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体育院校助力新时代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8-11-27舒为平刘合智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强国体育

舒为平, 李 杨,刘合智

“文化”不仅是滋养体育的源泉,更是体育本身的重要意蕴。体育文化一直是我国体育发展大格局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2006年《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深入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作用”[1];2009 年12月召开的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刘鹏将“体育文化”和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并列为体育强国建设的内容[2];2017年《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体育事业发展应加强体育文化的建设,深入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夯实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根基,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3]。可以看出,从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就体育文化发展和建设,经历了从强调体育的文化内涵到体育文化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组织部分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四轮驱动”、协调发展的认识升华。党的十九大报告擘画了新时代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体育强国有赖于深厚而丰富的体育文化的支撑,已成为共识;十九大报告还指出新时代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体育强国都在客观上对“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当前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更加凸显,作为行业性院校的高等体育院校在推动体育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当有所为,也大有可为。

1 新时代体育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1.1 体育文化建设的内涵

明晰体育文化的内涵,事实上就是在厘清体育文化建设工作内容与范畴,这无疑是推动体育文化建设走向纵深的重要前提之一。但何谓“体育文化”,至今仍无形成共识性的认识。综合来看,主要有以几种观点:一是把“体育”视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这实质上是一种宏观视野下的体育概念,即从人类文化的视角来界定“体育”;二是指与体育活动相关的文化要素:包括思想、观念、精神、规则、组织、管理,标识、开闭幕式、新闻、宣传、服饰、纪念品、啦啦队等,[4]相对于第一种观点,这一观点更微观;三是指体育活动衍生出的与文化有关的文艺形式、样式,如诗歌、音乐、美术、电影、雕塑以及体育影视、体育出版物、体育艺术作品、体育博览会、体育博物馆等[5];四是强调体育在“精神”和“价值观”方面的意义,接近于我们通常所讲的“软实力”层面的含义。这4种观点反映了人们认识体育文化时,不同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竞技体育已跻身世界前列,全民健身运动也蒸蒸日上,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体育的“软实力”与我国的大国地位还不相匹配。在体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上,体育“软实力”的建设更需引起我们的重视,只有“软实力”的提升与体育强国的建设同步发展,中国体育才能实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伟大梦想。从此意义上来看,笔者认为,当下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在认识“体育文化”时,应强调“精神”和“价值观”等层面的意义。

1.2 体育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新时代之“新”不仅仅是时间的进程的演进和更新,更是对我国新的历史方位的全面把握,这要求各行各业均要从新的历史方位出发,研判自身的新定位、新内涵、新使命、新要求,体育领域概莫能外。笔者认为,从新时代这一历史起点“远眺”我国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具体体现在两方面:

1.2.1 重视“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体育领域服从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举措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硬实力”显著增强的背景下的一种应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6];党的十九大再次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7]

“文化”内涵的宽泛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领域、各民族和每个人的广泛参与。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体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愈益重要的角色,[8]在促进文化强国建设中有独特作用。回顾我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史,可发现,体育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梦想,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体育”责无旁贷,大有可为。而能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体育必须是“文化”的体育,这就使得体育自身的文化建设十分重要而紧迫。

1.2.2 “体育文化建设”是新时代我国体育强国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建成“体育强国”是新时代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体育强国建设内容丰富,其中“体育文化建设”不可或缺。我们认为,体育强国绝不仅仅是运动技术技艺上的强国,更应该是国民体育素养高的强国、国民健康与生活方式方面的强国,以及能为人类体育发展提供新理念、新动力、新价值的国家。通览国际经验可发现,能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体育强国一定有自己的文化底色:如对世界体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英德法等国,不仅仅为世界创造了许多的体育运动项目,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文化赋予了体育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竞技实力相比,他们带给世界更有价值的是绚丽多彩的特色体育文化。[9]如美国的NBA、超级碗、英超、德甲、荷兰的“橙色军团”等,都超越了体育运动项目或赛事本身,而演变成为一个个的文化盛事。我国要建成为真正的有影响力的世界体育强国,也需要为世界体育增添中国风格、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于此,我们认为,新时代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基础性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提升中国体育的“软实力”,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为“文化自信”注入力量。

2 高等体育院校新时代体育文化建设的使命

2.1 高等体育院校是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的动力站和策源地

文化建设是一个从历史走向未来的过程,是一个集多种力量逐步积淀与升华的过程。体育文化建设同样如此,需要汇集一切可能的力量,其中高等体育院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曾指出:“高等教育既具有一切教育共同的文化传承、文化评价与文化选择的职能,又具有文化交流与文化创造的特殊职能。”[10]的确,现代高等院校不仅是创造知识、修正知识和传播知识的社会智慧中心,而且是创新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动力站和策源地,是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半个世纪以来,各高等体育院校积极顺应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的需要,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等方面持续为我国的体育文化的建设提供着可持续发展力量。尤其在体育文化研究方面,体育院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如,20世纪60年代初期,北京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等院校就开始了体育历史文化研究,翻译和整理了一批重要的体育史料,为之后的体育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担当了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策源地的角色。20世纪80年代中期,各体育院校中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在国内“文化研究热”影响下,开始用文化学的视域及方法研究体育,并1986年12月在成都体育学院召开了首届全国体育与文化研讨会,由此掀起了国内体育文化研究的一阵热潮。之后,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全方位发展及北京申奥成功,高等体育院校的学者们开始将视野转向奥林匹克文化研究,推出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成果,造就了一批优秀的知名专家学者。

近年来,各体育院校的有关专家、学者更加注重体育文化方面研究,并建成了各具特色的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基地和诸多有一定品牌效应的学术论坛,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体育文化学术交流平台。同时,各高等体育院校还积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平台,直接参与到体育文化的普及传播与传承中,建成了一批有自身特色的科普基地和博物馆等“实体性”的体育文化传播与传承基地,如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博物馆、西安体育学院中国红色体育博物馆、上海体育学院的中国乒乓球博物馆等。这些实体性的体育文化传播与传承基地在中国体育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11]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博物馆为例,该馆2011年开馆以来,倡导与发起了体育界与文博界跨界合作,依托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中国古代体育文物主题展,这一主题展已形成了体育文化普及与传播的“成体模式”,先后在2014南京青奥会、2015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015全国首届青运会、2017年天津全运会期间举办了4站展览,参观观众累计达100万人次以上。天津博物院、成都体育学院等单位举办的第四站巡展——“动境·中华古代体育文物展”荣获具有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奥斯卡奖”之称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并排名第三。这些成绩的取得说明:作为行业性院校,高等体育院校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承担了也理应担当起促进我国体育文化建设、助力“文化自信”的使命。

2.2 新时代体育文化建设需要高等体育院校勇担使命

从现实来看,当下我国的体育文化建设工作比之以往,受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很多体育部门和体育组织对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仍然认识模糊,说起来重要,但在实际工作缺乏具体抓手,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体育文化理论研究水平不高,对实践指导乏力方面尤其值得重视,并予以改进。我们认为,当下国内在体育文化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现有的研究中,关于“体育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较薄弱。“体育文化”的内涵、外延尚未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特别是体育行政部门在实践工作中提及的“体育文化”和学界、理论领域所讨论的“体育文化”往往不一致;二是对中国文化内涵如何支撑体育文化的研究不够。新时代中国体育文化建设应予以重视的问题是,要进一步建构形成“中国风格”的体育文化,为多元的世界体育文化增加中国元素。但现有的研究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当下人们熟知的和实践的“体育行为”大多数是源自于西方文化,近代西方体育传入我国以来,这些“文化”因素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百年来“西方体育”在中国生根、发芽、成长的过程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化”过程,中国的“文化”因素不可能不形塑、不渗透到体育文化中。换言之,今天我们能触及与感知到的“体育文化”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果。但现在的体育文化研究中对这方面挖掘不够,很多时候,我们还在用别的语言讲述我们自己的体育故事,以乒乓球为例,其源自于英国,但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今天,已打上深深中国烙印,成为我们“国球”,显然,当下国内学界对中国乒乓球特有文化内涵和文化现象的研究力度不够,有待提升。此外,在漫漫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华民族同样也创造了自身的体育文化,武术就是典型代表。中华体育文化如何才能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让世界认识并接受,值得深入研究。现有的研究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三是对运动项目文化的关注度不够。今天我们所讲的“体育”是斑斓多彩的运动项目组成的,各种运动项目的文化有共同性,更具“差异性”和“个性”,正是由于这些“差异性”和“个性”才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魅力的运动项目。体育文化建设需要“具化”到不同运动项目文化中;运动项目竞技水平保持稳定提升也需要“文化”作为支撑。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不公平竞争、球场暴力等问题,与我们在过去一段时期,忽略运动项目深层的文化底色,把竞技运动水平提升简单地等同于运动技术或技艺的提高有一定关系。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专文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通知》要求,要“进一步提高对运动项目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做好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工作”[12],这体现了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对运动项目文化重要性的重新认识和重视。但从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体育文化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的研究还属于一种整体的、宏观的叙事范式,对不同运动项目文化的内涵、历史、特点和文化符号等关注度不高,高水平研究成果不多。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是高等体育院校的责任,也是高等体育院校的优势。因此,笔者认为,推动体育文化建设是高等体育院校服务服从于行业发展的必然使命;是高等体育院校履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当然之选,我们也完全有能力担当起这一使命。

3 高等体育院校助力新时代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路径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勇担使命助力新时代体育文化建设再出发,是当下各高等体育院校重要使命,需要我们求真务实地做好谋划。实际上,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始终注重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体育文化建设模式,同时通过积极参与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我们还需再丰富与完善,不断改革创新,并积极发挥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合作的职能,进一步融入到体育文化发展当中,助力体育强国梦的实现。

3.1 深入建设体育文化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各高等体育院校不断改革创新,为我国体育及体育文化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早在1979年,成都体育学院率先开始培养体育史硕士研究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还承办了原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委托的体育史助教进修班和体育文史干部培训班,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体育文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后,尽管受到“史学危机”等等的冲击,“体育史方向”的生源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学校始终坚持“体育史”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2013年学校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后,即开始了体育史与体育文化传播方向博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2017年,学校积极顺应体育文化建设的新要求,申报获批了“文物与博物馆学(体育文博方向)”本科专业,旨在培养既具备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备体育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直接服务于体育文化建设。除了成都体育学院外,作为国家体育总局的直属高校,北京体育大学承担其培养体育文化对外交流传播高素质体育人才的任务,满足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和体育国际交流人才需求,申报获批了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外语专业。这些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势必将对高端国际体育人才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着眼于新时代体育发展的需要,高等体育院校要进一步坚守体育特色,扎实体育新闻、体育外语、体育艺术、体育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体新结合、体外结合、体艺融合,发挥本、硕、博联动育人机制,为我国体育文化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

3.2 努力建成中国体育文化建设的“思想库”

自德国洪堡大学“研究教学合一”理念创立以来,科学研究就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如前所述,尽管当前我国的体育文化建设工作比之以往,受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其核心在于体育文化理论研究水平不高,对实践指导乏力。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是高等体育院校的责任,也是高等体育院校的优势。例如北京体育大学成立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以任海、孙葆丽教师为核心在奥林匹克文化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发展中心与国内多所体育院校合作建设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取得大量成果。而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是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以体育史、体育文化研究为主的专门研究机构,至今已有56年的发展历史。“体育文化”一直是该所的重要研究领域。2013年体育史研究所被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批准成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先后协助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及宣传司完成了《关于大力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意见》《国家体育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及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多项与体育文化建设相关的政策咨询项目。未来,高等体育院校需要进一步加强体育文化基础理论方面的基础研究,鼓励研究人员围绕我国体育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基础问题,力争推出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成果,将其建设成为中国体育文化建设的“思想库”。

3.3 积极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助力全民健身战略

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开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1904年,查尔斯·范海斯赴任威斯康星大学的校长。为了满足当时社会对农牧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范海斯校长提出“大学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使名不见经传的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成为实现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办学的典型代表,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13]。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离不开群众体育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31日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强调的那样,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4]!然而,群众体育的发展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均衡、需求供给不平衡的矛盾,以及群众科学体育知识缺乏、健身意识不强等问题的制约,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体育文化进行提升,需要高等体育院校的积极主动参与,服务于全民健身战略当中。

近年来,高等体育院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在群众体育文化建设方面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天津体育学院等高校在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主动联系社区,邀请社区居民到高校参加各项体育活动,传播普及体育文化和体育科学知识,既丰富了居民生活,又加强了高校与社区的联系。首都体育学院成立奥林匹克教育执行团队,裴东光教授从北京申奥成功开始便致力于向社区和中小学传播奥林匹克思想和文化,带领团队走访了上百所中小学、山区打工子弟学校,社区、医院、监狱,向人们传递奥林匹克的爱与希望。2010年,裴东光教授被国际奥委会授予“维凯拉斯奖”,成为获此殊荣的亚洲第一人[15]。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推出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博览游艺会”,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展示、表演、体验为主要内容,兼具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健身、娱乐多种功能于一体,使观众在观看展览和表演的同时参与其中,切身体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目前该活动已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以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举办了4次,累计参与观众人数达20万次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成都体育学院艺术学院还成立了“大型文体表演创作研究中心”,这些都是高等体育院校服务社会,丰富群众体育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

3.4 努力建设成为中国风格体育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文化和高等教育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和历史性的联系:文化本身是教育的内容,高等教育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发展的成果。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是大学生产知识与传播知识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代社会尤其在我国,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作为大学的第四大职能愈益彰显。履行好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不仅是高等院校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的要求和职责,其对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提升作用,这要求,各高等院校要从思想理念层面高度重视自身在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方面的职能,并予以积极践行,高等体育院校也不例外,应积极承担起传承传播中国体育文化的职能。

事实上,近年来各高等体育院校积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平台,在体育文化的普及传播与传承中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各体育院校陆续建成了一批有自身特色的科普基地和博物馆等“实体性”的体育文化传播与传承基地,如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西安体育学院中国红色体育博物馆、上海体育学院的中国乒乓球博物馆等。这些实体性的体育文化传播与传承基地通过展示、展演等形式在中国体育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此外,高等体育院校历来重视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工作,大都开设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还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优势积极开展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研究、举办了全国民族体育学术论坛、建设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在对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华传统体育的继承和传播方面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等等。高等院校因自身的独特功能,可通过师生间学术流动,开展学术项目合作、举办国际学术论坛及远程教育等展开国际交流合作,由此可成为对外推介和传播中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窗口,各院校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也已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富有院校特色的平台与模式。

随着国家对体育文化传播特别是中华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视,高等体育院校应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及特色,多方位多渠道地弘扬民族体育传统文化中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将高等体育院校建设成为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重要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强国体育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某体育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调查与培训效果分析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秦晋争霸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