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颗感恩的心
——读《行走的达兰喀喇》所感

2018-11-21左代富

剑南文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双亲老实人绵阳

左代富

我与志明相知多年,是同事,又是朋友。在我的印象中,当过新华社大记者的侯志明同志新闻水平一流,“唱做念打”无一不精,但他的散文居然写到如此精彩动人,先前却是毫不知情。

志明散文集给人最基本的印象是四个字:文如其人。志明是个才子,笔下千言,倚马可待。可他又不属于“风流才子”那一型,虽然偶尔在酒桌上会露一点北方汉子的峥嵘,但更多的时间表现为一脉斯文,颇有书卷气。大凡认识他的人能读到这本书,大约都会同意我的心得:才华横溢而不失真情,严肃拘谨而不失幽默。无论叙事抒情感物言志,均系真情实感,直抒胸臆。且扬清激浊,是非分明,断无模棱之语。

这是文章中的志明,也是生活中的志明。

志明有真性情。

他不是绵阳人,却与这方水土情深缘重,四十来篇文章中,有关叙说绵阳人情风物的便占了五分之一还要多;他对时下一些非正气、非正常“时尚”态度鲜明。引经据典,痛加挞伐,读之让人拍手称快。志明是那种念旧记情的人,对那些在人生道路上给过他温暖或启迪的人与事,都抱着一颗深切的感恩之心——父母、师长、妻儿、同事,甚至包括大学时代男生宿舍对面卖小挑子馄饨的那位不知姓名的年轻人。在志明充满侠骨柔情的文字渐行渐深,尤其读到他的 《无家可归》《月照相思》《感谢母亲》等几篇文章时,恍然有一种感觉:那文章中的“我”真的似我,志明笔下的双亲亦如我的双亲。是的,在那些个贫穷、饥饿的岁月里,是我们的双亲用他们瘦骨嶙殉的双肩为儿女们扛起了苦难。他们目不识丁,却眼明心亮,懂得知识文化对于后代儿孙的重要意义。为了送孩子上学,不惜忍饥挨饿,不惜累断寸寸筋骨。他们毅然抵挡了苦难生活的全部风霜雪雨,却将幸福与希望留在身后,留给儿女。

人们常说“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似乎大凡男子汉都有点没心没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只不过男人在对感情的处理上更理智一些,把自己的一颗心包裹得更深更紧了一点而已。一旦掏出,一样地感天动地,一样地滚烫深情!

如今,志明便将男人们一颗多情的心掏了出来。

谢谢志明!

写到此已是尾声。但是志明散文的另一个不容埋没的特色却不能不说,这便是幽默。幽默是智慧的表现,大抵能幽上一默而非油嘴滑舌的人虽不能说是智者但至少不是俗流。故而幽默亦颇有个性,有犀利如刀入木三分的,有俏皮伶俐让人听着痛快淋漓的,而志明之幽默属于老实人的幽默。譬如《母校杂忆》中“我”偷书的那段:一个老实学生鼓了天大的勇气去图书馆偷书,结果偷出一本从来没人借阅过的长篇叙事诗集,全赖他这一偷,此书才得以第一次与读者见面!没有影射隐晦,没有欲盖弥彰,句句“从实招来”,但就是这等老实话便让你忍不住要捧腹大笑。笑过之后,还得赞他一声:志明真是个老实人!

也许这正是老实人的厉害之处!

猜你喜欢

双亲老实人绵阳
蝶恋花·秋日忆双亲
我为老实而愧恨
绵阳召开谢宗年新作座谈会
绵阳举办中青年作家培训班
干事业不能靠“敲锣打鼓”的人
在绵阳的多种方式
智者、聪明人和老实人
举世无双
让老人重新动起来
不让老实人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