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以全新就业观唱响基层就业“主旋律”

2018-11-26左崇年徐钊

就业与保障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主旋律就业观政策措施

文/左崇年 图/徐钊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76名在读和已毕业的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2.3%的受访大学生考虑到基层就业,75.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到基层就业对自身发展影响大。到基层就业,58.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应端正心态,57.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应做好职业发展规划,81.4%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学校和单位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加强岗前培训和工作指导。(5月8日《中国青年报》)

82.3%受访大学生考虑去基层就业,这是可喜现象,是思想解放、观念转变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为了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国家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由于人们思想观念僵化,总认为基层就业没多大出息、在大城市就业才有前途。正是这种错误的就业观,导致就业难。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的本性是向上的,希望不断提升自我发展空间,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位置,实现自身价值。但是,就业不妨先往低处走,多到基层先就业,这是打基础、锻炼淬火的好机会。基层是高校毕业生深入实践、历练成长的舞台。其实,高校毕业生应该找准自身就业的基准点,用正确坐标衡量就业前景,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妨先到基层就业。

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必然带来就业难的现实问题。以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最大的难点在于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就业,纠结于进入大企业、留在大城市、考上公务员,到基层就业(尤其是到农村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仍是极少数。这种狭隘的就业观要不得,这也是毕业生亟需走出的就业“误区”。

诚然,莘莘学子10年寒窗苦读,为的是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实现自身价值。迈入繁华都市,此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大家都去挤独木桥留在大城市,如果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反而是无用武之地,也是浪费人才、自我贬值。既然如此,何不利用自己的优势,到基层去,并利用所学知识建设家乡?尤其是接受了最先进教育的高校毕业生,无论是科学文化知识,还是品德修养,都是年轻人中的佼佼者。但是,他们缺乏经验,不接地气。基层农村则会成为其直接了解社会、深入现实的大好平台。通过基层锻炼,才能够广泛、深入地了解民情、民意,这不失为他们以后为社会发展献力的提前预热。

在大学生求职难的现状下,很多人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放低姿态、放下身段,先从底层做起,以期能给自己今后的职业搭建更宏伟的人际网络平台,持有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这无疑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现实标准。需要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先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再在实践中提升自己。这样一来,就业就会沉着应对,心中不慌,就业就不再紧张。

应在全社会唱响基层就业“主旋律”,鼓励他们“多往低处走”。要实现人尽其才、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就要完善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实施更加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创业。并进一步完善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为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和奖励政策,并在贷款、融资、利息、技术和成果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多到农村去、到基层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同时,不断改善基层就业软、硬环境,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开辟绿色通道,创造最优的就业环境,共同破解就业难题。

猜你喜欢

主旋律就业观政策措施
《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节选)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12项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
发达国家数字经济政策措施及比较
国内主旋律真实改编商业电影的艺术特征探究
《雨中的树》:一场突破“概念化”的主旋律洗礼
用现代舞表现“主旋律”的成功尝试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