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牛肚子里旅行

2018-11-28张之路

小学生优秀作文(趣味阅读) 2018年4期
关键词:红头唐诗三百瘤胃

张之路/文

上超工作室 殷上超/图

有两只蟋蟀,一只叫青头,另一只叫红头。它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吃过早饭,青头对红头说:“咱们捉迷藏玩吧!”

“那让我先藏,你来找。”红头说。

“好吧!”青头说完,转过身子,闭上了眼。

红头向周围看了看,悄悄地躲在一个草堆里不作声了。

“藏好了吗?”青头大声问。

红头不说话,只露出两只眼睛偷偷地看。它心想:“我只要一答应,就会被青头发现。”

正在这时,一头大黄牛从红头后面慢慢走了过来。红头做梦也没有想到,大黄牛突然低下头去吃草。可怜的红头还没有来得及跳开,就和草一起被大黄牛吃到嘴里去了。

“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叫了起来。

“你在哪儿?”青头急忙问。

“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

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可那头牛用尾巴轻轻一扫,青头就被扫在了地上。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从来不会仔细嚼的,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那我马上就会死掉。”红头哭了起来,它和草已经进了牛的肚子。

青头又跳到牛的身上,隔着肚皮和红头说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

“当然有用,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下去的草重新送回到嘴里,然后细嚼慢咽……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的。”

“谢谢你!”红头的声音小得几乎自己都听不见,它咬着牙不让自己昏过去。

红头在牛肚子里随着草一起走动着,从第一个胃走到第二个胃,又从第二个胃回到牛嘴里。这一下,红头又看见了阳光,可它已经一动也不能动了。

这时,青头爬到了牛鼻子上,用身体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

“阿嚏!”牛大吼一声,红头随着一团草一下子被喷了出来。

红头看见自己的朋友,高兴得流下了眼泪:“谢谢你……”

青头笑眯眯地说:“不要哭,就算你在牛肚子里做了一次旅行吧!”

故事讲完了,咱们先说点儿科学知识:在动物世界里,有些动物吃东西有个特点,它们吃东西特别匆忙,大部分食物没有经过咀嚼就吞到胃里。那么就会有朋友问了,那不是不消化了吗,不会拉肚子吗?不要着急,这种动物都有四个胃,分别叫作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那个瘤胃特别大,占整个胃体积的百分之八十。吃进去的东西先到这个胃里,浸泡和软化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到嘴里,经过咀嚼后再到胃里消化。这种动物是谁呢?你一定猜对了,是牛!可我要告诉你,这样吃东西的动物不仅仅有牛,还有羊、鹿等。这种把食物先吞下去又重新让食物回到嘴里咀嚼的现象叫作反刍。

今天我们要学习牛反刍的方法和精神。

谈到写作,有许多技巧,但是要写好文章,最重要的是阅读。许多人读书有点儿急功近利,希望立竿见影,读了书就能马上写到文章里。立刻写到文章里,这是不切合实际的。

有些书当时我们读了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结果”。其实这些书就像牛吃的草一样,它进了“瘤胃”,反刍以后才能变成我们所需的营养。

谈到学习的反刍,孔子就曾说过:“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像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著名的翻译家傅雷的儿子傅敏在回忆父亲的文章中写道——

傅敏中学的时候由于忙于球赛而未能背出《岳阳楼记》。他垂着头,心中忐忑不安,等着父亲批评。平时对儿子要求极严的傅雷这回没有发脾气。他使劲儿吸着烟,半晌才缓缓地说:“过去,私塾先生要学生背书,子曰、诗云,即使不懂,也要鹦鹉学舌地跟着念和背。诚然,死记硬背不宜提倡。然而平心而论,似也有其道理。七八岁的孩子,记忆力正强,与其乱记些无甚大用的顺口溜,不如多背些古诗古文。中国的好诗文多得很。一首首一篇篇地储存在脑子里。日子长了,印象极深。待长大些,再细细咀嚼、体味,便悟出了其中意义。这叫作反刍。若到了二三十岁,甚至更晚才开始背,怕也难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都是经验之谈哪……”

趁着年轻的时候多读些书、多背些东西,不但对写作有重要的作用,人的修养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清代乾隆年间有位先生名叫孙洙,他喜好诗词,且能作诗。他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编辑成《唐诗三百首》,让我们后人在众多的唐诗中能够读到精粹。他在《唐诗三百首序》的最后一句写道:“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意思就是熟能生巧,阅读多了,转化、借用、引申都是一种熏陶和积累。

我们背诵了许多唐诗,开始可能不理解,或者不全理解,不要紧,我们可以反刍,我们一定会反刍!

读文学名著,也需要我们时常反刍。因为有些作品中主人公厚重的情感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不是我们读一遍就能体会的,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再次品读,也许你会有新的感受,读到作者想表达的更深的情感和主题。尤其是下面几本名著,读过的同学不妨再来反刍一下。

《小王子》:世界上的童话有那么多,可是写得那么透明、单纯、干净,让你能忘记尘世的,只有这么一部。它好像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读者愿意一遍一遍地去阅读。书中有很多象征意义,有一些很好懂,比如玫瑰、沙漠里的水井、黄色的蛇;也有些像猜不透的谜,比如玫瑰的刺、不知何时爆发的死火山。因为这些美好的象征,每次阅读,也许你都会发现另一种美。

《彼得·潘》:彼得·潘——一个永远的少年,一个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经典形象,甚至连心理学家都借用他的名字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彼得·潘综合征,用来形容拒绝长大的群体。初读《彼得·潘》的故事你可能觉得生动有趣,可是再读的时候不妨思考一下,彼得·潘为什么不愿意长大,他真的那么快乐吗?

大师说

反刍

猜你喜欢

红头唐诗三百瘤胃
瘤胃调控剂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及饲养对策
奶牛瘤胃健康、机体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关系
《唐诗三百首》该被抛弃吗
该怎样向《唐诗三百首》致敬
红头的牛肚子之旅
对话——推动情节 彰显情意
南园十三首·其五
文武双全
海边“水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