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阐释学视角下《传习录》亨克英译本中的误译研究

2018-11-26王夕荣马安平

校园英语·下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误译英译本

王夕荣?马安平

【摘要】本文从伽达默尔理解的历史性和前见,视域融合等核心概念出发,分析了《传习录》中英译本中的误译现象,可见译者的前见、偏见和视域融合过程中的文化过滤造成了误译。通过区分误译中的合理部分,从而启示我们正确评价Henke英译本。

【关键词】阐释学;《传习录》;英译本;误译

【作者简介】王夕荣,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马安平,导师,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翻译。

一、阐释学与翻译

阐释学是有关文本意义的理解与解释的哲学。最早作为一种阐释技艺用以解释古代《圣经》经文,后经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发展为系统的现代哲学阐释学。翻译活动是带着脚镣的舞蹈,真正的“等值翻译”并不存在。传统译论从“作者原意”出发,遵循“忠实性原则”;但传统译论却也始终无法回避翻译中那些“不忠实”译作的价值,比如庞德译的中国唐诗。这说明从单一的语言学和文艺学方法出发,已经无法全面解释所有的翻译现象。(屠国元,2003)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伽达默尔(Hangs-GeogGadamer)为代表的哲学家,在其著作《真理与方法》(洪汉鼎,1975)提出了闡释学“前理解”和“偏见”、“视界融合”等核心概念。理解的历史性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无论是理解的主体和客体都内嵌于历史中,有着各自的历史局限性。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理解的偏见,这种偏见在伽达默尔看来是“合法的偏见”,由历史和传统所形成,它是解释者对身处世界意义的选择。这充分解释了翻译中误译现象的不可避免性和误译存在的合理性。

误译现象是翻译中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与翻译是共生关系。“翻译作品中肯定有误译存在,这如同空气中包含着氧气一样。”(河盛好藏 1986)误译并不局限于错误的翻译,有些误译是译者故意为之的结果,这些的误译其积极作用也不可忽视。谢天振从译者的角度出发,将误译分为“无意误译”和 “有意误译”(谢天振,1994),本文也采取这一分类。

二、前理解和偏见下的无意误译

1.译者疏忽大意造成的误译。在《传习录》英译本中,Henke 将《诗经》译为 “the Book of Poetry”, 这里译者因自身的消极偏见,疏忽大意,误将《乐》译成了“the Book of Poetry”,此类型误译很容易误导读者,造成信息的歪曲,译者应极力避免。

2.受制于译者语言能力、知识水平的误译。

(1)通假字。《传习录》成书于明朝中期,全文文言文写就,与现代汉语差异性较大。文本中出现几处通假字现象,如“乡”通“向”为方向的意思。译者因为不了解通假字现象,将之译为 “criterion”.

(2)人称代词的省略。汉语的特点与英语相比,汉语多用隐形衔接,强调意合,避免重复使用人称代词。在上例中,联系上下文语境,可以发现这句是讲孔子教育学生时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译者补充了“each”和“They”人称代词,可见译者因接受过英语语言训练的前见,重视语言的“形合”。而这里是孔子对学生各随分量而说,并非每个学生,译者误以为是学生,译成了“each”。孔子一向担心人们专求言语,虚而不实。“They”并非指众多学生,这里省略掉了主语孔子。

三、视域融合过程中的有意误译

视域是理解的出发点,角度和可能的前景。对翻译而言,文本和译者各自具有自身视域,这两种视域之间存在着种种客观的差距,这种由时间间距和历史情景变化引起的差距,是任何理解者无法消除的。(张德让,2001)翻译因为受意识形态,语言的历史性变迁等诸多因素影响,译者视域和作者视域经常互相碰撞、排斥,结果译者免不了用译语文化归化、过滤源语文本。在《传习录》的翻译中,这种文化过滤现象集中体现在译者在处理文化差异时所采取的“有意误译”。

“心”即是“理”,心外无理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概念。“心”指仁义理智之心,也近似于道德主体,同时也指谓心理情感和知觉。“理”涉及到道德法则和自然规律,也联系着礼仪规范。译者这里选取“mind”有理智,精神,智力的意思,接近“心”的意思,但因为“心”在《传习录》中的丰富涵义,这里仍有信息的失落。而“理”的翻译为“natural law,则是因为译者用欧美文化的前见过滤了中文的“理”,将中国儒家的“理”归化为西方的自然法则。因而,我们认为这里的心译为“mind”有合理之处,而“理”译为“natural law”虽西方读者更易接受,却失去了原文应有之意。

四、结语

理解者和被理解的对象都是历史的存在,文本的意义和理解者处于不断形成的过程之中。Henke 译本虽有误译,但这种误译大多是历史的偏见造成的,正是这种 “合法的偏见 ”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因素。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积极性一面的肯定,启示我们对误译不能全盘否定, 而应认识到误译的意义,客观评价译本。

参考文献:

[1]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6(6).

[2]洪汉鼎.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河盛好藏.正确对待误译[J].中国翻译,1986(3).

[4]谢天振.误译:不同文化的误解与误释[J].中国比较文学,1994(1).

[5]张德让.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1(1).

猜你喜欢

误译英译本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道德经》译本及其序言初探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史铁生小说日译本中的误译分析
浅谈《酒国》俄译本中的几个翻译问题
试析《易经》英译本中专有名词的误译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探析长沙岳麓山韩语公示语误译现象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下的某公司《代理协议》误译分析
日语连体修饰语及翻译
《孽子》英译本的叙事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