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德国“双元制”教育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影响

2018-11-27合肥市经贸旅游学校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18年18期
关键词:双元制校企德国

合肥市经贸旅游学校 方 升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这种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职教体制,为德国经济特别是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笔者是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曾于2017年2月随合肥市职业院校教师赴德国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研修,深入体验了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回国后笔者所在学校组建汽修专业(电动汽车方向)中德合作班,该班级采用校企共建、中德合作培养的模式,笔者担任首届中德合作班的班主任,现结合自己在校企合作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及在职教领域工作的经验,浅谈德国“双元制”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中的应用。

1 “双元制”——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

德国的职业教育享誉世界,它为德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在德国学习期间了解到,德国的《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体系为校企合作模式,即“双元制”办学。“双元制”是一种职业培训模式,“双元”是指职业学校学生必须经过2个场所的培训,一是职业学校,通过教学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一个是校外企业,学生具有学生和企业员工两种身份。职业学校学生要先到企业应聘,与企业签订劳动和培训协议后,被派往职业学校学习,既是学徒又是学生;企业参与办学,职业学校无须建造教学车间等大型实习教学场所;企业拥有培训师傅,培训师傅通过国家严格的资格考试,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很强的教学能力,传授国家培训条例规定的培训内容。学生每周3天~4天在企业实训,1天~2天在学校学习;由手工业行会进行监督、审查和考核相应的教育活动。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由行会(德国有工商行会和手工业行会2大行会)和企业直接参与,三方合作完成。就培养目标来说,“双元制”向年轻人提供的职业培训不仅注重基本从业能力、社会能力,而且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可以胜任其职业领域里的所有工作任务,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工作岗位的任务。通过培训能使学生获得宽阔的知识面和熟练的技能,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

在德国学习期间,笔者发现“双元制”职业教育方式不同于一般的职教体系。课程设计是以职业活动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的,内容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以汽修专业为例,所有的汽修专业课程都按照领域进行细分,始终都是围绕汽车维修实践由浅入深展开的。汽车专业课程领域按照汽车维护、汽车维修、动力系统、汽车总控系统、汽车起动系统等14个领域划分,用3.5个学年完成,学生完成14个领域的学习并通过手工业行会组织的满师考核后方可毕业。教学内容都是由经验丰富的企业和学校的专家精心编排的,更注重直接性的职业经验。

2 “双元制”是德国的现代学徒制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即“手把手”教。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徒制”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德国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最终形成了享誉世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笔者去德国学习以后,感触颇深,特别是和德国的指导老师进行零距离交流后,深切感受到双元制的魅力所在。但同时也发现“双元制”职教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并不顺利。

(1)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根据宪法规定,各联邦州拥有行使文化教育的权利。通过联邦职业教育法授权给各行业协会负责企业职业教育的具体管理,主要包括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认定、实训教师资格考核和认定、技能考核与证书颁发,培训合同注册与纠纷仲裁等。他们坚持依法治教,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尽管各级政府已开始重视校企合作,但没有建立起相关制度。政府文件没有足够的约束力,国家对企业参与也没有促进机制。针对职业培训的责任主体、培训内容、培训计划、考核办法、职业准入资格等都没有具体细致的规定,缺乏执行力和强制性。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学校制的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企业与职业教育无关,这就造成了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育质量低下,学校培养的学生不符合企业的需求。

(2)职业教育的建设没有协调管理机制。校企合作涉及企业、学校、行业组织和政府等多个方面,需要统筹和协调才能健全发展。手工业行会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一方面是对职业教育办学资格认定,教师资格考核等。另一方面是对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颁发等。手工业行会有庞大的企业支撑,以汽修行业为例,所有汽车4S店、汽车维修企业、汽车检测站等中小规模企业都必须主动申请加入手工业行会,登记在册成为会员。职业学校开设什么专业、每个学习领域学习哪些内容、如何组织教学、达到什么要求等都由手工业行会制定。而我国缺乏这样负责职业教育具体事务的机构,许多职业资格认证含有较多的水分,缺乏含金量,导致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

3 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特点,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

近年来,我国在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上进行了诸多探索。从学生顶岗实习到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订单班”培养、组建校企工厂等,这些模式的探索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历,就如何发展好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谈以下几点想法。

(1)入学前,学生的专业选择要慎重。在我校,许多学生毕业后并不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原因是当初选择专业时很盲目,没有深入了解专业情况就轻易选择,导致在校期间对学习不感兴趣,毕业后对工作不感兴趣。这种情况下,再好的职业教育也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因此,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技能体验周和下企业实践月活动。学生在入学前可以来学校进行专业体验,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更早、更近地接触职业教育,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也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出现学生在入学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所学专业,毕业后更是不从事此类职业的情况。此外大家经常抱怨职业学校招生难、想招到好学生更难,而体验式学习不但能让学生了解职业学校,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职业生涯的初期规划。

(2)深入引进德国“双元制”的优秀经验。第一,国家应该从政策上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第二,学校要主动联系企业,在专业设置、教学标准制订等方面加强同企业的沟通,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主动与企业开展合作。最重要的是探索符合实际的校企合作模式,找准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利益结合点,实现互惠共赢。第三,校企合作要从广度和深度2个方面加强。学校需要将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生产模式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无缝对接到企业的岗位。企业要和学校交替培训学生,给学生提供岗位,将学生的实践学习融入到日常生产中去,而不仅仅是与学校签订几个“订单班”或者在学生毕业时提供实习岗位。第四,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的教育分工要明确。学校和企业是人才培养的2个重要主体,缺一不可。学校的教学偏重于理论教学,但又不能局限于理论。学校的实训制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教会学生的不仅是技能,更有知其所以然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动手学习中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及分析计划能力。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而生产过程其实就是实践教学,利用现成的生产设备对学员进行技能培训。在实践教学中企业起决定性作用,职业学校则应处在从属和配合方的地位。

(3)建立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作为校企合作的补充。以汽修专业为例,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中,4S店的岗位工作是由客户的维修任务决定的,实践的内容不可能与学校的授课步伐完全一致。另外,企业也没有大量的设备供学生研究和学习。在学校方面,因教学侧重点不同、学生人数和设备资源的限制,学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样无法给提供学生大量实训的机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筹建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作为校企合作的补充,学校、企业和公共实训基地三驾马车一起拉动当地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虽然在我国的许多城市都已经建立了这种公共实训基地,但是真正发挥其效能的却微乎其微。

(4)制定科学的学业考核和评价制度,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要引入第三方机构。第一,职业学校学生的优秀与否不能只看在校的考试成绩,也不能是企业单方面的实践表现,而是要有综合的、科学的学业考核和评价制度,这主要是把握好过程性评价和结论性评价的比重,不但要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特别是过程性评价应该更受重视,而且要把学校的学习成绩和企业实践的成绩结合起来,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情况。第二,我国的职业技能证书含金量较低,许多企业不认可。原因是学校组织教学,人社部门安排技能考试,其中完全没有企业的参与,所考的知识更没有体现行业的技能需求,导致学生拿到证书后却不能胜任该项工作。因此技能考核需要引入第三方机构。以考汽车修理工为例,汽车修理工证书的考试由理论测验和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考试内容和水平要求应该由汽车维修行业专家和人社局共同制定。另外,汽修行业的技术人员要参与到学生考核现场中,对学生的技能情况给予评定。这样的技能考核才能反映企业的需求,拥有这种技能证书的学生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

(5)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需要不断地探索,更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第一,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法律应规定企业有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鼓励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可以适当通过补助和税收等手段来激发企业的热情,明确企业和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力和义务。第二,学校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学校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要进企业实习,不断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了解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不与生产实际脱节;要与企业的需求对接,积极编写校本教材,改革课程设置。第三,企业要积极配合职业教育,寻找利益共同点。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改变思路,借助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增加企业竞争力;制定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对于一些专业性岗位,要求必须是经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才能上岗;在薪资和岗位发展上体现员工有技能证和无技能证的差别,驳斥读书无用论和歧视职业教育的社会现象。

优秀的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模式必将促进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而成功的职业教育对于学生、学校、企业乃至国家都是无可取代的。校企合作是一种共赢的合作模式,学校方面,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设备和环境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使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得到认可。企业方面,企业给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学生作为员工也在给企业创造价值。从长远来看,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出自己所需的技能人才,必然可以大大提升产品的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从国家层面,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资源投入,另一方面,大批技能人才的出现必将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步伐,实现世界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猜你喜欢

双元制校企德国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在德国喝啤酒
“梦梦”“娇庆”德国行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