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传播:让科技融入新闻生产系统

2018-11-22王琳珠

记者观察 2018年15期
关键词:智媒虚拟现实机器人

文 / 王琳珠

一、“智媒时代”的来临是必然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指出:“所谓‘智媒’,顾名思义,指的是人工智能与媒体的全新融合与碰撞。智能化媒体的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所谓“智媒”,重点在“智”,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应用、机器操作、虚拟现实结合等技术水平实现在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上为受众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

从万维网的出现到互联网技术传入我国,再到现在互联网的普及,仅仅二十几年互联网媒体已经成为主流。以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人工智能、机器运算、大数据搜集与应用已经大范围普及,在不久的将来,推广这些技术是必然的。正是这些科技的进步,才使人类向“智媒时代”的跨越成为必然。

二、“智媒”带来的真切变革

(一)机器人写稿

机器人介入写稿最早开始于美国老牌报业《华盛顿邮报》。2012年年末《华盛顿邮报》启用机器人,进行全程的文字、语音信息的记录。随后,各个国家开始研发自己的写稿机器人,开启了机器写稿领域的探索。

写稿机器人,并不是单纯指实体的机器人本身,而是通过智能机器自动生成写作文本,生产出内容。机器人写稿,数据信息库是基础,机器人通过对数据信息库里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筛选、分析等手段的处理,对信息进行再次排列组合。随后套用事先设置好的写作模板,即可输出新闻报道。其背后涉及数据搜集、语言处理、搜索技术、知识架构等多项人工智能技术。

在我国,2015年8月腾讯出现写稿机器人,机器人写稿主要应用的领域有体育报道、灾难事件报道、财经新闻,文字稿多以快讯、短消息的形式出现,长篇报道居少。同时,机器人写稿的展现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PC端浏览器网页新闻、手机端浏览器新闻、新闻APP等等,都占据一席之地。另外机器人写稿的特征就是效率高,准确率高。机器人写稿的全自动化、超时效性充分体现了智媒时代的新闻内容生产系统的智能化。

(二)无人机新闻

无人机,也被称为“空中机器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近两年来,无人机在传媒业的应用越发蓬勃,成为继互联网之后出现的又一井喷式的发展趋势。其实,无人机这项技术并不是新科技,但它和传媒业的融合衍生了更多关于无人机新闻领域的探索与尝试。

无人机主要应用在自然灾害、重大灾难性突发事件、环境监测、大型活动的新闻报道中。另外,无人机在图片新闻、活动现场展示、视频素材采集方面也大有作为。无人机在很大程度上,延伸了人类的多重感知器官,将媒体人的策划思想与其技能优势结合起来,实现智媒时代新闻内容生产的多元化,为受众用户提供了更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首先,无人机可以第一时间进入新闻现场,保证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客观性,无人机可以将在现场拍摄的第一手信息资料迅速传输出来。同时,无人机的视角是全方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保证了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规避了新闻报道中主观意识上的信息加工。

其次,无人机延伸了人类的视觉器官,通过独特的拍摄角度为受众展示出震慑人心、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传播效果。2016年世界新闻摄影荷赛奖的评选中,8万照片中,一张由《新京报》首席摄影记者陈杰拍摄的关于2015年天津港“8·12”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的现场图脱颖而出:地面留下深不可测的巨型黑洞和一片焚毁严重的房屋,近6个足球场大的停车场停满的数千辆新车在烧毁后依旧排列整齐。这种具有强大视觉冲击力的照片用正常的拍摄技巧是拍不出来的,无人机的航拍角度可以将灾难的影响范围包揽在镜头下,航拍器下的视觉震撼力是用多少文字都无法表述的。

(三)VR+新闻

VR技术指虚拟现实技术,它能通过数字技术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与虚拟世界中的对象进行实时交互,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到,任何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对应延伸。VR虚拟现实技术则充分体现了麦克卢汉的这一论断,VR虚拟现实技术在未来智媒时代的“存在感”将不断刷新,对传播方式的变革也必将是颠覆性的。

就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的应用现状来看,已经试水的主要有直播、竞选演讲等领域。首先在直播这一领域的涉足,主要针对一些大型的体育赛事、娱乐场合(如演唱会)以及一些对于现场感要求很强的新闻场合等。这样一来,VR技术给人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可以使用户获得体验感上的最大满足。

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真实性和即时性都要保证。VR技术独有的“参与感”可以使两者充分结合,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调查类报道以及适合视觉呈现的新闻报道才是“VR+新闻”的发展趋势。

三、传媒变革仍伴有阵痛

“智媒时代”呼之欲出,一场以科技力量为依托的传媒产业的变革势在必行。既然是变革,总有需要“革除”的旧思想、旧模式、旧方法,新旧事物交融的过程中不免有问题出现,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出现也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一)新闻输出的主力是人还是机器人

机器人在国内各大媒体“上岗”后,引起了不少传媒人士的恐慌,一时间,关于机器人以后若是普遍应用在新闻生产系统中,会不会抢了新闻工作人员的饭碗的议论层出不穷。对于即将到来的“智媒时代”,新闻输出的主力是人类还是机器人,传媒业的一些权威人士及专家给出的判断基本上是一致的:写稿机器人不太可能取代人类负责新闻生产的整个系统,记者在组织新闻信息时所积累下来的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是写作机器人望尘莫及的。

(二)无人机“飞”出了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的既定高度

低廉的成本,便捷的操控,高效的内容生产让无人机在新闻生产系统中的应用势如破竹,但是无人机背后的使用乱象也层出不穷。再加上无人机的价格不断走低,使用越来越便捷,无人机的使用门槛和使用界限逐渐模糊时,人们对于它的担忧也越来越多。

首先,对于无人机的监管力度不够,法律、法规滞后,在民用航空领域,无人机的行业标准和监管规范在全球都是空白的。我国出台的各项文件都没有对微型无人机的运作做出具体的管理规定。其次,无人机占用航道禁飞区,威胁公共安全。2016年北京首都机场、2017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等都发生了无人机扰航事件,无人机的“黑飞”事件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第三,无人机侵害隐私权,记者职业道德受谴责。在无人机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侵害了被采访人的隐私权。娱乐圈某记者使用无人机偷拍某明星夫妇的婚礼,其无人机被击落。此外一些记者为了获取第一手的新闻资料会冒险使用或者购买利用无人机去偷拍新闻事件相关人员的隐私情况以博取眼球,这都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考验。

(三)新闻“真实”不能等同于新闻“真实感”

VR技术可以将场景更逼真地还原,与新闻报道所追求的“真实”本质相符,但VR技术的呈现又具有“浸入式”特点,运用VR技术制作新闻时,刻意地选择记者作为中间人的角色进行隐身或者淡化其主体地位,极易使使用者误以为眼前所见即为真实,忽略新闻事实本身。真实和客观永远是新闻的本质属性,在VR新闻的创作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虚拟的真实和新闻事实之间的关系,是未来要解决的问题。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对传播画面的处理,为受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人为地对传播的信息进行再加工,会对新闻真实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再加工的程度也是新闻工作者难以把握的。另外,一味地注重内容传播的形式感,也很容易忽视新闻内容的准确化和专业化。

(四)媒体人是否都要成为技术股

不少媒体人开始产生了“技术焦虑”,也一直在思考媒体人在未来的智媒时代里是否要成为一名技术股。其实,媒体人能够居安思危是有必要的,但是也不必纠结于这些科技是否会取代人类本身。所有的科技产品、技术手段都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不可能研发一种技术将自己取而代之,只会研发出一种技术,随后去更好地应用。科技是辅助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加便捷地工作,智能化是科技的发展趋势,而媒体人在这个科技时代,要做的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利用新技术更好地进行新闻媒体工作。

四、结语

智媒时代,信息分发的终端不再受限制于传统媒体,甚至不再局限于电脑、智能手机,它将与物联网对接,任何物品都有可能成为信息分发的终端。不管如何改变更新,内容生产依然是重中之重。“内容为王”一直以来都是媒体所追求的传播真谛,一个不具备内容生产能力的智能化媒体,终究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智能产业将以技术为驱动、以内容生产为核心,在信息采集、加工、终端分发等新闻生产环节实现种种突破。

猜你喜欢

智媒虚拟现实机器人
智媒时代“机器人记者”对媒体记者社会职能的影响与应对
“智媒”时代下的播音主持艺术“新观”
智媒趋势下新闻编辑视觉素养培育的文化维度
深度化、智能化、互动化:智媒语境下的融合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虚拟现实技术不能根本改变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