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2018-11-27毕于榜

消费导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框架

毕于榜

摘要:在以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它开宗明义地指出: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关心的核心问题。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价格信号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文将重点介绍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其相对独立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微观 经济学 研究 对象 方法 框架

在以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它开宗明义地指出: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关心的核心问题。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价格信号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文将重点介绍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其相对独立的理论框架。

一、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在通常的理解上。标准的西方经济学在结构上包括微观理论体系和宏观理论体系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微观理论体系又被称为价格理论。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是它的三个核心环节。研究的问题是同质个体的理性经济决策行为。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立足点则是经济主体的福利问题,即如何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从理论的起源上看.学术界普遍认为:微观经济学起始于以门格尔、维塞尔和庞巴维克为代表的边际效用学派。经过以“合理精神”和“经济骑士道”著称于世的瓦尔拉斯、马歇尔等人的努力。最终发展成熟。

尽管现代微观经济学在数学工具的助推下发展的极为迅猛。但其研究的对象却始终没有变化。这也就是说,人类无限欲望与稀缺资源之间的矛盾.成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起点,而如何实现这一矛盾的有效缓解,则构成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如果将这样的表述给予广义拓展,那么,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实质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的最优化行为。从这一研究对象出发。我们开始进入微观经济学的世界。在那里,稀缺的资源有其特定的含义,阳光、空气等虽然也是生产生活离不开的重要资源,但因其数量如此之大以致使用时不需支付任何费用,被经济学家称为自由资源。而另一些资源在使用上不是免费的,在用途上则是生产和提供各种物品或服务时所必须投入的生产要素,这就成为经济学家眼中的经济资源——包括资本、劳动、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具体来讲,劳动是由人类提供的所有努力的统称。包括体力和脑力。微观经济学认为,土地和劳动是“初级生产要素”,它们的存在是由于物理上和生物上的因素,而不是经济上的因素。

进一步来看。微观经济学所罗列的四种生产要素是稀缺经济资源的理论抽象。在以后的理论发展中.人们还在不断细化对资源的理解,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概念都是资本要素细化下的产物。但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这些经济资源无论如何细分,它们都必须是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运作的。这也是微观经本假设。显然。任何试图以非经济手段操控资源稀的做法。都与微观经济学追求效率最大化的目标是相悖的。

如资源稀缺性的异化:经济学的理论观点都有其严格的假设条件,在这里,资源特指稀缺的经济要素.而市场行为主体则是被神化的理性人。在现实生活中,涉及稀缺资源的人可以划分为三种:一是拥有稀缺资源的人。在崇尚个人自主性的经济学家眼里,市场经济对稀缺资源的调节作用就是建立在对这些人的作用之上的。第二种类型的人拥有庞大的关系网络或社会资本,并因此具有调度稀缺资源能力的人。第三类人是制造稀缺资源或改变资源稀缺结构的人。在成熟的发达市场经济中。上述三类人也普遍存在。只不过。第二类人的话动范围局限在市场经济领域。而第三类人的活动范围则局限在市场经济之外。在“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的作用下,后两类人利用尚在完善之中的市场经济体制,摇身一变成为竞争主体和市场收益主体。并且表现为关系导向者与权力导向者的相互勾结。其结果虽然符合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科学理论的说法.但却违背了微观经济学基于自由平等交易的本质要求。

由于市场经济本质是契约性经济。因此,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在维系市场秩序时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产生于西方的文化土壤。是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思想下的产物。从历程上看。它经历了一个从古希腊的理性自由、到宗教的意志自由、再到启蒙时期的自由与平等的发展过程。实际上,现在的西方经济学所崇尚的人文精神就是这三者的混合体。从特征上看,它是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受到18世纪以来西欧工业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20世纪上半叶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出现了科学同其他一切知识对立起来的倾向。进而导致了斯诺“两种文化”问题的产生。从结果上看.它试图以自然科学为标准.强调任何知识的主张在原则上都需要得到经验验证的“科学主义”。进而建立起一门采用自然主义研究方法以发现经济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服务社会、确立良好秩序的社会科学。然而,在科学主义冲击下的人文社会科学并没有因此完成了自身的革新。相反。还使得自身出现了扭曲的发展。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导向下.经济学基本上全盘接受了“科学主义”取向,在方法论上极力效仿自然科学,试图去追求发现能够解释一切经济现象的普适规律。这样的努力自然为经济学披上科学的外衣,但令人眩晕的数学模型和公式。虽然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但思想層面的匮乏却无法规避因缺少人文素养所带来的经济学学科发展危机。

第一,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

在经历了滥用数学工具的阶段以及因此造成的“对象失真”问题之后。经济学又呈现出回归规范为主的趋势。研究上大有“政治化、伦理化、制度化”的趋势。显然,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时间序列上经历了“规范-实证-规范”的深化过程。从微观经济学自身来讲,其主要采用的是实证分析方法,但由于福利经济学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故规范分析的重要性也日益体现出来。

必须强调的是。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并非是完全对立和完全割裂的两个方法体系,即便不说研究者本人在展开实证研究时很难去除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仅仅从两种方法的科学关系上看。两者也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第二.均衡分析方法。

均衡分析方法的本质是建立一个由参数和变量构成的联立方程组表示的一般化的均衡体系。其中。参数表示经济环境、外生变量及偏好。而变量表示由体系本身决定的所谓内生变量,均衡条件则由联立方程表示。

均衡分析是由19世纪末里昂。瓦尔拉斯提出的,也称为总均衡分析。近年来,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人们逐步发展出了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并将其作为政策分析的有力工具。

第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

静态分析是一种静止的孤立的考察某些经济现象的方法。如考察市场价格时.它研究的是价格随供求关系上下波动的趋向或者是供求决定的均衡价格。也就是说。这种分析只考察任一时点上的均衡状态。

例如,假定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以致对某农业商品的供给有所降低,那么,在需求状态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当该商品的供求重新达到新的均衡时。其价格将比以前有所提高,而产量将比以前有所降低。可见,比较静态分析的实质是两个不同时点上同一经济问题中经济变量的比较。

动态分析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研究各种经济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其本质是一种过程演化分析。不同的变量状态之间被视为一种生长、生成、进化的关系,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和前因后果关系。应用动态分析方法的经济学称为动态经济学。其中著名的动态分析有著名的蛛网理论和宏观经济增长与周期方面的理论。而蛛网理论其实只能算是基于时期数的“亚动态分析”。而非基于物理时间变量的真正的动态分析。

此外。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还包括归纳法、演绎法、数理模型法等等。

三、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简单来讲,微观经济学的传统框架可以归纳为“一个矛盾,两条主线,三个前提”所谓一个矛盾就是指资源稀缺和人类欲望无穷的矛盾,由此矛盾开始进入到微观经济的世界。两条主线即是指供给主线和需求主线。今天,我们几乎随处可以看到经济学现实分析的案例大都需要借助供求原理来解释的。实际上,在微观经济学那里,供求原理一定是在完全的市场机制條件下产生作用的,其最终结果则是均衡价格的出现。沿着这样的分析逻辑,进而将衍生出消费者需求论、生产者的生产论、成本论和市场论以及为达到最终均衡的福利经济学。此外。贯穿于微观经济学始终的还有三个基本前提假设:第一个是理性人假设。第二个是信息完全假设。价格机制是传递供求信息的经济机制,信息完全假设具体体现在自由波动的价格上。最大化原则加上完全竞争假设才能推导出信息完全假设。第三个是市场出清假设。它是前两者的逻辑推论。

当然。上述三个基本前提在理论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不断被放松或修正的情况。当假设条件放松或修正之后。微观经济学虽然在内容上实现了一次由理想到现实的跨越,并出现了若干具有补充性理论,但这并不会让人们感觉到从市场有效到市场失灵转折的突兀。微观经济学最终还是要证明完全竞争下的市场机制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市场失灵是市场环境摩擦的结果。

猜你喜欢

微观经济学框架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框架
简明经济学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WTO框架下
经济学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
微观的山水
微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