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国学素养培养

2018-11-29

中学政史地 2018年18期
关键词:熏陶国学历史

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历史学科在传承和延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17年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发现历史上认同家乡、民族、国家的事例,知道中外优秀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依据,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换言之,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积极渗透国学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塑造民族意识,为培养合格中国人鼎力而行,是每个历史教师应尽的责任。

国学素养的培养是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熏陶学生,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身份认同感。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国学素养培养呢?

从对教师的要求上来说,历史教师应该具备明确的基本民族性价值取向,有基本的国学文化素养,有结合学科教学的需要对需撷取的国学教育内容加以甄别的能力,这是正确开展国学素养培养的前提。

从内容和形式上来说,还应遵循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即选择的国学思想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合学生开展研究,能够理解,易于接受。尤其是高中生,虽然已经初步具备了认知的自觉性,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有所提升,但大多数时候还是依靠感性知识的接受。

从培养方式上来说,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地域特点、课程进度等,可采用的方式多种多样。

1.移情入境,氛围熏陶。

敏锐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有关史料、图表、史论等问题,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对教材中叙述不详的信息进行适当补充,对领先世界的科技、文化成果进行更为直观的展示等。适时地布置合适的社会实践任务,如倾听长辈对宗法血亲的理解、了解某种社会风俗的来源、搜寻查找自己姓氏的来源等;恰当地选择学术争议创设学术情境,抛出一些历史学家对某问题的多种不同看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等等。

2.传经送宝,重点解读。

将教材中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的内容,或专业性、系统性比较强的内容集中起来重点讲解,有条件的可以聘请专家做报告、进行展示等。如对宋明理学的认识,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教师可以在正常授课之外组织一场小型报告会,加深学生的理解。

3.教师引导,诵读辩论。

教师可以经常推荐合适的经典篇章、重要文献著作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集体诵读、选择阅读等,并适时组织活动进行体会展示、感受交流,或者指导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开展讨论、辩论,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感受经典、体会传统、获得知识。

4.影音赏析,主题探究。

可以针对某一主题,组织、引导学生欣赏音像制品,让学生较为直观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如组织学生欣赏《百家讲坛》等音像资料。也可以针对某一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并形成结论,如对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泰山封禅的来历流程等进行探究。

5.植根乡土,开发校本。

历史课堂本身是有限的,学生活动的天地是宽广的,因此,我们可以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利用学生对乡土的热爱,开设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国学素养培养。

当然,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国学素养培养一定要把握适度原则,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科教学的目标,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展意识。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是历史教师立德树人的初心所在。历史教师需充分挖掘历史教学丰富的内在资源,寻找一条将国学熏陶与历史教学相结合的途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通过示范积极引导学生在探寻历史本来面貌的过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弘扬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关怀社会甚至国家发展的家国情怀等,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熏陶国学历史
用艺术熏陶家风
“垂”改成“掉”,好不好?
艺术熏陶
如此熏陶
花糕,我爱摆弄
新历史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