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现状分析与优化对策

2018-11-23王海涛马秀红王建军刘玉林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8年19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河北教学资源

王海涛 马秀红 王建军 刘玉林

1.河北经贸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河北石家庄 050061

2.河北经贸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61

数字教学资源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总和[1],其内容是“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这两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内容的有机结合[2]。资源内容包含广泛,通常包括以下5种类型:课件类、案例类、多媒体类、文献资料类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类[2]。

我国非常重视数字教学资源建设。2003年,教育部开始组织精品课程建设。2011年组织精品开放课程(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建设。2015年,借鉴“慕课”线上教学模式,开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3]。

河北省是教育大省,根据2017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河北省共有121所普通高校,本科院校61所,高校数量在全国排名第7。尽管河北省委、省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发展高度重视,在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经费投入、人才引进、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方面与其他省份存在一定差距。

本文以河北省省属13所重点高校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资源为研究对象,选取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课程资源平台为数据统计来源,从校际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和校内数字教学资源整合两个角度出发,分析河北高校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

1 河北高校校际数字教学资源共享现状与成因分析

校际数字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即视频公开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课程建设以政府为主导、高校自建,择优申报,教育部对申报课程严格审查,经专家遴选后发布的网络课程对于高校而言具有很强的竞争属性。

1.1 共享现状

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是目前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课程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其中爱课程网集中展示“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和“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是由高教社推出的在线教育平台;学堂在线是清华大学于2013年发起建立的精品中文慕课平台。以河北省13所省属重点高校发布的课程资源为统计对象,选取上述三个数字教学资源平台为课程统计来源,经统计,截至2017年底,在3个平台上发布的河北省13所高校课程资源数量如表1所示。

表1 河北省高校在资源平台上课程资源统计数据(来源: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在线学堂网站)

河北13所高校在爱课程资源平台共发布资源共享课16门,占全部课程的0.55%,视频公开课9门,占比0.91%;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两所高校为中国大学MOOC合作高校,目前,两所高校共提供了3门课程,占全部课程的0.21%;学堂在线包含15门课程,占1.15%。河北高校入选课程数量较少,比例偏低,与河北省教育大省的地位不符。

1.2 成因分析

主要从数字教学资源数量和共享平台建设方式两个方面对河北、山东、江苏三省数字教学资源共享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教育部2017年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山东省、江苏省分别有145、167所高校,分别选取13所排名靠前的高校,基于上述三个资源平台发布的数字教学资源进行统计,截至2017年底,河北、山东 、江苏三省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数量统计结果如表2、图1所示。

表2 三省高校在各资源网站上共享课程统计(数据来源: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在线学堂网站)

图1 三省共享课程统计比较图(数据来源: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在线学堂网站)

与山东、江苏两省相比,河北省在爱课程网及中国大学MOOC共享课程较少,差距十分明显。这主要与山东、江苏两省有多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有关,尤其是江苏省高达7所院校。在学堂在线资源平台上,河北省与山东省相近,但与江苏省仍有较大差距。爱课程网推出的课程资源在数量上明显高于学堂在线,主要原因在于有政府行为的支持。河北高校在服务平台上开课占比很小,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立项很少,这与政府支持力度、高校重视程度、教学改革的力度、师资水平等有一定的关系。

河北、山东和江苏三省省内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式均采用校企合作。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在2018年春夏学期,联盟内开设共享课39门,引入共享课212门,联盟内选修学生达680106人次。由江苏省教育厅和爱课程网共同建设的在线教学平台,服务于江苏省内各个高校,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在线课程,截止到2018年4月,已上线本科课程346门,高职课程133门。河北省建设运行平台依托学堂在线河北省高校MOOC平台、爱课程平台、超星泛雅平台,2018年开展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起步相对滞后。

2 河北高校校内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成因分析

2.1 现状

通过互联网访问河北省13所高校官网发现,数字教学资源的管理和维护主要集中在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信息技术中心)、图书馆及二级学院。教务处主要负责管理网络学习平台、课程资源及外购的普适课程资源,是数字教学资源获取的主要来源;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要涉及校内的视频资源和电视直播,与教务处相比,教学资源单一,内容更新较慢;图书馆主要以外购电子期刊、书籍及硕博士论文为主;二级学院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主要以建设虚拟软件平台为主。各高校在资源管理内容及管理方式上基本一致,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资源存储分散,对资源的获取师生要面对多个不同的管理者,给使用者造成不便。

(2)没有统一的资源管理平台,对资源的访问没有统一的认证入口,资源量统计难度大,无法通过大数据分析对资源的利用效果进行评估,对资源的采购、自建缺少指导依据。

(3)资源相关性差,重复建设严重。

(4)资源共享性差,尤其是虚拟实验仿真软件,软件平台的使用往往停留在实验室,做不到共享使用。

(5)录播系统产生的视频课程资源,由于缺少课程资源制作团队的再加工,往往无疾而终,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

(6)外购资源占比较大,自建资源相对不足。

2.2 成因分析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意识淡薄。对信息化与教学改革、发展中二者关系认识不够。

(2)政策缺失。高校对数字资源建设的支持力度较低,缺乏相关的激励政策,教师没有积极性。数字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专门的部门,有些高校没有数字资源建设、管理机构。

(3)经费不足。数字资源建设投入成本高,包括各类软硬件及资源的制作投入,学校没有足够的专项经费予以支持。

(4)运行机制复杂。教师作为数字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在资源共享过程中,知识产权、教师收益、学生学分互认等一系列问题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5)技术障碍。要实现校际数字资源共享,资源平台、数据标准及数据接口等建设难度较大。

2.3 整合思路

校内资源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整合,工作量大,涉及的部门多。以河北经贸大学数字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为例,简要介绍资源整合的基本思路。

2.3.1 成立资源整合领导小组

资源整合领导小组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决策支持,成立校级资源整合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信息化建设的校级领导兼任,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为牵头部门,小组成员由学校各主要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工作组,主要任务是负责平台的整体架构设计及其他具体工作的实施。

2.3.2 确定整合资源对象

简单地说,资源对象就是各类业务系统所产生的资源数据,包含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首先,项目工作组对校内各业务系统进行分类筛选,确定可能的整合对象,对待整合的业务系统、数据库及存储方式、数据量等进行评估,在资源整合领导小组指导下,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尤其各部门数字资源建设、共享情况,界定需要整合的资源对象,从而确定整合的范围和深度。

2.3.3 制定数据标准

参照教育部网络技术教育标准(CELTS)及《教育资源建设规范》制定一套符合学校实际需要的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资源分类标准、资源元数据标准及接口标准[4]。数据标准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在采集、处理、交换、用户访问和传输信息过程中的统一规范。系统采用的信息标准必须兼容国家标准、教育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已有的校标,根本目标是为以后开展校际资源共享打下坚实基础。

2.3.4 制订整合方案

方案的制订决定资源整合成败的关键,资源整合的核心是数据的整合,从数据角度看,非结构化数据占教学资源总量的70%~80%,数据增长快、数据量大、格式多的特点给管理和应用带来了困难。建议基于已有的各业务系统,通过强、弱整合的方式实现资源整合,对于数据量小的结构化数据或非结构化数据采用强整合的方式,把需要整合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利用数据接口将数据抽取过来,实现本地存储和管理。所谓弱整合方式,比较适用于数据量大的非结构化数据,例如视频资源,因业务系统产生的数据量太大,实现数据的实时迁移显然不现实,采用数据存储和管理相互分离的整合方式。

2.3.5 建设资源平台

校内数字教学资源管理与应用整体架构主要包括资源中心平台和应用平台两部分。资源中心通过标准化接口,汇聚其他业务系统产生的各类数据,主要为实体数据和资源元数据,作为支撑平台为系统提供资源和服务。应用平台主要包含数字教学资源门户、资源管理、校际资源交换接入及用户管理等。

3 河北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

3.1 发挥政策引领作用

教育管理部门要能够给予正确引导和积极扶持,包括政策导向、经费扶持和平台搭建等。

2017年12月,河北省教育厅印发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文件,决定组织开展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该文件的印发,是河北高校优质资源从封闭走向共享的关键一步。主管部门应继续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制定配套的政策和可操作、可执行的实施办法,以课程资源共享为例,积极鼓励高校对各自校内数字教学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在给校内师生创造一站式资源服务环境的同时,也为资源的下一步校际共享夯实基础。高校作为受益方,应主动扮演好资源生产者与资源共享践行者双重角色,与兄弟院校共同探究资源共建共享战略规划,统筹和部署资源共享工作。

3.2 成立资源共享合作联盟

每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资源都可能是其他高校的资源缺口,高校资源共享合作联盟的形成,可以使得联盟高校之间通过优势互补,摆脱制约高校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对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提高高校办学的综合实力,实现协同发展。自1994年起,我国高校之间逐步建立起各类高校联盟,根据地域范围建立的上海西南片区高校联合体,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为理念而成立的C9联盟,以清华为首的华约、北大为首的北约和以同济牵头的工科三类全国性质的自主招生联盟相继成立[5]。

在选取研究的河北省13所省属重点高校中,除了两所医学类高校外,本科专业共计254个,其中162个专业设置重复,重复比率达63.78%,从设置的专业角度可以看出,高校校际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在资源建设和应用上具备共性需求,具备紧密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建立以共享教学资源为目标的高校联盟是高校在新形势下发展壮大、顺应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

3.3 选择合适的运作模式

现在国内校际在线课程资源的运作模式比较成熟,政府、学校和平台运行机构三方责任明确,在线课程具有详细的建设与评价标准。省教育厅负责在线开放课程的宏观管理;各高校承担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的主体责任;各平台运行机构负责课程管理平台建设、管理和运行[6]。

对于校内各类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可以参考上述模式,也可走自建共享的运行管理模式。

(1)政府引导,校企合作模式。以“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引入第三方建设数字资源在线开放服务平台,建立以互联网为媒介的虚拟高校联合体,分享优质资源,实现高校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7]。

(2)高校自建模式。高校作为独立的主体,遵循统一的数据标准,整合校内数字资源,建立数字资源平台和交换平台,通过数据推送的方式,实现与其他高校资源平台的数据交换,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河北教学资源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针对大数据背景下工程造价信息的资源共享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孙婷婷
基于VMware的教学资源服务器虚拟化设计与实施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