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2018-11-24魏玮

消费导刊 2018年16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互联网金融

魏玮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并开始与传统金融业务紧密结合,使我国出现了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型金融模式。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其影响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对传统金融行业和货币政策的影响也日益突出。在金融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结合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形势,研究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这一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 金融 货币政策 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一些传统行业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金融行业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也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传统的金融体系内。商业银行占据着核心地位,主要经营存、贷和结算业务以满足社会的资金需求,这种间接金融模式一直是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但是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一种新型金融模式的诞生——互联网金融模式。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界定及特点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界定

互联网金融还是以传统的金融业务为其核心内涵,但是更加具有技术性以及大数据特征。当然,互联网金融不是单纯的互联网技术在金融业务上的应用。而是结合云计算技术,把大数据作为核心,因此其内涵非常广泛。首先,互联网金融可以为消费者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其次,互联网金融根据大数据提供的精准分析可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互联网金融帮助人们把闲散资金整合起来,进行各种类型的投资,使闲散的小额资金可以获得收益。同时。互联网金融还整合了碎片化的时间,只要利用手机或者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完成金融业务的操作,资金都能被充分利用起来。这样一方面拓展了互联网行业的外延,另一方面也推动金融行业的发展更加广泛和深入。

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互联网金融利用的不仅仅是互联网的技术。还包括互联网的各种数据资源,基于这个不同,互联网金融得以实现虚拟化、数字化的发展。从而降低资金供求双方的配对成本,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为传统金融体系提供有益的补充。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经历了一个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低级阶段是以互联网为技术平台的阶段。传统的金融业务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去完成,也就是说传统的金融机构在其实体网点办理业务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的平台,推行一些快捷的业务办理方式,以便于节省业务办理时间,提高业务处理效率,网络银行就是典型的例子。高级阶段就是利用互联网数据资源的阶段,从简单的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发展到依托互联网资源进行创新。各互联网企业把所掌握的互联网金融资源与金融业务结合起来,利用大数据优势,创建如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等新模式,这些模式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产品的精准定位,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同时,这种新模式的产生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支付,办理理财或保险等,同时互联网金融通过直接联系资金盈余者和资金需求者。降低了融资成本,也使投融资渠道更加畅通。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业态的一种新形式,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具有普惠特征。互联网金融脱离实体网点,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操作上更加方便和灵活,同时小额资金也能够进入,可以说是降低了金融业务的门槛,有利于各类型客户的挖掘。满足各类不同的投融资需要,特别是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互联网金融具有普惠性。

二是具有淡化中介特征。商业银行作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方式是我国的主要融資方式,通过股票等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模式也逐渐成熟。互联网金融则是提供了不同于前两者的另一种融资方式。由于互联网金融有大数据的支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使得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在网络平台上完成交易,进而不断淡化商业银行的中介职能。

三是具有信息化特征。互联网金融利用了云计算技术,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可以充分的搜集信息,更好的进行客户资信状况的判断和资金使用方向的追踪。这都是传统金融模式无法与之相比的。互联网金融的各类参与者其信用状况都更加透明化,信用评估变得简单起来,信息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传统金融业务提供的服务有批量化的特点。但是互联网金融可以做到定制化和个性化服务,这是因为大数据的支持,互联网金融面对的每一位客户都会经过大数据的精准分析,能轻松实现对顾客的全方位分析。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二、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在特定的经济形势背景下,中央银行通过运用政策工具。在不同的传导机制作用下,实现其预定的各项目标,货币政策有效性就包括在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货币传导渠道传导的效率和货币政策最终完成预定目标的效率。据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是传导机制是否有效,二是货币政策是否完成其政策目标。

(一)在传导机制方面,主要有以下两个传导机制。第一是信贷传导机制。具体可以分为商业银行信贷渠道和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鉴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地位和职能。商业银行信贷渠道是其中的主要渠道。第二是货币传导机制。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利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由于我国汇率改革完较晚,汇率渠道传导效果不明显,同时我国经济环境影响下,财富效益传导渠道也未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本章第一节的研究上,具体选择研究对银行信贷渠道、利率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的影响。

(二)在货币政策目标方面。中介目标是要实现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最终目标主要是实现四大目标: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由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复杂性。现阶段货币政策既面临机遇又面对挑战。

三、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前面已经提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有两大类: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

(一)互联网金融对利率渠道的影响

利率传导渠道是指货币当局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达到影响社会资金总量的目标,其传导过程为首先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多少来影响利率水平的高低。接着以利率水平变动来影响投资量的多少,最终进一步影响国民收入。一般情况下.央行为了抑制经济形势的盲目过热。会使用适度较紧的货币政策,收缩货币供应量进而提高利率,减少投资,最后完成货币政策目标。但是在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这样的思路难免失效,因为控制货币供应量的难度大于以往,同时银行利率提高,企业可以转而借助各类互联网借贷模式,如P2P借贷,因其借助互联网平台,具有快捷、便利等优势,在贷款业务上,会在短时间内吸引更多的贷款者。对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影响,这样一来,利率的风向标作用被减弱,其传导机制受到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利率传导机制也存在有利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对利率机制的影响表现在,一方面由于货币供给量的难以控制,会降低利率传导机制的效果,另一方面,促进利率更接近其真实水平,又使得利率传导机制更容易发挥作用。这个影响究竟是有利的方面多还是不利的方面多,需要进一步的检验。

(二)互联网金融对银行贷款渠道的影响

银行贷款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央行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因此商业银行信贷传导机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主要在于两点,一是人民银行能通过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来控制银行的可贷资金量,二是银行信贷是企业和个人的主要贷款来源。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的中介地位在信贷传导渠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由于信贷渠道的增加分流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另一方面随着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对存款准备金逐渐采取规避态度,造成央行存款准备金对其约束减弱,央行对商业银行信贷的控制效果减弱。综合起来看,商业银行信贷传导渠道的不确定性大于以往,不再稳定的发挥其作用。其中,两方面因素的作用孰大孰小,还需要经过实证的检验。

四、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

近年来互联网理财规模迅速增长。这对人民币存款将是不小的冲击。从理论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使得一部分资金流出银行存款体系,当银行吸收的存款减少时,就要相应的减少对市场的贷款。此时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难度增大,为了维持日常运转,企业就必须在市场寻求高成本的资金,并将增加的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从而可能引发物价上涨。互联网金融弱化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中介职能,迫使金融机构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企业在传统金融机构融资的效率,另一方面融资渠道的增加也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不同规模和发展水平的企业都能寻找到资金支持,整个社会产出增加,促进经济水平整体上升。

猜你喜欢

货币政策互联网金融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P2P金融解读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