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机制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改革思考

2018-11-20王一莎

北方文学 2018年33期
关键词:专业实习汉语言文学校企合作

王一莎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受到专业性质和实习基地的限制,严重影响到学生专业实习的效果和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置于校企合作机制下从建设多元化实习基地、健全合理的监管考核体系、建构双赢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思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

校企合作是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结果。也是高校科技直接服务社会的有效方式。从本质上来讲,校企合作是一场双赢的实践性活动。“校企合作在我国的产生时間不是很长,20世纪初,一些校企合作理论才对我国产生影响。”[1]我国高校开始探索校企合作模式至今,校企合作领域不仅局限于高职类院校,各大本科院校也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践行这一理论。传统专业也在摸索如何借此东风,进行一场实践教学改革。本文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就校企合作机制下如何提升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思考。为研究本课题,笔者对本校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有168名学生,有效问卷为152份。总体来看,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实习现状为:以自主分散实习为主,实习方向比较随意,评价与考核体系不健全,导致实习效果不佳,实践教学多流于形式,严重影响到学生专业实习的效果和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将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思考:

一、建设多元化的实习基地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半边天,是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职业素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实习基地建设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和根本保障。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既不能按照重点大学培养学术型人才那样实施精英教育模式,也不能像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实务操作型人才那样看重职业技能的训练。应根据应用型院校的特点,坚持在“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前提下,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专业实习属于实践性教学环节,高校作为实习环节的教育主体和责任主体,建设多元化实习基地,已经成为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自2010年9月开始招生至今,学生人数逐年递增,目前在校学生800余人,平均每年毕业生人数为200余人。但本专业拥有实习实训基地数量有限,且主要为中小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等。学生数量众多,实习基地偏少,实习基地类型单一,并且每个实习基地接收实习学生数量有限,导致学校无法保障有质量的集中实习,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瓶颈,为了保障学生实习实践活动,应积极建设多元化的实习基地,拓宽学生专业能力实践平台。

按照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社会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公关协调的能力,能够在文化教育机构、政府机关、企业单位从事教育教学、办公室管理和文化产业策划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了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开设了符合市场需要的三大职业岗位方向,分别为语文教育方向、文化产业方向、企业文职方向。学生从第五学期开始依据自己对未来职业的规划,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因开设课程的不同,学生掌握不同的知识,训练与之相应的能力,培养不同的职业素养。到第七学期的专业实习环节,应选择相对应的实习方向。那么,建设实习基地也应该从以上语文教育、文化产业、企业文职三个职业方向考虑,应积极建设多元化的实习基地。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不断增加中、小学实习基地外,同时也在积极联系当地各企事业单位、文化策划公司、校报、报社等单位,努力建立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实践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获得更大的成就感。进而,为低年级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学习时提供参考和思路。

二、健全合理的监管考核体系

由于实习基地数量有限,类型单一,导致学校集中实习无法保障,于是学生自主分散式实习应运而生。根据本次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仅有7.8%的学生参加学校集中实习,其余92.2%的学生均采取自主分散式实习。自主实习岗位获取渠道良莠不齐,23.6%为家人亲友帮助,10.5%为校园招聘,11.8%为网上申请,46.3%为其他渠道。自主实习虽然解决了学生实习去向问题的燃眉之急,但因为学生实习分布过于分散,实习岗位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差较大,便给实际的实习指导和实习管理带来诸多不便。7.8%的集中实习虽然在实习指导上可以跟进,但实习管理和考核体系不够健全。高校对于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习内容和情况无法准确了解。高校对学生实习的结果鉴定仅仅通过学生填写的“实习记录”、“实习日志”进行评价,这样无法真正对实习进行监控和考核,达不到专业实习的能力培养,也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健全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应该从高校和企业两大管理主体进行改革思考: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责任主体,在专业实习环节起到主要监管职责。“高校应在学生实习之前进行实习辅导,根据不同专业制定实习目标、实习内容、实习方法、追踪与调研方式、反馈机制以及实习效果评估体系”[2]。首先,高校应该在专业实习开始之前,开展对学生的实习动员工作。主要从实习目标、实习内容、实习反馈、实习考核等方面进行宣讲。让学生从思想、知识、物质等方面做好准备,让学生的专业实习更有目标性和针对性。其次,高校应该建立与实习基地的密切联系。要定期与随机地进入实习基地,及时掌握学生实习的状况,对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深入指导,同时也可进一步了解实习单位对于人才的真实需求,对今后的人才培养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各种应用软件,加强对于学生实习的过程的管控。以我校对于学生实习的日常记录改革为例:以前学生填写纸质版《实习手册》,实习单位填写实习鉴定评语,指导老师依据学生表现填写实习鉴定。很多学生敷衍了事,弄虚作假,赋分依据水分大,实习考核不全面客观。从2015级学生开始,本校采用“校友邦”网络软件进行统一监控。从实习前期的计划安排、实习中的过程监控,到实习效果的反馈评估都可以进行记录,“校友邦”软件增加了“实习打卡”位置定位功能,防止学生弄虚作假。同时,校内指导教师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电话等多种手段和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对学生实习起到全面的监管作用。

企业是学生实习的平台,同时也是另一个责任主体。对于学校建立的实习基地来说,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后,就有权利和义务监管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和学习。实习基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需求,结合学生实习内容进行安排,建立“一对一”或“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实习工作的指导。但是对学生的实习期间的考核一般是由负责指导的企业“师傅”进行考核评价。这样的考核标准过于主观化、片面化、单一化。对于学生实习期间的考核,学校应该和企业联合制作一个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量化考核标准。

三、建构双赢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

“校企合作”虽已提出多年,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合作流于形式、不够深入、高校一头热,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为了深入合作,就一定要坚持“双赢”的基本原则,从“校”、“企”双方的利益作为出发点,构建双赢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

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对于高校而言,在“校企合作”机制下,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环境,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通过向企业输送合格技能人才来展示办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借助企业的力量确保办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稳定与提高。”[3]对于企业而言,在“校企合作”机制下,高校一方面为企业输送一批有热情、有干劲、有知识、有技能的实习生,廉价劳动力为企业节省大量资金;另一方面,高校向企业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文化、技能培训的平台,进一步打造学習型企业。以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实习为例,我校立足西咸新区,服务当地农村基础教育。在当地农村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派出优秀实习生进入当地中学、小学进行实习,实习生带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生动的教学方法,年轻有干劲的热情感染着当地的师生,补充了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短缺。同时,我校共享学术讲座、相关课程、图书、文献资料,供基层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使用。

实现实习到就业的“人才战略”。在“校企合作”机制下,企业与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方面提出市场需求,高校根据企业提供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完善,调整课程开设情况,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企业重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战略”,在学生专业实习过程中,将其企业文化进行宣传、提前开展岗前培训,实习结束后,对学生择其优而录之。这样不仅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完美对接,帮助学生很好地转变自身角色,也大大降低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企合作机制下已经探索了多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摸索前进,取得不少成绩,也存在瓶颈与困难。为此,结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习进行改革思考,为推进“校企合作”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刘扬.ZW大学校企合作模式完善研究——以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为例[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

[2]张华,罗维.浅议Internet技术在高校学生实习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9 (7):169.

[3]张光跃.校企合作互利性的动力机制与合作模式[J].机械职业教育,2007 (3):16.

猜你喜欢

专业实习汉语言文学校企合作
试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