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高校科研经费内审中的运用

2018-11-27朱婧喆

消费导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风险导向科研经费内部审计

朱婧喆

摘要: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项目投入的不断增长,科研经费来源也更为广泛,高校科研经费的经济活动变得日趋复杂,这对高校的内部审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不断发展的审计环境、提高审计效率,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引入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成为了必然趋势。风险导向审计的出现为组织带来了管理上的新突破,对于组织树立风险观念、强化风险管理等均起到了积极作用,无论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还是对推动高校内部审计的自身发展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风险导向 内部审计 高校 科研经费

随着人类步入21世纪。科技的创新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国家以政策支持和推动我国的科研自主创新能力。中央财政也在其中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大力支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在科研项目数和资金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也日益受到重视.为保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国家也先后出台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来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高校作为公共资金的使用者,其资金的使用必然受到各方关注,随着科研经费投入的日趋增多,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已然成为了我国现代化大学治理过程当中的关键领域。如何规范、高效地使用好科研经费成为了大家的关注点。监督部门作为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内部审计也因此日趋受到重视。

一、高校科研经费整体现状分析

高校科研经费依据经费来源主要分为纵向科研经费与横向科研经费。从教育部每年发布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数据中显示。我国各类高等学校科技经费的投入从2014年的1222.69亿元到2017年的1537.01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7.25%。

具体投入情况见表1-1。从数据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国家对于科研经费的投入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而且从目前政策扶持的大背景和趋势而言.科研经费投入的上扬趋势还将继续保持。

二、风险导向审计内涵及特征

审计发展过程中,审计模式进行着不停地演变。所谓的审计模式是指审计理念、目标、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组合,它规定了如何分配审计资源、如何控制审计风险和规划审计程序、如何收集审计证据、如何形成审计结论等。随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审计经历了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内控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三个阶段。风险导向审计是在前两者基础上的一个发展和改进,它起源于会计师事务所,是注册会计师为减少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可能性而提出的一种审计模式.该审计模式更适应于当下的审计环境,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控制审计风险。

1.风险导向审计内涵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以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对被审计单位可能引起重大错报的内外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以风险的高低来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恰当审计程序的审计模式。

2.风险导向审计特征

(1)将审计上升到管理高度。风险导向审计有别于传统审计的就账论账,将审计上升到了一个管理高度。强调要深入广泛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企业性质、所处行业状况、管理层选择和运用的会计政策、企业经营目标及战略、内部控制情况等方面.将审计人员执行各项审计业务的切入点提高到一个宏观的、全局的层面。从财务信息的分析上拓展到了非财务信息的分析,克服了审计单一的查错纠弊、就账论账的监督职能。

(2)审计工作重心前移。减少了对实质性测试的依赖。不同于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依靠实质性测试降低审计风险,也不同于内控导向审计模式依靠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降低审计风险。风险导向审计首先通过对被审单位战略目标、经营环境、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等各方面综合因素的了解进行分析程序,再结合内部控制评价及实质性测试程序等,多途径来降低审计风险,并且将重点放在最开始的风险分析及评估上作为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将分析程序作为最有效的方法.相对的减少了对于实质性测试的依赖。大大提高了审计的效率性。

(3)以风险引导审计工作和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向高风险领域倾斜。风险导向审计强调依据风险识别和评估结果实施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并依据风险的高低来投入审计资源。审计人员在抽取样本量时也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审计人员首先依据对组织经济活动的风险因素评估。来确定审计重点、范围和方法。此外,依据“审计風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的模型来看,在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时。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呈反向关系。在面对高风险的领域,审计人员需要更为谨慎,在配备足够的、有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的同时,加强指导和审核工作;通过选用能够获取更可靠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扩大抽取凭证样本量等方式来降低审计风险。

三、风险导向审计在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中运用的必然性及特殊性

1.风险导向审计在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中运用的必然性

风险导向审计是对传统审计模式的突破与创新,从上述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来看,其先进性与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发展需求相契合,随着内审职能要求不断提高的内在原因。以及科研项目数和资金量不断提高、国家出台政策日趋严格等外部原因,这势必会驱动审计模式的演变和进化,使得在对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成为必然趋势。

2.风险导向审计在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中运用的特殊性

风险导向审计是从外部审计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对内部审计同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但高校自身存在非营利性的特点,在科研经费内部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时不能完全生搬硬套。需要充分考虑到高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内外审存在的差异性。高校内部审计存在内向服务性的特点。其与外审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审计目标及所需关注风险上的不同。

(1)审计目标的差异。外审的审计目标是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的,其最终目标是控制自身的审计风险。而高校内部审计的审计目标在于促进加强各系统、各部门的经济管理工作,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加强廉政建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防范风险,改善组织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组织控制和减少风险。

(2)所需关注风险的差异。注册会计师在风险导向审计中主要关注的是被审计单位可能引起重大错报的内外部风险。以此风险为导向开展审计。而具体到高校科研经费中,其所需要关注的风险则是科研经费从立项、使用到最终结题整个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如:组织管理风险、经费制度管理风险、经费预算管理风险、经费利用管理风险等。

四、风险导向审计运用在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中的具体流程

风险导向审计的出现是国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旨在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而开发出的,该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使用,然而出于保密性的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很少会将他们各自开发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具体运用方式完全公开。很难了解到完整的具有实务操作性的风险导向审计运用情况。在此.根据本文前述的理论结合高校内部审计自身特点及职能要求。以管理中的风险为出发点。将审计流程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终结三个阶段。

1.审计准备阶段

(1)确立审计目标。高校开展科研经费审计旨在促进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上的内部控制制度及管理机制:切实核实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同时树立起管理的风险意识。在三部委的《关于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和监督,要求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实施对重大科研课题或大额度科研项目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跟踪审计。以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评价及咨询服务职能。帮助高校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2)高校科研经费现状调查及风险识别。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来了解高校科研经费基本情况,围绕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目标,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介于高校的非营利性等特点。高校科研经费对于外部战略风险并不敏感。故设计问卷时着重对内部环节的分析和风险识别。以科研经费的申请立项至具体实施至结题这个过程为主线了解高校科研经费的整体情况及管理环境。旨在通过问卷形式来识别风险。

(3)评估高校科研经费重大风险并确定审计重点。通过高校科研经费中所面临风险的初步识别.对各项风险逐一进行分析评估。对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运用风险矩阵图更直观地了解各项风险程度。从而來确定审计重点并合理分配审计资源。

依据2011《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B11风险矩阵”中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程度的指标标准,针对各项风险因素。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进行评估。依据风险发生可能性的概率将标准分为:“10%以下”极低;“10%-30%”低;“30%-70%”中等;“70%-90%”高;“90%以上”极高。风险影响程度标准分为:极轻微的、轻微的、中等的、重大的、灾难性的五档。内部审计人员基于问卷结果及重要性水平判断。结合高校自身的风险偏好及实际情况分析并绘制风险矩阵图.如图4-2所示。

2.审计实施阶段

首先。对重大风险采取的控制及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对于已识别出的重大风险。内审人员需调查了解高校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并通过询问、观察和检查等方式来判定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控制了相应风险。随后。再评估有控制制度但仍无法防范和控制的风险,即剩余风险。与风险评估的方式相同。高校可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估剩余风险。选择风险承担、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回避等应对方案,对于不可承受的风险提出应对建议。

3.审计终结阶段

(1)编制审计报告。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编制应当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做到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在该阶段,内部审计人员在整理底稿后.对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审计建议,同时对科研项目取得成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2)后续跟踪。后续跟踪是在审计报告正式提交后。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解决审计发现问题所做的审查。在送交课题组审计正式报告同时可有一份针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审计整改反馈表,方便审计人员跟踪其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整改情况。此外。审计人员定期对审计中发现问题进行梳理,除了明确有哪些未整改事项进行后续的跟踪之外,对于发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风险问题。召开相关会议进行培训宣传,防止其他课题组发生类似问题。结合这两项措施做到对风险进行持续的监控,并使得审计结果得到充分利用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表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效率、效果上更优于传统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关注点是影响和威胁到高校实现目标的风险。它帮助高校明确风险并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内,内部审计依据风险的高低来投入审计资源,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同时。该模式以高校的运营目标及风险作为出发点来判断审计重点的理念显然更符合高校管理需求,能够帮助高校管理层了解风险信息、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使得高校在风险环境中从被动受损到主动控制风险,更好地为高校实现增值服务,让高校内部审计在高校中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评价、建议的职能作用。同时能够促进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上充分树立起风险意识,明确风险、规避风险,做到关口前移,防范于未然。

猜你喜欢

风险导向科研经费内部审计
基于风险导向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
内部审计在企业境外投资中的运用研究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优化初探
“科研经费腐败”有多严重?
提高高校社科类科研经费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