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的角度看伍慧明的《骨》中安娜的骨灰

2018-11-28

文学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莱拉骨灰霸权

肖 芳

以骨的意象为中心,伍慧明把看似碎片式的片断集结起来,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普通华裔美国家庭的悲惨故事。通过对个人与历史的回忆与探究,小说意图打破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动摇种族主义主导地位。骨这个意象很自然让读者联想到了安娜的骨灰。安娜的死因像是整个故事的一条暗线,像电影情景一样将过去与现在紧紧拴在一起。

从一开始,伴随安娜的死造成家庭悲剧的出现,更多的情节一一展开。用莱拉的话来说,她的二妹安娜“是中间的女儿,她感到像陷入了所有麻烦之中”(伍130)。由于她和奥斯瓦尔多的爱情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与阻止,安娜绝望地被夹在家人与情人之间,最终选择在南平园自杀来解脱。南平园本带有“和平花园”的意思,而安娜这个名字是妈妈起的,寓意“好运”,因为汉字“安”本身就有安全与和平之意。但是再安全吉祥的名字也抵挡不住厄运的降临。其实,除去这矛盾中浓重的悲剧色彩不说,书名“骨”凸显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以及在此冲突中二代移民女儿不懈的挣扎与斗争。自然而然地,安娜的骨灰成为两种文化冲突的牺牲品的象征。但对于后殖民理论家,安娜的骨灰这个意象不仅归咎于小说中对华裔美国人的刻板印象,而且还在文化霸权的话语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在小说《骨》中,作者也用了同样的回应方式。内在殖民可以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发起与重复,包括语言、饮食等。比如,莱拉在用中文与妈妈交流时有困难,她感到她“用英文和用中文思考时有两套完全不同的词汇”(伍16)。莱拉对于语言受限制这件事情上有深深的感触。“我能说什么呢?用中文表达我不在行,她有一大堆我根本没听说过的词汇等着我”(伍 19)。语言交流上的障碍不仅仅象征着两代人之间的文化隔阂,也隐含着殖民者对新一代中国移民长期进行着内在殖民的深意。同时,因此而造成的疏远也体现在饮食上。莱拉向妹妹尼娜吐苦水,妈妈不同意她吃美国食物,会煮一大堆中国食物给她,但事实上,妈妈并不知道莱拉的口味早就变了。莱拉再也没办法习惯中国传统食物的味道了。无独有偶,她妹妹的口味也开始跟着改变。当尼娜要请姐姐莱拉吃饭时,她拒绝去中餐馆。

像其他很多华裔美国作家一样,伍慧明也提出了一个许多中国移民家庭都会遇到的疑惑,那就是怎样去面对文化霸权,怎样在老一代与新一代之间找到自己的文化空间。从小出生且成长在美国的新一代大多数倾向于美国的思想与价值观,认同美国的行为方式与标准。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排斥来自东方社会的观点与习俗。他们意图挣脱家庭的束缚,摆脱儒家文化的桎梏。这种现象很明显地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美国主流力量下的文化霸权。作为文化策略,华裔美国作家正在主流文化的边缘采取不同的破坏途径来进行无声的侵入与干预,从而在对刻板印象的模仿与重复中实现对殖民主义进行解构与重构。

猜你喜欢

莱拉骨灰霸权
『请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
莱拉和我是如何环游世界的
公主绑架龙
把骨灰埋在球场
话语制衡是霸权护持的重要手段
“霸权秩序”的国际关系多维度视角探析
给IP成“霸权”浇一盆冷水
我死后骨灰撒稻田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勇斗狂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