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多维角度探析师范类院校学风建设

2018-11-19刘亚宁纪雄文

现代交际 2018年20期
关键词:学风建设学风

刘亚宁 纪雄文

摘要:加强师范类院校学风建设需要正视师范类院校的发展特点,认清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沖破传统的狭隘眼光,多角度调动全校人员参与到学风建设之中。

关键词:学风 师范类院校 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0-0158-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所示,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这些数字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与手段和此前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这样的变化,如何办好、办得有特色是每一所师范类院校都应该考虑的问题,其中优良的学风是重中之重。本文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江苏二师)为例从多维角度探讨师范类院校学风建设。

一、关于学风的定义概述

学风,既是一个极为抽象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必须具象化的实践问题。研究师范类院校学风,首先就要解决理论问题,即搞清楚学风是什么,其次才能思考实践问题,寻找师范类院校学风的建设方法。作为理论问题,就必须深入师范类院校进行细致考察,通过各种细节来发掘它的属性特征;作为实践问题,就必须回答如何营造它的问题。

前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先生指出:“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当前对于学风建设的探讨多基于狭义的学风概念认识,这种观念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在很大程度上将学生只看作学习的接受者,而不是学习的参与者,所以办学者在学风建设中往往会自缚手脚,忽视了这种建设中的主客体关联性,从而影响了院校的教学质量。

为得出更为有效的新思路,本文对学风概念的认识是基于广义而言,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因其内涵丰富,需要我们从多角度、多层次深入其中进行研究与把握。

二、以历史发展的角度探究师范类院校学风建设

师范类院校学风不是无根之木,它是在长期的学校活动中形成的,同时它也是发展的,当然随着办学人员的调动以及办学环境的变化等诸多因素,这种发展也可能是倒退的。作为学校一员,必须思考如何规避发展的消极一面,首要的便是要吸取前人的办学经验,保留优秀的办学传统,抛弃那些劣性因子。

1.追溯师范院校办学初衷

师范类院校的办学目的是以培养中小学优秀教师为主,那么它的学风就被天然地烙上师范教育的标签,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与综合类大学相比,师范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对学生进行师德教育,而这也应当成为学风建设的核心点,当然本文的重点并非深入探讨如何进行师德教育,目的在于解释师德教育应该成为师范类院校学风建设的重要一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德是教师的必备素质,只有具备师德的人才能走上讲台,它要求教师能够正视自己职业的社会属性,其重要性从某种角度来说犹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之上,而这种品质并非从单纯的口头讲解与书本学习中就能获取,它更需要的是个体对自我精神的提高。师范教育的设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教师与未来的教师之间建立一条师德的传递通道,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即教师能在书本之外对学生言传身教,使他们获得教师的必备素质。师范类院校只有将师德教育纳入学风建设中才能够保住办学本色,这不仅是历史要求,也是面向未来的要求。

2.继承老一辈治学者的优良传统

老一辈治学者遗赠给我们更多的学风建设精神之道,例如吃苦耐劳精神、团结奋进精神、严于律己精神等。例如在江苏二师的办学历史中,尤其是在办学之初以及“文革”后复办阶段,正是学风中的这些优秀精神支撑着教育者们,才圆满完成了党和社会赋予的教学任务。江苏二师在发展历程中曾面临过诸多困难:首先是教学任务重,不仅要在一定时间内承担解决江苏省教师“学历达标”的工作,而且要负责在职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函授教学工作,除此之外还因为时代、社会等因素而造成了经费紧缺的艰苦情况,可饶是如此,教育者们依旧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共培养了20多万名师范人才,为基础教育输送了一大批中小学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和教育行政干部。江苏二师在今后的学风建设过程中要将这些深植于办学历史中的良性基因挖掘出来并继承下去,只有保留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才能够保证江苏二师学风的质朴性。

3.传承校训之道

校训对学校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增强师生、员工之间的凝聚力,调动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拓展办学特色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也对建设优良的大学学风从宏观上给出了建设性意见。校训,是一所学校的教导准则、训诫,或是学校规定的对师生员工有指导意义的词语。同样的,校训还承载着老一辈治学者更为明确的治学态度。例如,江苏二师的校训为“崇德、敬业、求真、创新”,其中“崇德”代表着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品质,也即师德;“敬业”就是以高度的自觉性,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将毕生精力献身教育事业;“求真”就是追求真理、探求真知;“创新”体现了教育是为人类自身生存和全面发展、创造社会文明进步的事业。

以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探究学风建设,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吵闹声中找到真正有益的线索方案,而历史事实也告诉我们,在朴实的学风之下,师范院校能够培养出优秀人才,老一辈治学者将事业传递给下一代,不仅是任务的交接,也是治学之道的教授。只有认真地思考前人的办学历程,合理地继承其中的精华,才能够帮助今人的发展工作,就历史发展而言,这是不言自明的。

三、以整体的眼光探究师范类院校学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学风是校风的基础,它是一所大学的底蕴,它的建设是长期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在上文中我们曾指出,不应该将学风只狭义地视作学生的学习风气,必须看到在学风建设中教育者与学生的交互性。

1.学风应与教风相结合

学风是学生为主,教风则是教师为主,两者乍看起来是有区别的,但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二者有著不可分割的联系,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能够为学生竖立起良好榜样,越是好的教风越能够培植出好的学风。

总体上看,江苏二师的大部分教师能够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忠诚于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敬业奉献,但是因为江苏二师处于转制时期,学生来源有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专转本学生、通过高考遴选的合格高中生,就此而言,便存在需要教师设计两套有不同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的情况,同样在课堂上所面临的突发状况也更多。教学工作重、教学压力大,这对江苏二师的教师们来说是一种考验,也是对教风建设的考量,在这一时期,教师除了完成必需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投入更多精力到教学工作中,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建设良好学风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学风建设应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大学学风的主体无疑是大学生,但大学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它的重点在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一方面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补充,一方面是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风气。江苏二师目前的学习风气显然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存在例如逃课、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玩手机、不参与到课堂中等大量的不良现象,这种令人堪忧的不良学习风气,归根到底是学生的内因造成的,如果我们不能引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风建设的任何措施也都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者一方面要做好引导者的工作,要下大力气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素质,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班级建设等途径,着力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改变老式的学习理念,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教育者还要做好组织者的工作,努力为学生建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减少不必要的学校事务、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优化教学设施的租借制度,下功夫打造出高效的学习环境。

3.学风建设要依靠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人的行为是强制—自觉—自动的发展过程,自觉的学习习惯不是天然形成的,必须经过强制阶段,而强制阶段需要依靠规章制度。为了满足学校和师生的发展需要,在教育实践中有必要施行为人们所公认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体系,而这一原则和规范是建设优良学风的根本保证。例如江苏二师于1996年,在校园环境整治期间拟定了《校园管理规定》,并制标牌立于校园中心。这些强制性行为目的在为自觉性行为开辟道路,强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形成自觉,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对于尤其缺乏自律的大学生,管也就是为了不管,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加强制度规范建设,从整体上说,就是要逐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的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和日常生活规范;从学风建设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建立健全学习规范。更具体地说,就是完善《教学规章》《学生手册》《学生工作条例》,等等,使学生明确在校期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有了规范制度就意味着有了量化标准,定期进行学籍处理,该留级的留级、该处分的处分、该退学的退学,绝不姑息迁就,要真正把规章制度施行起来,使之成为建设优良学风的利器。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这“三育人”的思想应该被贯彻到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同样也应该成为学风建设的宗旨之一,忽视大学人员组织的任何一角都不能真正卓有成效地进行学风建设。同样的,大学中任何一员也都要发挥自己的智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努力寻找一套合适的教育管理之法,共同建设有现代特色的大学学风。

四、以具体形态探究学风建设

师范类院校立足于师范教育,但面对当下的社会现实,必然要有多元化发展,如何能够找准学风建设的方向,制定更为有效的管理制度,除了上文中所述途径,还应把握以下内容:

1.要把大学精神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

任何一所大学的学风,都不是一朝一夕间形成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历史积淀过程,而这种优良学风一旦形成,就会变成这所大学的优良传统,可以代代相传下去。所以好的学风在长期的发展中一定会与大学的个性结合起来,这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从学风建设的角度来说,只有大师、大楼和大学精神“三位一体”,才能催生出有个性的大学学风,大学精神的建设就是校园文化的建设,“包容、开放、合作、自立、自强、自信、自爱”等都是需要着重培养的优秀精神品质。 (下转第157页)

(上接第159页)

2.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针对课堂活力不足等现象进行考察后,发现有很大原因在于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建构,教师往往用尽浑身解数也不能改变现状。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发现造成现状的原因除了不良学习风气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们没有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从而导致他们丧失了学习动力。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首要的便是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目标,特别对于师范生而言,最基本的便是修习好教师基本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

3.重视创新实践精神

要重视学风的整体性提高,好的学风并非是枯燥的坐冷板凳,也要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与提高。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虽然是“主渠道”,但“多渠道”也必须得到重视。学校教育中的许多环节都必须加强,即便是课堂教学,也必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实习,重视实践活动对学生的重要性。毛主席曾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探索,什么是发现问题,什么是解决问题,什么是实事求是,不经过实实在在的实践验证,就不会得出扎扎实实的知识成果。

当然,要认清大学的职能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学风建设方面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教育目的的设立上,不能只拘泥于学历的授予,要重视学力的提高;在学校日常管理中,要注意管理与服务人员的工作分工,找准各人长处,做到人尽其才,团结一致形成合力;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不能排斥非本专业的声音,要努力拓宽学术眼光,要学会接纳不同的声音。

参考文献:

[1]黄金声,杨晓宁.大学学风的丰富内涵与学风建设的途径[J].文化学刊,2008(1):106-110.

[2]龙雪梅.地方高校非优势学科专业学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37):213-214.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学风建设学风
特殊时期居家线上学习学风建设路径探索
文明学风建设工程开创学风建设工作新模式
关于民办独立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浅议武夷学院“无手机课堂”学风建设活动
炊事员的几宗事
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
学风就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