣味性。此后两题问学生本学期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和未开设的专题,学生对哪些更有兴趣,经调查显示学生的兴趣多种多样,对各类传统文化都极具好奇心,只是平时没有机会接触。第四题及第五题为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掌握诗词对联的创作情况及文学鉴赏能力是否提高,多数同学能够较熟练的进行诗词对联的创作,偶尔需要老师给予指导,而且95%的同学表明文学鉴赏能力有所提高。第六题为学生对课程的期望,本题是一道多选题,选项中希望有专家开展讲座、希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中开展一些实践项目、希望举办线下读书会及赏析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等,各选项均有不少同学选择,代表了学校对中文素养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及学生已不满足教师单纯教学,而更希望提高参与度,真正活跃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来。最后一题是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情况,有82%的同学对此更加感兴趣,这亦是本课程改革的意义所在。

三.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授课工作实施以来,课题组所有成员都能自觉围绕课题进行实践、反思与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研究人员的理论素养还未达到一定高度,课题研究的经验相当不足,研究方法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研究就必然存在着好多问题和困难有待解决,具体如下:

1.抽样样本有所偏差。常用的抽样调查法有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及分层抽样。抽样调查虽然人数较少不是全面调查,但它的目的却在于取得反映总体情况的信息资料,因而,也可起到全面调查的作用。课题组开展试点的公选课程虽然全院各专业学生均可报名,但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选本门课程的学生大多是文科生(79%),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兴趣(84%),因此问卷统计结果会有一定偏差。

2.融合过程较为生硬。课题负责人开展第一轮教学试点,但由于经验不足,作家作品的鉴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过程稍嫌生硬。如讲授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时,从玉环飞燕的用典引申到中国古典舞,教学课件的切换过于简略直白。

3.备课难度显著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包罗万象,种类繁多,因此要求备课的教师除掌握中文知识之外,还要对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导致备课任务繁重。如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中国古典诗词鉴赏》除了赏析中国古典诗词之外,还要熟练掌握如何作诗填词写对联、酒文化、服饰文化、节俗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备课更加辛苦,但是学生课堂听课效率及知识面的拓宽上却有着显著的提高,这亦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在。

高职院校不是培训技能的“驾校”,而是一个培养人的高等院校。它既要进行专业培养,也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形成“人文素养+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路径,实现从“职业能力培养”向“职业素质培养”的拓展和提升,促进学生的整体和谐发展。在这种教育趋势的促使下,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语文教学模式虽然目前只是一个雏形,但经过课题组未来教学过程中继续完善,相信会改革成为一个教师爱教,学生爱学,并且真正能够学以致用的优秀课堂。

猜你喜欢

讲授李清照问卷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点绛唇
如梦令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