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点四面”在地理高考中的体现

2018-11-29

中学政史地 2018年18期
关键词:命题试题考查

当前,地理高考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地理试题命题由能力立意向学科核心素养立意的变化,“双基”变“四基”侧重点的变化,选修内容与必修内容的融合的变化。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又该如何应对高考命题立意的变化呢?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指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提出了高考命题“一点四面”的改革主题,很具指导性,被作为命题的指导意见。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指出,地理可通过反映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等诸多议题,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全球发展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等方面指出,各学科在试题中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地理可以考查学生对乡土意识、环境保护等理念的掌握。

能力立意向学科核心素养立意的变化。近几年的全国卷文综地理试题紧贴时代脉搏,彰显地理学科核心素养。2016年全国高考乙卷(湖北卷)文综地理学科命题以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为依据,彰显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倡导的“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试题直击社会热点,在考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下注重地理能力的考查。试题素材新颖,探究风格凸显,区分度良好,难度适中,一改以往地理试题过难的面孔,充分体现出高考的选拔功能和育人功能。试题至少体现了以下特点。

第一,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整份试题充分体现了教育部考试中心的“一点四面”的命题思想,紧密切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例如: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围绕“绿心”的核心城市群的规划,倡导地理学科中的创新能力;高位养虾池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呼唤依法治国;以我国为著名的瓷都古国素材彰显了中国的瓷器等优秀传统文化;而对农业、工业、旅游等产业问题的深度关注均渗透了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观念,从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直面社会热点,紧贴时代脉搏。1.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陶瓷古都与佛山陶瓷产业中心的交替转移:明清时期全国陶瓷中心在20世纪80年代被佛山取代,2003年陶瓷产业重心返迁景德镇,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换代。2.莫干山“民宿”旅游产业符合党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中央文件,设题渗透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体现了当代中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3.通过对古乡沟夏秋季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地质灾害及各种自然灾害。

第三,注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人地关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为地理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在全国卷试题中得以全面考核。兰斯塔德城市独特的空间规划、高位养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等主题体现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关系。

第四,地理高考试题秉承多年的探究风格。选择题共4个题组,涉及产业转移、城市合理规划、海岸线的变迁、山地垂直地带性等主题,在每个主题下设计层层深入的设问方向,探究思想和方式得以体现。第36题从茉莉生长的气候、地形条件入手,深究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的原因及启示或建议;第37题关注堪察加半岛的生物自然环境,立足于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生物的自然生态环境。这种探究性风格的试题使得地理的主题研究性特征明显。

“双基”变“四基”侧重点的变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直是我们过去教学的重点,在新的形势下仍然需要,但需要扩展到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体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重学生答题思路的训练而不是模板的套用。

选修内容与必修内容的融合的变化。在讲解必修课程的相关内容时要将选修内容渗透进去。比如:高中地理选修课程中的“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模块侧重于地球科学和自然地理,涉及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必修1侧重自然地理,重点是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对以上三个高考命题立意变化的研究,作为正奋战在高考一线的地理教师,一定要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努力做到在整个复习备考过程中少走弯路,引导学生科学备考和提高备考的效率,争取为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取得优异的成绩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命题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