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书所论中华哲学

2018-11-20张津巾

北方文学 2018年33期
关键词:冯友兰

张津巾

摘要:《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所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所发行。此书著者,学识渊博,才通古今。所作书目曾有“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之称,《中国哲学简史》也入其中。冯友兰先生思辨哲学,进而构筑体系,为华夏文化及乃及世界文化皆有贡献。

此《中国哲学简史》,前付自序,以为导读。中含二八章节,以时间为脉络,由远及近以作论述。此中章节皆分块叙之,章节字数占比合理。内容广,含义丰,儒、墨、道、名、佛、阴阳、法等诸子各家哲学思想皆有涉及。中华之哲学,隐于诗篇史料名士佳作,无甚体系结构却独添风雅之气。此之阅《中国哲学简史》,架构明朗,内容涉广。可见历代各朝哲学之兴,可晓各家哲学演变之历程。笔者读后亦觉有悟,感念良多,遂而记之下文。

关键词:《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观书所感

存世之道,尤见始焉

哲学,现实表象之高度浓缩,真理客观之抽象映照。中国哲学,留存至今。思而想之,颇有“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之隐没所感。时光磨砺,岁月洗礼。中国哲学恰似春日百花,虽无一枝独秀,却道是姹紫嫣红开遍。比于西方哲学之自成脉络、考究系统,中国式哲学既不显山露水,也无声名鹊起之作。但中国式哲学根基稳固,其以文化为凭,以思想为灵。它虽不兴名,但却默默潜行在诸多名赋论著之中,影响文人名仕心性品行,潜移默化,引人深思。

众人皆议,中国哲学百花争艳,却也无外乎“出世”与“入世”之分。儒家讲求修身养性,亦愿辅佐当世君主以安百姓社稷,此可展现儒家追求“内圣外王”之念。而道家却不以为然,三清座前,讲求无为而治、顺应自然。《道德经》有言,“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褎无名”(1),由此可见矣。

崇高之理念、含蓄之表达促成哲学政局纠缠紧密之景,如此景象,是为中国哲学之标名符号焉?水土育人,百里风不同,千里不同俗。四海之内是华夏,普天之下为王土。中华这一所豪门大户,所生所长、历史文化及治国之道亦是别无二家。想来这便是佛家言是,“因果不虚,业力自承”。模式体系毫无建设,隐于诗词歌赋之中,此为中国哲学。也因如此,教于西式哲学,中国哲学无疑更显清趣风雅。

上达权贵,下及万民

世间万物,定有存在之理,亦有偶然之幸。老子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虽偶然,但若引祸便是福祸相系,必有关联纠葛之所在。此之所言,倒与哲学之逻辑思维别无二致。在泱泱华夏,被奉为王道的儒学为人熟知、被人敬重。因乎孔子?因乎君王?或许如此,但也未必尽数如是。圣人孔子为儒家先祖,终了余生尽在传道受业,主张仁义忠恕、知命正名。孟子坚信人性本善,他仰看万里星辰,追寻理想之境。孔孟之后,荀子于稷下学官得以威名,虽主人性本恶,但却寄心现实,立足实景。汉代以来,广川儒士董仲舒术业有成,纳儒家思想于伦理纲纪,论天地神人合一之理。独尊儒术于是乎始,正统之位于是乎现。宋明之时,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皆为孔孟正统之发展,君权神授与格物致知之体现。

自然,儒家之尊崇在于底蕴内容,关乎气运时政。存有因,顺天时。根基深厚,名士繁甚。既能上至权贵,下可普及万民。既有独善其身之道,也含治国天下之音。无怪其为正统,世人尊奉勤敏。

侠道墨门,兼爱平生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思潮迭起,谓之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取利于松泛之环境,有利于社会之转型。战国时期虽朝野动荡,政权渐有离崩之势,然此时思潮渐涌,百姓得精神之富足,思辨之風得有发展之机。诸子百家,思想发展尤甚。儒家克己复礼,道家讲求顺时自然。法家注重法则纲纪,名家善于巧言思辨。可最为关切百姓利益有所言者还属墨家一门,侠风义道,兼爱非攻。墨家首领,号称“巨子”;出身平民,侠风善行。批判礼乐,服务百姓。实用利慧,辩证思想兴。天下子民,应同等皆爱之;天地有道,何以不信天鬼存之?兼爱非攻,为墨家主旨,为民忧思,此墨家之立址。至于天志明鬼、反对厚葬,皆以利慧百姓为尺,看似矛盾,但亦为同根本源、口唇与齿。后期墨家,承兼爱非攻之念,发展逻辑思辨。述而知识与名,论之思辨之形。辩证思维得以展现,朴实唯物主义得以发展。墨家思想,影响深远,曾与儒道两家并驾比肩。虽后而没落,但其所言所述、主旨立场可值研究思辨。墨门之兴盛,可证时代之包容;侠风易行,可见思想发展之繁盛。侠道墨门,兼爱平生。墨家之存,尤见诸子百家思想争鸣之盛景。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早期道家,是为隐者。遗世而独立,明晓不可为而不为之理。天下或兴或立,王朝或乱或替,皆是天道所系。杨子有言,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老子承其所念,亦有“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2)之感。老聃看道,觉其隐而无名,大象无形。道法自然,亦是物极必反。故道家讲求无为,主张出世以避祸乱。隐者笑儒士是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其中种种,莫不与道家思想相联乎?无为而治,顺势自然,此老子之后庄子所念。由此可见,道隐无名却生万物,物极必反因由道法无常;立人处世应顺德弃智,无为而治才得大智若愚,此道家之思想矣。参悟天命,以致天人合一,此道家所求之境界。如何能为,则需泛爱万物,才可天地一体也。虽反于儒家正统所言,但道家之思亦有其理。其存在良久,想来其动人效用甚大焉。且其所念所思,竟可见辩证之逻辑。若是用以养性,明辨修身,此中益处恐不可尽言。道家思想,是以承传良久,其中内涵,深远沉厚可细细思辨。所蕴哲理,皆出于道法二字之间。

前可论及,后而为继

中华之哲学,见于诗词歌赋,闻于文人所言。晓于名士警句,知于立作书沿。藏于名家论作,述于字里行间。中华哲学之内涵,上可至天道,下可及地祇。中有修身立世之言,亦有治国齐家之理。中华哲学之义,对话辑录可论及,故事寓言可明晰。长篇谏言亦可表,只言片语可为据。立足时下效应,包含治世之理。具有处事准则,谈论天人之关系。框架轮廓不曾论,系统理论更未及。故而华夏之哲学,见于百家言论,藏于著述典籍。未成系统,框架不及。比于西方哲学,华夏哲学不甚清晰但却含书卷之气,虽无系统讲述但亦存实用之义。且华夏哲学论及天道伦常,思辨为人处世之法。其中种种,理论之丰无可比拟,尤是硕果累累之景可堪比及。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争鸣。各家宣传所念,中华哲学由争论思辨进而发展。秦汉王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初现,儒家正统思想得以确立。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分庭抗礼,于心于理、为性为理之辩继而延续。岁月悠悠,中华哲学历久弥新,其内涵之深远、理论之丰富可以想见矣。

中华之哲学历经岁月,存留足迹已可以史论著。前有成绩,后当如何?虽无清晰理论痕迹,亦无明确体系结构,但中华哲学之理内涵深远,一言一字,皆覆典雅之气。所言明理,可细细思辨,于人于世,效用可及。

注释:

出自杨赛《中国历代乐论选》

出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参考文献:

[1]杨赛.中国历代乐论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2.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

猜你喜欢

冯友兰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最好的尊重
我不想让你误会
遇事不要轻易下结论
我不想让你误会
冯友兰化干戈为玉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