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古宅与现代建筑设计的共通性及价值利用

2018-11-26汪铭逸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江苏苏州215000

中国房地产业 2018年22期
关键词:雕花古宅山塘

文/汪铭逸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 江苏苏州 215000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如画的不仅是风景,苏州的传统住宅同样精致典雅。其中清末名医许鹤丹的住宅,也就是后来的山塘雕花楼,具有鲜明的苏式特色。经过修复工程,如今的山塘雕花楼,结合了传统美学与现代工艺,不仅重现了昔日风貌,亦彰显了当代的工匠精神。分析山塘雕花楼的建筑特征,与现代设计的特征相比较,寻找其中的共通性,探讨古宅在当今社会的利用价值。在现代设计中融入古典美学,有益于展现地方的建筑特色,并做好文化的传承发展。

1、苏州古宅特征

1.1 结构

受地理位置和风水学说的影响,苏州古民居往往坐北朝南,纵向发展,形成多进式建筑布局。山塘雕花楼就是多进式建筑的典范。(图1)

图1 平面测绘图 《山塘雕花楼 山塘历史街区——许宅》21页

《苏州市志》中对许宅有所记载。山塘雕花楼共五进:第一进为楼,第二进为厅堂,第三、四进由走马楼衔接,第五进为厅堂。宅中房屋高低错落,第三进中的更楼有十二米之高。登此楼,虎丘之景尽收眼底。

依照苏州古建筑的传统制式,一般人家的门厅都是一层平房,进深四界。 宅主许鹤丹身为中医,也许为了方便患者,将门厅改建为两层。底层为药铺,二楼为诊室,延续了“前药后医”的传统模式,合理利用了建筑空间。许宅的结构设计同样重视生态宜居性:原有的后花园内凿池塘,堆有假山,花木葱茏,人与自然相依相偎。

中国人向来讲究含蓄。山水画中淡淡一抹,意境全出;古建筑中廊腰缦回,引人遐想。 以山塘雕花楼为代表的多进式苏州古宅,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传统的内敛思想。

1.2 标准

建筑要标准化,基本上是要对材料的性质和施工的步骤有透彻的了解,汇集各种不同的技术,制定出一套大家都认为最合适可行的办法。

2000年,许宅遭遇火灾,第三、第四进房屋被烧毁。一年后,周炳中先生将其买下,开始修复工程。整个宅子的修复过程严格按照姚承祖的古建筑建造经典《营造法原》中的工艺标准,确保许宅修复后既保留传统的建筑风格,又有新的创意。 雕花楼门厅内全部选用陆慕御窑烧制的方砖铺地,木雕则采用楠木、银杏、香樟等名贵木材。招用的木工、泥瓦工和石匠,都是苏州枫桥一带有名望的师傅。修复时追求相同的质感与效果,力求原汁原味,符合古典文化、传统艺术的标准。

2002年,“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性修复工程”启动。苏州市政府秉持“保护风貌、修旧如旧”的理念,强调人性化设计,对各类古建筑分别采取修缮、移建、新建方法处理。许宅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修复,于2004年10月竣工。

图2 《山塘雕花楼 山塘历史街区——许宅》89页

为了使老宅得到更为持久的保护,2009年周炳中对许宅进行拍卖,被中亿丰建设集团购得,继续进行修缮保护工程,定下“保护文物、修旧如旧,增添功能、格局一体、完善部分、风貌一致”的原则,于第二年年底完工。

由此可见,修复古建筑不仅需要制定总的标准,聘请能工巧匠,更要有与之相吻合的耐心与精益求精的态度。对许宅的修复工程,不再局限于修复古建筑、保护古文化,更是复兴古文化。

1.3 装饰

明清时期,苏州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民间住宅上的精美雕饰就是时代在建筑上留下的印记。

正如其名,山塘雕花楼可谓雕刻大师们的展示平台。上千幅雕饰,分为砖雕、石雕和木雕三类。(图2)

门厅后的砖雕门楼久经风雨,线条仍然精细可辨。其中,木雕最为广泛。工匠们运用整体雕、浮雕、镂空雕、印雕等技艺,创造出传神的作品。例如第三进花厅的落地长窗上的人物浮雕(图3、4)。

图3 裙板雕刻 王昭君 作者自摄

图4 裙板雕刻 穆桂英 作者自摄

山塘雕花楼中的雕饰,符合清末富贵人家宅邸的风俗和配置标准,彰显了主人的身份和情趣,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无意中也推动了文化艺术的传承:《梁祝》、《西厢记》、《白蛇传》全本雕刻于第四进房屋,《牡丹亭》、《长生殿》则雕刻于古戏台,可见宅主的雅趣。(图5)。

图5 《山塘雕花楼 山塘历史街区——许宅》94页

和苏州的许多古宅相比,山塘雕花楼的雕饰承载了更为丰厚的文化底蕴。其技法以线条流畅、形象传神、风格柔顺为特点,凸显了吴文化的内涵,将物质生活抬高至精神生活,唤起人们的审美情趣,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同时,生动地表现了吴地工匠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艺术水准。

2、现代建筑设计

2.1 现代美学

2.1.1 房屋结构

传统的房屋结构需要满足以下三个要求[8] :

(1)安全功能:房屋结构应能承受极端情况下的负重,保持稳定性。

(2)适用功能:房屋结构应有良好的性能,保证能正常使用。

(3)耐久功能:房屋结构应在预计使用的年限内满足各项功能要求,不因装修材料的损害影响整体的使用寿命。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对住宅的结构要求也更加具体。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闲置的空间,有效发挥房屋的功能,同时满足人们对房屋的新时代要求,对现代建筑设计师而言值得探讨。

2.1.2 施工标准

表1

2.1.3 室内装潢

室内设计应以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为凭依,结合周边环境,规划出满足人们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室内布局。通过查阅资料,我归纳出室内设计的四个标准:

2.1.3.1 科学合理的布局

充分利用空间,降低材料损耗。

2.1.3.2 实用价值

室内设计首先应当满足人的实际需要,以功能为考虑基础具体规划房间布置。

2.1.3.3 经济性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功能尚不完善,因此要使婴儿处于中性温度,在此温度中婴儿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新生儿的中性环境温度随着体重及天数大小而异:出生24小时内,新生儿的中性温度为32℃~33℃,早产的未成熟儿为33℃~36℃;生后4~7天,足月儿的中性温度降至31℃~32℃,未成熟儿降至32℃~34℃;胎龄越小、体重越小的婴儿所需要的中性温度也越高。外界环境温度最低限度也不应低于25℃。

房屋设计应从经济实力出发,不可盲目追求奢华的装潢。

2.1.3.4 艺术性

室内设计师,同时也是艺术家。光影的巧妙运用常常能体现设计的协调。

2.2 民众需求

为了更好地了解人们对建筑设计的想法,我发布了名为《民众对建筑设计的意向调查》问卷,分为外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两部分,通过网络征求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意见,思考古典元素在现代的价值利用。

问卷显示,182人次中,73.08%人认为建筑的结构特点、外观设计会影响它的实用价值,体现设计在建筑中的必要性。而在“设计建筑外观的重要关注点”中,如下图所示, “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位列第一,其次是“辨识度”和“功能特点”,呼应了前文中贝聿铭的设计理念。建筑与人文应当紧密联系,而非一味追求高大的外观。

图6

在“评判室内需求是否满足需要的标准”中,空间利用、生活设施和节能观念占多数,之后才是美观和个性。由此可知,当代民众在室内设计中更倾向于功能的完备。

室内设计中,除了“实用”和“舒适”两大主流关注点,“环保”紧随其后,与社会倡导的绿色生活相吻合。“当今社会应倡导的建筑风格”中,“融入自然”与“新颖独特”占了绝大多数。环境与建筑相融合,是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是当今的生态宜居观。

最能体现民众性格特点的室内装潢,如下图所示,揭示了当代人更多的追求:生活简约化、个性化、休闲化的特点,是快节奏生活下的社会缩影。其次,青睐“中式古典”风格的群众占两成,或许,增添了现代元素和功能的“新中式”风格能够被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

图7

根据问卷统计,流行趋势或多或少会影响人们的装修风格;而78.02%的人认可在室内设计中加入古典元素。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会痛惜传统文化的日渐衰落,这或许是社会的宣传和引导不够。身处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我相信人们心中多少有着对古典文化的崇敬与欣赏。外界的宣传,对古文化的复兴有着重要的影响。

3、共通性表现与利用

3.1 元素传承

建筑是历史的积淀。利用古今建筑在结构、标准和装饰方面的共通性,可以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以建筑学家贝聿铭先生的设计作品为例,具体分析他眼中古典元素的传承。

贝老先生在苏州的生活经历影响着他的设计风格。人与自然的融合,建筑中光的运用,都归因于苏州园林的对他的启发。他说:“人以创意为自然添色,而自然也激发人的创作灵感。”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是地理环境和人文气息使然。它北侧紧邻拙政园,东侧是忠王府,南边是狮子林,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博物馆需要融入环境,同时也不能失了新颖之处。

苏州博物馆的外观构造容易让人联想到江南民居:没有飞檐翘角,而是普通的灰色斜顶;用菱形的黑色花岗岩取代青瓦,降低破损度,是现代技术的巧妙应用,也表现严谨的选材标准。馆内的亭子脱离了传统的石材和木材,以玻璃、金属和有机材料等替代,使得亭子不再仅仅被赋予古老的象征含义,多了几分时尚简约的格调。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还体现在苏博的装饰景观上。“以壁为石,以石为绘”,以转折变化的空间营造出水墨画的效果,向游客宣扬了中国文化的诗意之美。 (图8)

贝聿铭先生在建筑设计中强调当地特色与历史传承相结合。相较代表城市现代化、比比皆是的高楼大厦,继承传统美学、反映历史文化、又不失现代时尚感的设计,也许是未来建筑设计更多的考虑因素。

3.2 价值利用

苏州在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上已经做出一些尝试,但在保护和利用两方面都做得很精彩的案例并不多。古建筑如何既保护好,又利用好,以利用促进保护,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一个普遍性的矛盾;如何更好地解决,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 下面举两个优秀的例子,依靠文化共通性对古建筑进行利用。

图8

政府主导下国企对古建筑的保护利用:潘祖荫故居的修缮工程,依靠政府严格的管理体系,新材料和技术的引用,严苛的质量要求等等,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后在故居原址建造酒店,内部的装修风格延续故居的历史风貌,加上优越的功能,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历史文化街区内古建筑的保护利用:修复后的玉涵堂,改造为“山塘人文风情馆”,将它的功能更多地转变为文化用途。陈列的修复史料,将古建筑高难度的“修旧如旧”理念完整地体现出来,传达给更多的人们。

由以上两例可知,古建筑在当今社会更应该注重其利用价值。古宅新生,不仅在于重现辉煌,而在于延续一段由宅而生的历史人居文化。依托文化共通性,再进行后续的开发利用,才能将“死保”变为“活保”,将古建筑的价值以文化的方式更好地传递下去。

结语:

结构设计、装饰风格和施工标准,是从古到今建筑设计的一条必经之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既是传递千年的文化思想,也符合当今社会的时代需求。

山塘雕花楼之所以能成为古宅修复保护的典范,依靠的是恪守的修复标准、上品的材料选择和科学的修缮保护态度,这份执著值得我们传递下去。当代苏州的古建筑保护措施,是政府通过健全法律体系、贴 “控保建筑”护身符等方法,对古建筑进行显在的保护;而其中更为重要、更深层次的保护,是引导社会参与,向民众普及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古建筑融入当代社会,不仅要汲取它的结构、功能、装饰等的显性价值,更要注重隐性价值,即它所承载的文化生活。山塘雕花楼中华美的雕饰凸显出吴文化的内涵;庭院中象征“左右逢源”的两口古井,富有生活气息,体现主人对美好寓意的追求。山塘雕花楼是苏州古宅的一个缩影,它的探究意义能为今后的古建筑保护提供参考价值。充分利用古宅的显性和隐性建筑特征,提取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营造属于本地的建筑群风貌,使苏州更古雅,更人文,更生态,更宜居,使千年历史名城焕发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雕花古宅山塘
山塘街 一年 24小时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树干雕花
古宅
异乡人
雕花马鞍
纸杯变身雕花椅
山塘老街上寻味苏式生活
真假古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