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晋南北朝辨伪史略

2018-11-28孙新梅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尚书古文孔子

孙新梅,毛 哲

(1.河南省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52;2.郑州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2)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仍、政权迭更的时期,其中包含的朝代和国家多达三十余个。因此,图书屡遭厄运,其中西晋末年的惠怀之乱、南朝梁时的侯景之乱与元帝焚书对文献的破坏最大。每一个新兴的朝代都会有访书、献书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伪书就随之产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伪活动似乎比辨伪活动更有名气。

1 王肃与造伪以辨郑玄之伪的《孔子家语》

王肃(195—256),字子雍,是郑玄之后著名的经学大师,遍注儒家经典。《孔子家语》一书最早著录于《汉志》六艺略《论语》类,凡二十七卷,孔子门人所记。颜师古注:“非今所有《家语》。”颜师古所言今《家语》即王肃伪造之十卷本(四十四篇)《孔子家语》。对于儒家经典,王肃主张会通其意,反对郑玄不谈内容的文字训诂。他杂取秦汉诸书所载孔子遗文逸事,又取《论语》《左传》《国语》《孟子》《荀子》《大戴礼记》《小戴礼记》中关于婚姻、丧葬、郊禘、庙祧等制度与郑玄不合之处,同时掺入自己的话,汇辑而成《孔子家语》。他托孔子之名以自重,用来驳难郑学。为取信于人,王肃在《家语序》中称:“孔子二十二世孙有孔猛者,家有其先人之书。昔相从学,顷还家,方取已来。与予所论,有若重规迭矩。昔仲尼曰:‘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言天丧斯文,故令已传斯文于天下。今或者天未欲乱斯文,故令从予学,而予从猛得斯论,以明相与孔氏之无违也。斯皆圣人实事之论,而恐其将绝,故特为解,以贻好事之君子。”

王肃反对郑玄的实例举证。《礼记·大传》:“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郑注:“凡大祭曰禘。自,由也。大祭其先祖所由生,谓郊祀天也。王者之先祖,皆感大微五帝之精以生,苍则灵威仰,赤则赤熛怒,黄则含枢纽,白则白招拒,黑则汁光纪,皆用正岁之正月郊祭之,盖特尊焉。”从上文可以看出《礼记·大传》中并没有涉及神怪的话,而郑玄之注“皆感大微五帝之精以生”云云,就显得颇为怪诞。《孔子家语·五帝篇》引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木、火、金、水、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自注:“五帝,五行之神,佐天生物者。后世谶纬皆为之名字,亦为妖怪妄言。”王肃一并将灵威仰、赤熛怒、含枢纽、白招拒、汁光纪等名字斥为虚妄。《五帝篇》又言:“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五行佐成上帝而称五帝,太皥之属配焉,亦云帝,从其号。”自注:“法五行更王,终始相生。始以木德王天下,其次以生之行转相承。而诸说乃谓五精之帝下生王者,其为蔽惑无可言者也。”郑玄认为王者的祖先是天上的五帝,上天五帝把血统带到人间,有了人间的五帝。而王肃则认为天上的五帝乃五行之神,与人间的帝王根本没有关系,人间的帝王自有其祖先。为了反对郑学,王肃还伪造了多援引于《孔子家语》的《圣证论》,进一步说明人间的帝王和天上的五帝毫无关系,对郑玄所主谶纬之说加以清肃。顾颉刚曾评价:“王肃的见解实在远出于郑玄之上。”

王肃在《家语》等书中,借孔子之口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他还针对时事,频频向统治者建言,表现出儒家入世的积极态度。他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为维护传统的儒家学说,把道家的天道观和无为而治的思想融入儒家思想,是魏晋学风转变的先驱。

2 晋释道安《综理众经目录》之《疑经录》

释道安(312—385),东晋时期的佛教领袖。汉魏至于东晋的数百年间,从古印度传来的经书渐渐多了起来,道安以为:“此土众经,出不一时,自孝灵光和以来,迄今晋康宁二年,近二百载。值残出残,遇全出全,非是一人,难卒综理,为之录一卷。”该录原题名失考,《综理众经目录》之名初见于隋费长房所编《历代三宝纪》卷八道安条,同书卷十五又称《释道安录》。是《录》散佚已久,它的大致面貌保存在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至卷五中。全书共分八个部分:《撰出经律论录》《异出经录》《古异经录》《失译经录》《凉土异经录》《关中异经录》《疑经录》《注经及杂经志》。道安《录》无论是在中国佛教史上,还是在中国目录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将疑伪经辑为一编,勿使真伪淆乱的做法,开启了判别疑伪经的先河。

《疑经录》共收疑伪经二十六部,凡三十卷:《宝如来经》二卷、《定行三昧经》一卷、《真谛比丘慧明经》一卷、《尼咤国王经》一卷、《胸有万字经》一卷、《萨和菩萨经》一卷、《善信女经》二卷、《护身十二妙经》一卷、《度护经》一卷、《毗罗三昧经》二卷、《善王皇帝经》二卷、《唯务三昧经》一卷、《阿罗呵公经》一卷、《慧定普遍神通菩萨经》一卷、《阴马藏经》一卷、《大阿育王经》一卷、《四事解脱经》一卷、《大阿那律经》一卷、《贫女人经》一卷、《铸金像经》一卷、《四身经》一卷、《普慧三昧经》一卷、《阿秋那经》一卷、《两部独证经》一卷、《法本斋经》一卷、《觅历所传大比丘尼戒经》一卷。据唐代释智升的《开元释教录》,道安对疑伪经的判别,大致是正确的。因此,道安以后编佛经目录的人也开始留意伪书了。

另,据费长房《历代三宝纪》载,《众经别录》二卷,未详作者,似宋(按:刘宋)时述。此书卷上三录,卷下七录,凡十录。其中第七录为《疑经录》,收疑伪经十七部,凡二十卷。

3 晋梅赜献伪《古文尚书》

梅赜,字仲真,汝南人(今河南汝南)。他所进献的这部《古文尚书》,数百年后的宋人才开始怀疑它的真伪,一直到了清代方得定谳。由宋至清,辨伪《古文尚书》的著作不绝如缕,构成了一部专书辨伪史。因此,笔者鉴于其在辨伪学史、经学史、《尚书》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把梅赜这次功过参半的献伪活动也放在魏晋南北朝的辨伪活动中加以略述。

《汉志》书类小序:“《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出于孔壁,由孔安国进于朝廷。《汉志》书类首列:“《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颜师古注:“孔安国《书序》云:‘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承诏作传,引序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郑玄《叙赞》云:‘后又亡其一篇。’故五十七。”孔安国定《古文尚书》为五十八篇。《隋志》书类小序:“安国又为五十八篇作传,会巫蛊事起,不得奏上,私传其业于都尉朝,朝授胶东庸生,谓之《尚书古文》之学,而未得立。后汉扶风杜林,传《古文尚书》,同郡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亦为之注。然其所传,唯二十九篇,又杂以今文,非孔旧本。自余绝无师说。晋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者。及永嘉之乱,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并亡。济南伏生之传,唯刘向父子所著《五行传》,是其本法,而又多乖戾。至东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得安国之传,奏之。”五十八篇《古文尚书》传至郑玄时,仅剩二十九篇,此二十九篇也大致亡于西晋永嘉之乱。东晋南迁之后,豫章内史梅赜献了一部《古文尚书》。《尚书·舜典》孔疏亦有记载:“昔东晋之初,豫章内史梅赜上孔氏传,犹阙《舜典》。”

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合五十八篇,其中包含《今文尚书》的二十八篇,但这二十八篇被分为三十三篇。这三十三篇分别是:《尧典》《舜典》(从《尧典》分出)、《皋陶谟》《益稷》(从《皋陶谟》分出)、《禹贡》《甘誓》《汤誓》《盘庚》(析为上中下三篇)、《高宗肜日》《西伯勘黎》《微子》《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康王之诰》(从《顾命》分出)、《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另外伪造的二十五篇分别是:《大禹谟》《五子之歌》《胤征》《仲虺》《汤诰》《伊训》《太甲》(上中下三篇)、《咸有一德》《说命》(上中下三篇)、《泰誓》(上中下三篇)、《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陈》《毕命》《君牙》《冏命》。

4 齐陆澄之疑《孝经》,南齐姚方兴伪造孔传《舜典》被拆穿

陆澄(425—494),少时好学博览,手不释卷,官至光禄大夫。《南齐书》本传云:“永明元年,领国子博士。时国学置郑玄《孝经》。澄谓尚书令王俭曰:‘《孝经》,小学之类,不宜列在帝典。’乃与俭书论之曰:‘世有一《孝经》,题为郑玄注,观其用辞,不与注书相类。案玄自序所注众书,亦无《孝经》。’”从本传可以看出,陆澄的辨伪方法:一是辨其文体,“不与注书相类”。二是核之书目,“亦无《孝经》”。

《经典释文·序录》:“齐明帝建武中,吴兴姚方兴采马、王之注,造孔传《舜典》一篇,云于大航头买得,上之。梁武时,为博士议曰:‘孔《序》称伏生误合五篇,皆文相承接,所以致误;《舜典》首有‘曰若稽古’,伏生虽昏耄,何容合之。’遂不行用。”这说明姚方兴作伪的手段并不高明,很快就被别人发现了。《史通通释·古今正史》也有关于此事的记载:“齐建武中,吴兴人姚方兴采马、王之义以造孔传《舜典》,云于大航购得,诣阙以献。举朝集议,咸以为非。及江陵版荡,其文入北,中原学者得而异之,隋学士刘炫遂取此一篇列诸本第。故今人所习《尚书·舜典》,元出于姚氏者焉。”这说明该伪孔传《舜典》颇受北方学者重视,隋学士刘炫将它放入了《尚书》。

5 刘勰《文心雕龙》疑部分诗作之伪

刘勰(约465—520)的《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间有辨伪之语。《文心雕龙·明诗》:“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按《召南·行露》,始肇半章;孺子《沧浪》,亦有全曲;《暇豫》优歌,远见春秋;《邪径》童谣,近在成世。阅时取证,则五言久矣。”西汉成帝时,学者对当时的所有诗歌进行了一番整理,共有三百多首,应该算是很齐备了,可是这些作品中没有五言诗,所以作为五言诗的《与苏武诗》《怨诗》,被后人怀疑到底是不是李陵、班婕妤(李陵早于成帝,班婕妤为成帝时人)的作品。

6 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辨真书与疑伪书

颜之推(531—约595)的《颜氏家训》既是家训始祖,又是一部学术著作,在其《书证篇》中存有辨伪之例。《书证篇》云:“《易》有蜀才注,江南学士,遂不知是何人。王俭《四部目录》,不言姓名,题云:‘王弼后人。’谢炅、夏侯该,并读数千卷书,皆疑是谯周。而《李蜀书》一名《汉之书》,云:‘姓范名长生,自称蜀才。’南方以晋家渡江后,北间传记,皆名为伪书,不贵省读,故不见也。”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易》有蜀才作注的本子,但大家都不知蜀才是谁。《四部目录》言其为王弼后人,谢炅、夏侯该怀疑是蜀人谯周。而《李蜀书》记载了此人,名叫范长生。晋朝南渡后,不重视北方传记,所以学者没有看到《李蜀书》上的这段话。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由于不知作者其人,真书被误判作伪书。

《书证篇》又云:“《通俗文》,世间题云‘河南服虔字子慎造’。虔既是汉人,其《叙》乃引苏林、张揖;苏、张皆是魏人。且郑玄以前,全不解反语,《通俗》反音,甚会近俗。阮孝绪又云‘李虔所造’。河北此书,家藏一本,遂无作李虔者。《晋中经簿》及《七志》,并无其目,竟不得知谁制。然其文义允惬,实是高才。殷仲堪《常用字训》,亦引服虔《俗说》,今复无此书,未知即是《通俗文》,为当有异?近代或更有服虔乎?不能明也。”这节文字反映了颜之推辨《通俗文》之伪的方法,很有代表性。笔者分析如下:一是核之人以观其时。服虔是汉人,苏林、张揖都是晚于服虔的三国魏时人,在服虔的《通俗文·叙》中不应该引用苏、张二人的话。二是核之事以观其时。服虔与郑玄大致同时,在他们那时是没有反切用法的,这种注音方法与现在使用的注音方法比较相近。三是核之书目观其源流。晋荀勖的《中经新簿》和南齐王俭的《七志》都没有著录过这部书。

《书证篇》再云:“或问:‘《山海经》,夏禹及益所记,而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如此郡县不少,以为何也?’答曰:‘史之阙文,为日久矣;加复秦人灭学,董卓焚书,典籍错乱,非止于此。譬犹《本草》,神农所述,而有豫章、朱崖、赵国、常山、奉高、真定、临淄、冯翊等郡县名,出诸药物;《尔雅》,周公所作,而云张仲孝友;仲尼修《春秋》,而经书孔丘卒;《世本》左丘明所书,而有燕王喜、汉高祖;《汲冡琐语》,乃载《秦望碑》;《苍颉篇》李斯所造,而云汉兼天下,海内并厕,豨黥韩覆,畔讨灭残;《列仙传》刘向所造,而赞云七十四人出佛经;《列女传》亦向所造,其子歆又作《颂》,终于赵悼后,而传有更始韩夫人、明德马后及梁夫人嫕。皆由后人所羼,非本文也。’”这段文字考辨了《本草》《尔雅》《春秋》《世本》《汲冡琐语》《苍颉篇》《列仙传》《列女传》等书,颜之推都从原书内容出发,指出了它们在时间、道理上的抵牾之处。

7 结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辨伪活动较前之秦汉,其影响稍弱;较后之隋唐,其数量稍逊。这个时期的辨伪活动虽然没有频繁出现,但还是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并没有出现断层,只是缺少那种辨伪特征极为鲜明的篇帙罢了。

猜你喜欢

尚书古文孔子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谦虚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自大的马谡
称象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