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改革下的教学考核评价研究

2018-11-25朱江华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个性化考核体育

赵 群,朱江华

前言

贯彻落实进一步提升学生健康素质的中央文件精神及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到两项能够终身锻炼的体育项目,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上海市教委决定自2016年起正式实行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改革。在这样的教学改革背景下,针对教学改革成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将成为改革是否成功的试金石,在新理念、新机制下,本文对原有的体育教学考核评价进行绩效研究,通过对比传统体育教学与个性化体育教学的差异,以期寻找一套与个性化体育教学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

1 传统体育教学与个体化体育教学的差异

个性化教学改革的趋势是从要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发展学生的体育健身能力,发展到要培养学生的终身自主锻炼能力,这就使得传统体育教学与个性化体育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形式上均存在差异。

1.1 教学理念的差异

前苏联专家凯里舍夫认为,基于特殊认识过程的传统体育教学理念,是以课堂形式的严谨、教学步骤的规范、教学手段的系统、教学大纲的统一等为主要特征,以教师、教材、教学为主体,让学生学会教师所教为学之大道。而“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终身受益”的体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形成“体育锻炼成为终身习惯,体育运动成为生活方式”的终身体育行为观。对比可以发现,传统的体育教学“为教而学”,以“授之于鱼”的传授某项体育运动的专业技能为教学理念;个性化体育教学“为学而教”,以“授之于渔”的培养体育运动兴趣,提升体育文化欣赏能力等为教学理念。在出发点、着力点和定位点上,两者的教学理念体现出发展理念、思想层级、预期格局等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

1.2 教学目标的差异

传统体育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某项体育活动的基本知识、技能,实现身体素质的提高,最终的考核模式为学生达标即可。个性化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让学生在兴趣项目上,提高运动技能水平的同时,知晓和了解相关的比赛规则、裁判技术、体育文化等,养成终身锻炼的生活方式。对比不难发现,传统体育教学采取的是达标教学,是以应试教育的考核思维专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学会一项体育项目。个性化的体育教学强调的是素质教育,考核的是综合能力,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身心素养,目标在于让学生养成一种体育习惯,实现一种体育文化的内化。两者的教学目标有着由单一向全面提升,由表层向内涵深化,由掌握向欣赏发展的转变,逐步转向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

1.3 教学形式的差异

传统体育教学的实施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方法和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有余力的教师还可结合体育运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等理论性的精神文明教育。个性化体育教学任务的实施平台则更加广泛,包括课堂内、课堂外及社会中等多个场景:课堂上,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掌握或提升一到两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课堂外,学生自觉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及学校运动会;社会中,学生参与或观赏各种体育赛事,提升体育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并具备一定的体育文化、体育赛事、体育精神的欣赏能力。对比容易发现,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学形式局限于课堂,枯燥乏味和单一重复是其主要特点,课堂上的一切都在教师的把控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较差;个性化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实现了课内和课外的时间衔接,训练和竞赛的场景升级,必修和自主的心态转换等等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就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言,个性化体育教学也必将成为实现“以学生为本”体育教学理念和目标的必由之路。

2 传统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对“个性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制约因素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时代发展趋势下,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受其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等因素的束缚,体现出方法单一、指标片面、内容局限、预期短浅等弊端。

2.1 考核评价方法单一

传统的体育教学考核方法都较“统一”,采用标准式、终结式、达标式的结论考核评价。在教学效果中,由于身体素质与遗传因素对教学成效的影响占很大的比例,不分学生的基本素质条件进行针对性的考核,会出现教师教的盲目和学生学的投机。一方面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观察性打分具有主观性;另一方面会造成学生为考试过关,忽略了运动专业基本技术的规范运用。例如传统的乒乓球教学中,针对基本功的考核,主要方法是考核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对推个数,这就有可能造成学生为了追求个数而忽视动作的规范性。这种方法只能检验出学生们的共性,并不能体现出学生个性化的特点,忽略了学生的先天差异和后天努力,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考核评价指标片面

传统的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中,让学生必须通过身体活动来体现,带有强烈的体能测试色彩,用统一的、量化的评价指标,来衡量身体机能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不同个体,很难客观地反映体育教学的价值。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观,依托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一味的追求教学成绩的达标率,忽视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努力程度、进步层级等,就没办法鼓励有兴趣却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参与,更不能鼓励具有专项特长的学生再进取,发展成终身体育项目。

2.3 考核评价内容局限

传统的体育教学考核评价更多的是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以教师为实施主体,学生为考核对象,教师主持的课堂内容,其效果如何成为考核的核心,甚至是全部。而课外体育活动是填补课堂体育教学短板的有效渠道,是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有效途径,也已成为学生在校体育运动教学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的考核在传统体育教学考核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或是考核比例很少,忽视或不重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体现出传统的教学考核评价存在“管中窥豹”的局限性。

2.4 考核评价预期短浅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体育教学形势不容乐观,在校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在减少,青少年的体质逐年递减、肥胖率却呈递增趋势。探究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首当其冲的当是学生期间体育教学的价值没能充分发挥。目前的传统体育教学教授技术层面的知识较多,对兴趣的挖掘,对欣赏能力的培养不够,对运动科学和健康人生的观念普及不多,这些也是考核评价指挥棒功效单一的后遗症,也充分暴露出传统的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多着眼于完成眼前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预期。

3 完善个性化体育教学考核评价的策略

建立一种与个性化体育教学相匹配的考核评价体系,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系统设计,下面就结合个性化体育教学考核评价的几个制约因素进行探索。

3.1 树立契合改革需求的考核评价理念

学生多样化和多层次的体育需求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如今的体育教学只能迎合学生的需求,体育教学评价要充分契合学生的成长特点,指挥体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引领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发展,这需要转变传统的考核评价理念:

体育教学考核评价的定位要注重“眼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统一,应能够引导体育教学的基本点落实在“身体机能”提升和“身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中,把学习运动能力锻炼的实效性和实现体育参与、娱乐、欣赏等终身体育意识形成与发展的长效性统一起来,强调从终身发展的视角看待学生体质的增强,使学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延续到学生时代以后,以追求眼前与长远效益的相结合。如,相对于传统课堂的球类运动技能教学,部分高校开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等,形成为大学生走入社会进行自主锻炼,终身发展的必要条件。

体育教学考核评价的主体应着力“共性教学”和“个性培养”的统一,教学考核评价既要能够测试出整体学生的专项运动本领的掌握程度,又要能体现出个别学生,基础差却努力进步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套通用标准进行共性教学的技术能力甄别与选拔,个性化的细分指标设立,如众多高校尝试自主选修体育科目、推行社团化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等,充分契合学生自身的运动特长和兴趣,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自信心。

体育教学考核评价的层次需完善“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的统一,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课堂考核评价模式,增加课外体育活动参与、赛事活动观赏等考核内容。另一方面,学生成绩评出来并不等于考核评价工作的结束[8],而只是课堂考核评价的节点,后续还要求教育者在做好资料整理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对考核结果的比较分析,进行认真的教学反思,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更要进一步地着重通过对课外体育活动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隐性教学”的充实和改革,如部分学校开展了“四点半工程”、“课外社团活动”“趣味运动会”等,从于教于学两个视角出发,实现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反馈作用的再发挥。

3.2 制定多样化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方法

前文介绍过,传统体育教学考核评价的方法,集中于结果性考核,采用标准式、终结式、达标式的结论考核评价机制,虽说部分教师考核时能够注意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出勤考勤,却没办法关注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个性化教学的考核方式不应该单一化,需要在分组、分层、分人、分阶段等视角下,从教学的开始、过程到结果进行考核评价体系的细化,如应改变教师统一考核的考评方式,减少老师最终打分数的比例,增加师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其他专项教师参评等方式;应拓展教学考试考核的范围,把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算入最终考核中去,可通过学生自主申报,场馆统

计等数据进行支撑。应结合学生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各自的专长,补其所短、激励进步,用灵活的个性化目标评价每个学生。应丰富考核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参与到考核中,可自主申请考试时间或设计考试形式、约定考核标准等等,更可以让学生选择最擅长、最突出的项目进行学习和考试。应考虑体育项目的特殊性,对一些技能项目的成绩评定时,通过采用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考核的同时,提升体育合作精神。应注意体育教学的持续性,根据多个体育学科的教学考核情况,契合学生的成长年龄和发展特点,把参加兴趣活动次数,晨跑次数,体能测试成绩等进行多学科、多时间段的跟踪式综合性考核评价。多维度、过程性、对比式等评价指标的系统考核发挥作用,将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实现“有教无类”的教学效果。

3.3 运用大数据追踪式的考核评价手段

互联网的发展为体育教学改革评价的科学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其中对大数据的应用,通过追踪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从教师和学生及社会三个主体进行数据的录入和采集,可实现用数据说话,开展定性和定量的体育教学考核评价。比如可为每个学生建立体育学习电子档案[11][12],在刚入学时进行体能体质数据采集,在开课前进行专项科目的技术水平测试,在校的阶段性体质达标测试,采集参与晨跑记录,体育活动记录,社会体育赛事参与或观赏记录等数据,都将成为全面衡量学生体育能力和素养的量化指标,一方面可直接作为教学考核评价的依据,还可以作为制定学生体育素养提升目标的基础,甚至可以做到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体育运动终身规划。新一代的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契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契机,利用大数据思维,开展追踪式的体育教学考核,也将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科学性。

3.4 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考核评价探索

在当前上海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背景下,东华大学尝试开展了《锦绣中国》系列课程,打破了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思政课“孤岛化”的窘境。而作为有着同样育人使命的体育教学而言,也有着培养学生科学的体育观,培育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高尚的体育精神、欣赏体育文化能力等重要任务,体育教学课也应有思政教育的意识,将技能的显性教育与思政的隐性教育融会贯通,服务好学校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同时,利用好大环境和大平台的集中效应,开展好体育教学育人的支撑建设。探索开展多教师、多专项、多形式结合的系列体育思政教学,集中体育教学的优势力量,提升思政工作效果;可在开展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时,调查学生的体育观;利用心理咨询基地建设,开展运动损伤心理恢复的探索等等。与学校各类课程、各职能部门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育人价值的同时,营造体育教学改革大发展的良好氛围。

4 结论

通过全面审视和反思传统体育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不难发现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当今高校“公共体育个性化”改革的要求。现如今高校体育教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重视的是学生个体,而不是课堂本身,重视的是学生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学会一项体育运动。本文探讨的个性化体育教学的新考核机制,无论是在考核理念、考核方法还是在运用大数据的手段以及注重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的尝试,为个性化体育教学考核评价的机制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一定的思考。当然,并不是说需要完全摒弃传统的体育教学考核评价,我们应辩证地看待传统体育教学考核的优劣,创新出更为先进和适应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

[1] 肖焕禹.现代中日两国学校体育的演进及发展趋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3):17-22.

[2] 上海市教委关于开展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Z].http://www.shanghai.gov.cn.

[3] 杨小明,邵斌,柏慧敏,程杰.大学“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以上海大学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1):64-68.

[4] 曹小芬,曹庆荣.“三位一体”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实施和监控研究[J].体育科技,2016:126-127.

[5] 刘传海,钱俊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讨--基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71-72.

[6] 陈玉清,李汉超.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改革[J].体育与科学,2009(5):101-104.

[7] 张继生,杨麟.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及改进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5):106-108.

[8] 虞荣娟.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10):80-83.

[9] 邓国良,纪利娟.高校个性化体育教育之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1(1):78-80.

[10] 刘龙柱,张健,和立新.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评估标准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2):521-543.

[11] 刘易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多元化模式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83.

[12] 王文文.体育教学个性化评价方法[J].科教导刊,2015(4下):36-37.

猜你喜欢

个性化考核体育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我们的“体育梦”
同桌宝贝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