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学习小组“导师制”之实践研究

2018-11-26林必志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导师制学困生育人

林必志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和高效课堂的推进,面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些教师一节课下来总是感觉到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难以消化”,这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即要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

数学学习小组“导师制”的教学策略可使学生由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互相帮助中学到知识、激发潜质、加深友谊,同时也为他们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过两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发现数学学习小组“导师制”模式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收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农村中学数学学习小组“导师制”的具体情况。

一、什么是數学学习小组“导师制”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普遍存在于高等教育。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之外的新型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中学数学学习小组“导师制”是以学习小组为载体,让学生形成“师徒结对”,从而让“小老师”在教别人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锻炼自己的能力,让被教的“学生”能搞清不懂的问题,逐步提高,从而实现“师徒”共同进步。我把班级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为5—6人,且每一组的成员座位按成绩、性格、能力等来编排,每个小组都有2—3名的“小老师”与其余的“学生”结对子,并在班上举行“拜师”仪式,形成了数学学习小组“导师制”模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导师制”的主要工作及评价

学习小组的“小老师”平时经常督促自己的“学生”完成作业,并帮助自己的“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若都不懂时则上升到组内解决或找老师解决。

“小老师”可做自己“学生”的思想工作或与其家长联系反映其在校的表现,可要求自己的“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同时也可对自己的“学生”采取适当、合理的奖惩,以收到最优的教育效果。

有评价制度和奖励制度,学生才会有动力。我经过调研,设立了以下的评价制度:在月考中“小老师”和自己的“学生”数学成绩相比上次月考都有进步的,则记为一等奖;若自己的“学生”相比上次月考有进步的,但“小老师”没进步的,则记为二等奖;若自己的“学生”相比上次月考没有进步的,则记为失败……每次月考都会对学生进行奖励,让学生在快乐中进步。

三、小组合作学习“导师制”的实施

数学学习小组“导师制”在课堂中实践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

1.问题设计要恰当

问题的选择要紧扣新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入手,有明确而具体的活动要求。难度不能太大,因为“小老师”毕竟是学生。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索知识,有利于“小老师”的指导,也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例如我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复习课中,提出让学生自己画出一次函数y=kx+b的所有图象简图,然后让“小老师”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检查和指导,并由“小老师”来展示正确答案并反馈存在的问题。接着再让学生做相应知识的题型:已知函数y=kx+b的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则:(1)k_____0(填“>”“=”“<”);(2)函数的图像不经过_____象限;(3)y随x的增大而_____。这样就降低了难度,“小老师”容易指导自己的学生进行学习,从中体验到教的乐趣。

2.教前要让“学生”思考

数学学习小组“导师制”是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当“学生”个体产生疑问时,“小老师”的“教”才会有价值和成效,否则就容易造成组内只有优等生得到锻炼,收不到“师徒”共同进步的效果。比如分式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这种分式方程应用题大部分学生都能解决,但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困生进行思考,当学困生解决不了时,再由“小老师”来指导,这样既能激发“小老师”的成就感,也能帮助学困生解决问题。

3.课下要做思想工作

学困生之所以成绩差,主要是懒散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求“小老师”平时经常监督这部分“学生”完成作业,并在课后对自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辅导,从而收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对于不服从管理的“学生”,“小老师”要做思想工作,教师也要在适当的时候介入,共同督促提高。

四、数学学习小组“导师制”的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了许多,感情深了许多。在班级的跑步比赛中,“小老师”和“学生”互相加油、鼓励,唯恐自己的团队落后了。在学习、生活中,他们相互帮助、相互激励,一起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一个学期下来,学困生不断进步,而“小老师”的表达能力也越来越强,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责 编 再 澜)

猜你喜欢

导师制学困生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