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读绵阳(二题)

2018-11-21侯志明

剑南文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蜀道绵阳皇帝

侯志明

走近绵阳认识绵阳转眼已近20年。虽然我在绵阳生活工作不足10年,但我仍然把它看作我的又一故乡。这10年间,我写了很多有关绵阳的东西,即使在调离后,我仍然或因工作、或因私事,或纯粹是为了思念,常常回到绵阳。我发现10年足以将一个人和一个地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挣脱不了,摆脱不掉,甚至也无法慢慢淡忘。因此在离开绵阳的日子,我居然断断续续又写了不少有关绵阳的短文。近日,应绵阳作协主席马培松之约,把并非同一时间写的两篇文章捏到一起给《剑南文学》,并取名为《再读绵阳》。感谢马主席和《剑南文学》的抬爱,使我可以借机再诉对绵阳的深情。

送险亭,历史的哀叹

梓潼,我一直以为就是川北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城。虽然,我也知道,在梓潼有七曲山大庙、古蜀道、翠云廊等一批名胜古迹,我也曾独自或带人参观过,但仍然没有想到,在这些名胜古迹的掩映中,竟然有着那么多令人不忍卒读的历史符号,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画面和经久不息的人生长叹。

今天我要写的就是一个从心底打动了我的小小的古迹,它的名字叫送险亭。

送险亭,位于梓潼县北10公里的地方。虽然屡经翻修,但还是那样的简朴矮小,矮小得让许多游客甚至当地之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然而,这个独特而饱经沧桑的名字,立刻引起我的注意,立刻让我意识到它所包含的内容之多,在表面平静中所掩饰的不平静。

梓潼县,位于绵阳市的东北方,距绵阳市有40多公里。据史书记载,梓潼“东北界连龙剑,群峰苍翠于丹霄,西南壤接潼绵,曲嶂逶迤于绿水。坡陀山势就平衍,蜀道之险至此将尽。”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如今,由梓潼往北,地势都是越来越险峻的,路是越来越难行的。也就是说,过了梓潼,就进入了在中国文学史上多有描述的蜀道了。因此,如果是由南往北去,梓潼是蜀道的起点,而如果是由北往南来,梓潼又是蜀道的终点。而送险亭就在这里。

没有走过蜀道而又深知蜀道艰险的,大多数人是看了李白的《蜀道难》之后。为什么李白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蜀道难》?据考证,李白出生在四川的江油市,但李白北上的足迹曾经到达碎叶,也就是现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境内。当时长安和江油中间横亘着秦岭。一方是家乡的诱惑,一方是京城的吸引,还有外面精彩的世界。虽然蜀道艰险,但作为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李白又不能不一次次地穿行其间。在无数次地经历了蜀道之艰险后,这位恃才傲物到了连当时朝中的实权人物都不放在眼里的诗人,这位敢把世间一切都嬉笑怒骂的浪漫才子,这回总算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因此,他对蜀道难的逼真、形象的描写,并非是浪漫的创作,而是亲身经历的记录。不妨让我们再读一次。

噫吁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在我看来,这首诗真正震撼人心灵的、使人久久不能平静的,是李白面对艰险发出的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发问,而且这一发问,至今响彻在历史的天空中、人类的长河里。

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的朝代定都北方。可以想见,不独是李白,身居蜀中的各色人等,尤其是众多希望得到皇帝赏识的官吏和饱受寒窗之苦的学子们,无不向往着京都。他们或许是为了皇帝的召唤,或许是为了地方的事务,或许是为了进京赶考……总之,京都磁石般的吸引,加上这些人有意识或潜意识的京都情结,都使蜀道变得悲壮了,也使蜀道这条“难于上青天”的大道屡屡出现在迁客骚人的笔下和梦中。

无数经历了蜀道漫漫征程的人们,或者即将走上蜀道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独坐送险亭,我分明看见,历史上,有人在此为即将遭遇的险途而踌躇,虽有亲朋好友相送,但个个泪如雨下。是啊,面对这样的艰险,不少人在此作的是生离死别。而我也分明看到,历史上也有人刚刚从北方归来,在盛大的接风洗尘的欢宴中,更多的人也许不是在祝贺他荣升,而是在祝贺他的平安归来,仿佛是在祝贺一次新生。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和心境下,送险亭诞生了。

“头头是道,夷送险也送;步步之间,心平路则平。”这是送险亭上的一副对联。虽然,此次看到的是正在修建的送险亭,但我还是被它深深感染了。

提到送险亭,不能不提到清朝咸丰年间梓潼的知县张香海。张香海并不是四川人,而是山东人,道光乙未的科举。咸丰三年的时候,皇帝下旨,让他署理梓潼。虽说是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当了知县,但当他背起行囊,经蜀道来梓潼上任时,心情也是复杂的。从山东到四川,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年代,他离开的就不仅仅是故土,不仅仅是他所有的亲人。这次到四川,与其说是做官,不如说是背井离乡,所付出的代价是不言而喻的。在到了梓潼的第四年,也就是咸丰七年,这位在学成后总算当了官的举人,也冷静了不少。想想冒蜀道之险来做官的经历,想想做官以来在官场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险恶,想想在忠与孝的矛盾中做人的难处,也是感慨无限。但回头再想想,毕竟以前的坎坷已过,毕竟以后仕途光明多于阴暗,他忽然觉得自己应该修一下这个送险亭了,一方面,纪念已经过去的艰险,一方面祝愿未来无险。就在这年,他小动土木修缮了送险亭,并在《重修送险亭碑记》中写道:“非送险,无以入夷。”

到此,按说张香海的故事该结束了,但这位有着复杂心情的知县还意犹未尽,又在送险亭上写了两句话:从此履险若夷,回头想鸟道羊肠,经多少阅历艰辛,才博得脚根站稳;何妨将人比路,摸心看岩嵌谷锁费如许奔波劳碌,却难教迹绝飞行(也有人说这是他对的对联)。从这两句话里,我们更进一步看出他修送险亭的双重意义。

有人说送险亭修于汉代,有人认为修于明代,而我以为,送险亭在何年何月修建,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险夷交替之地修这样一个亭子,既不是哪个长官的意志,也不是张香海的发明,而是所有面对蜀道的人们的共同意愿和感情投资。是许多人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无数人梦结束的地方。因此,这里注定是一个让人沉思的地方,是一个让人落泪的地方。

“昔者修斯亭,当是慰征客”,清朝户部侍郎何彤云这样说。如果说蜀道是一条英雄之路,那么,送险亭就是一个血泪之亭。

今天,蜀道难已经不复存在。在高速公路通车后,又有高铁贯通,还有密集的航班。但是,作为一处古迹,它记载的绝不仅仅是蜀道之难的心酸,它所承载的东西是深厚宽泛而智慧的。当李白等文人骚客发出“嗟夫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发问时,送险亭的回答是 “夷送险也送,心平路则平”。难道这还不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聆听和感悟吗?虽然它已成为历史的哀叹。

是的,旧时代用血泪筑起的送险亭,而今正成为新时代梓潼人民大力发展旅游、发展经济的历史见证。

报恩寺,另一种猜想

四川省绵阳市有一个平武县。平武县是一个典型的川北山区县。从绵阳到平武不到200公里,但道路不平坦。因为我是北方人,所以我在这里约略体会到一点“蜀道难”的味道。

平武是一个以白马藏族、羌族、回族、汉族为主的地区。在这个不到30万人口的县,有一处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这就是报恩寺。

报恩寺坐落在县城东北角,东西长278米,南北宽100米,建筑面积3518平方米,坐西向东,平面布局由东向西,次第升高。主体建筑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左右对称配列,分前、中、后三进院落。第一院落起于山门,止于天王殿,中有三桥相连,北侧置钟楼一座,门前有八字琉璃墙、台阶、狻猊、经幢、广场。天王殿以后为第二进院落,由正殿大雄宝殿和配殿华严殿、大悲殿、天王殿四座建筑组成。大雄宝殿以后为第三进院落,由万佛阁、南北碑亭、34间廊庑和大雄宝殿组成。万佛阁后侧有斋房、库舍、龙神祖师之堂等建筑围绕。

报恩寺始建于明英宗正统五年,即1440年。据龙安府志记载,平武古为龙州,“地处边陲,界在氐羌”,为镇抚边夷,明在平武设宣抚司官衙。宣德三年,即1428年,祖籍为杨州府兴化县人的王玺,袭父继任土官佥事之职。据《敕修大报恩寺碑铭》记载,王玺“崇儒奉释,夙植善根”,1435 年,进京朝拜时以 “古遗藏经无处收贮,恩无补报”为由,“保障遐方,祝延圣寿”为请,拟修建寺庙一所,上奏帝廷。皇帝念其心诚就答应了。王玺奉旨回来后,便“爱竭资产,鸠工积木”,于明正统五年,即1440年破土动工。历时七载,大功告成。代宗景泰三年,即1452年,王玺去世。他的儿子王鉴袭职,继承先父“未尽之志”继续修建。到1460年全部竣工,名曰:“报恩”。山门上还悬挂有一道“敕修报恩寺”的匾。

但是,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在报恩寺内,有一座圣旨碑,碑文刻的是:“奉,圣旨:既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大明正统拾壹年拾壹月吉旦土官佥事王玺建立”。既然是修前已得皇帝恩准,为何会有“准他这遭”之说呢?

这是一个谜。但这是一个不难破解的谜。我认为,作为土官王玺曾多次进京朝拜,而且每一次进京自然都是有一番感受的,尤其是对皇帝的居所、生活,对象征皇权的紫禁城。王玺的官虽然不大,但也是一方的首领。在皇帝面前,他是一个小小的卒子,但是在他辖区的百姓面前,他又如皇帝一般尊贵,甚至可以说就是皇帝。在一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一个土官的欲望在不断升腾,在无数次进京得到启发后,王玺有意无意地滋生了一种过皇帝生活的意识。

有了这种意识,手中又有权力,说干就干。于是,他首先从北京请来20余名工匠负责设计和施工。当时王玺为什么要从北京请工匠呢?是不是想按故宫的模式来建筑呢?资料虽然没有记载,但是从建成后酷似北京故宫的样子,我们不难理解王玺内心深处的京都情结,或者叫故宫情结。其实这也是正常的。作为一个地方首领,古往今来,没有不仰望京都的。仰望京都也就是仰望皇帝,也就是希望得到赏识和重用。因此,对于当官的来说,若说没有一点京都情结也是不现实的,至少也是不真实的。在潜意识中有了这些东西,就难免在日常的行为中表现出来了。因此,报恩寺酷似故宫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这里也不能排除,作为一个地处偏僻之地、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地方的土官,在当了多年的官之后,在手下的捧场中,一天天地飘飘然起来,不时掠过一阵想做皇帝的妄想。

然而,就在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即将大功告成时,远在北京的皇帝听说了王玺父子的所为,于是派出人马来向王鉴问罪。王鉴得到这一消息后,惊恐万状,马上召集手下的人研究对策。于是有人给他出主意,赶快把这个还没有起名的建筑改作一个寺庙,否则,杀头之罪难免。王鉴采纳了手下人的建议,立即按照寺院的要求进行改建。首先,在山门外稍间内,彩塑起两尊金刚神像,左为密集金刚,右为那罗廷金刚。殿内南北两稍间内置佛台,台上彩塑四大天王神像。南方增长天王按剑挺立,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西方广目天王手托宝塔,北方多闻天王手撑宝伞,分别代表风调雨顺。

于是,报恩寺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外形酷似故宫,但内部是寺院的摆陈,而完全没有人的起居、理事之所。

在摆陈上有点不同于普通寺庙的是,多数寺庙里西方广目天王拿的是一条蛇,可是这里是一个宝塔。为什么?这里的研究人员认为,是由于时间太紧,做不及了。虽说解释没能让人心服口服,但在没有更好的答案之前,也只好称是了。

皇帝的调查组从北京出发,一路游山玩水,人员来到平武,据说大约用了三年时间。等人一来,原来的宫殿早变成了一座寺院,加上王鉴再给京城来的人一些好处,并说,原本就是要建一座寺院报答皇恩的。经过这么一番折腾,这事也就算摆平了。吃好喝足玩过瘾了的人回去把情况奏明皇帝。皇帝虽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想想在一个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做官也不易,于是就下旨:“既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

这样的解释,很符合现在人的思维和做法,也很生动,确实能让人认同。很长时间里,我也深以为然。但我去多了,忽然生出另外一种看法,那就是王家父子本来修的就是寺,本来就是用以报恩的,可是身边有险恶用心的人非要把它说成是模仿紫禁城而修的宫,说王家父子有野心,于是告到了皇帝哪儿的呢?为此我还把我当时的想法以打油诗的方式记了下来:报恩古寺建龙安,碧瓦朱甍照青山;寺宫易辨人难识,双代磊落惜生嫌。如若真是这样,那王氏父子可是大大的被冤枉了。而在中国,古往今来,是从来不缺这样的事的。岂止是中国,一位外国哲人就说过,当真相保持沉默时,谎言就会变成历史。

但这两种解释毕竟都缺乏记载,都是后人结合现实给出的猜想,因此也就很难辨哪一种说法更接近真实了。更主要的是今天已无辨之必要了。

也许正是因为报恩寺是一个既不完全像寺院,又不完全像宫殿的建筑群,才使它成为国家级的保护文物。

解说员告诉我们,报恩寺有四绝。第一是整个建筑用的都是珍贵的楠木。楠木,在古代一般用来做书箱,因为它的好处是不生虫子。用楠木建成的报恩寺,历经600多年,不见蜘蛛结网,不见蚁虫侵蚀,不见燕子筑巢。第二是报恩寺的建筑为重檐歇山式。

就拿大雄宝殿来说,殿的左右两侧斜坡通道上,各有如意斜廊一重,又叫四不挨。斜廊为四方柱支撑式卷棚顶建筑,建立在倾斜10度的斜坡上,不用钉栓,四周又不挨任何建筑,还经历了多次强烈地震,仍安然无恙。斗拱是古代木结构建筑的重要构建之一,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功用。报恩寺除山门外,大量使用这一技术,总数达2200余朵,种类达48种,变化无穷。建筑专家们认为,这种高超的技术也是一大奇迹,为报恩寺独有。第三绝是寺中塑像突破常规,赋予鲜活的生命力。在报恩寺中,无论是主佛的双目俯视、微笑欲言的神态,还是“三大士”皮肤的弹性、眼睛的顾盼、肌肉的纹路,都表现得形象逼真。由一根巨大的楠木精雕细刻而成的千手观音,1004只手分别前后参差,左右环绕,上下重叠,但互不遮掩,悬空排成15层圆弧,宛如一株绽放的金色菊花。

转轮经藏是用于藏经和供佛的佛门法器,报恩寺中的转轮经藏,通高9.5米,也是用楠木制成。其结构复杂,制作奇特,工艺精巧,雕饰繁杂,既是精美的建筑模型,也是出色的工艺品。转轮经藏周围的4根大柱上各悬泥塑蟠龙一条,龙身长约7米,遍体金甲耀目,筋骨突露,造型各异。有的张牙舞爪,有的怒目而视,有的引颈长吟,气势逼人;有的呲牙咧嘴,奋击长空,宛如活龙再现,大有离柱腾飞之势。报恩寺是群龙聚首之所,寺内柱额梁枋、天花藻井、脊饰瓦当,乃至香炉、匾额、钟纽等处,或雕或塑,或刻或画,到处是龙的形象,据说有9999条之多,因而又被称为“深山龙宫”。这是报恩寺的第四绝。

平武县是一个少数民族县,在这个偏远山区有这样一处国家级文物,也算是一笔财富。平武虽所处较偏,但我觉得地相对广,人相对稀,自然环境不错。因此,我感到这里处处都很有灵气。一到这里就有一种近似心旷神怡、超凡脱俗的感觉。

看来,有着丰厚文化积淀和秀美风光的平武县,将在不远的将来走向富裕,人民要报时代的恩了。

猜你喜欢

蜀道绵阳皇帝
蜀道向天开
打开剑门关,蜀道平仄而出(组诗选一)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绵阳召开谢宗年新作座谈会
绵阳举办中青年作家培训班
酷爱学习的小皇帝
在绵阳的多种方式
梁中效:中国蜀道研究的八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