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作弊行为与效能预期的关系研究

2018-11-19墙仕发

现代交际 2018年20期
关键词:大学生

墙仕发

摘要:学生因效能预期失衡而产生的认知失调导致作弊行为的产生,那么,大学生效能预期与作弊行为存在什么联系?大学生效能预期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探索大学生的效能预期现状?效能预期对作弊行为的影响有哪些?

关键词:大学生 作弊行为 效能预期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0-0147-03

一、作弊行为的研究原因

1.问题的提出

本文拟通过研究不同阶段的学生效能预期和作弊行为的差异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作弊行为的差异性,分析揭示效能预期对学生的作弊行为的作用。通过探讨大学生作弊行为表现与效能预期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加效能预期在学习行为上的引导作用。

2.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就业竞争压力显著增大,许多应届毕业生会选择读研。通过访谈发现,当下许多学生考研的目的各不相同,多数是为了提升学历以及学术水平,部分学生是为了能在事业上有更好的发展,而少部分学生是没有明确的方向而选择考研。这是学生在学习中行为表现不同的结果。身边的作弊行为从开始的少数作弊到最后的“泛化”作弊,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学习质量下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高校教育的发展,以致学生整体素质下滑。

对每个时期的学生而言,学习是首要任务,在学习中的作弊行为泛化,影响学生的自我发展,导致专业知识匮乏,影响综合素质和成绩,甚至丧失学习的动力,以致出现厌学、弃学,而对当下处于精英教育的大学来说,这种行为也导致学习机会和资源的浪费,对教育和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损失。在当前教育的大环境下,研究效能预期与作弊行为的关系,对大学生的自我行为校正有一定借鉴意义。作弊源于学生的自我评价低、自信心缺乏、学习成就感低,当较多的作弊行为与低效混合在一起时,学生就会在学习中出现错误的动机,产生挫败感;当个体感觉无法再获得更大的进步,或者自己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时,会产生自卑感。

二、关于作弊行为的起因和对策研究

1.已有研究概况

目前大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坦然”作弊现象,学生对待学习的观念正悄悄改变,个别学生认为作弊不再是道德问题,并认为它与诚信无关。[1]导致学生出现这种认知变化的原因有以下方面:团体心理支持、道德判断依托、社会情境渲染和自我合理化。研究认为学生因效能预期低而产生的认知失调导致作弊行为的产生,那么,大学生效能预期与作弊行为有什么联系?大学生效能预期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探索大学生的效能预期现状?效能预期对作弊行为的影响有哪些?

2.关于作弊行为的研究

作弊类型中,帮助别人作弊的行为比承认自己作弊的行为更为普遍。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这与学生对帮助他人作弊所保持的态度相关,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行为并能够正确驾驭,认为并承认自己的作弊行为在道德上更可以接受。

对于作弊成因的研究,经济学上认为,任何行为都应本着效益原则,作弊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受制于投入产出规律的追求效益的经济行为,这种利益效应推动着学生去违反考试规定。邵翔认为,影响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因素有四个方面:自身原因、教师的影响、学校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

3.关于作弊行为的相关对策研究

治理作弊行为,常规方法是思想教育,签保证书,宣誓等,但是效果并不显著,这种措施并没有意识到作弊的目的和对作弊采取分类治理的必要性。李恒祥对作弊行为治理提出了建议:降低力度,加快惩罚,注重平时作业,将发现作弊定入奖学金评定标准,利益不相关者监考,重点监考,在确保监考有效的同时采取较为严厉的处罚。

作弊的产生不仅有学生的道德和纪律原因,还受现行的教育观念导向、已有教育体制和当下社会用人风气等重要因素影响。遏制作弊,需做到“内外”兼治,建立有效的考试作弊处罚系统。从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考试方式、学生思想、考试制度和执行等多方面,提出减少大学生作弊的切实可行办法,从管理体制上建立健全考务管理制度条例。通过已有研究发现,关于作弊行为的研究比较全面,注意到了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在学生作弊行为中的影响作用,但相应对策都是政策性的,没有从学生自我发展方面去制定对策。在大学生个体的发展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客观、全面、辩证地自我发现,养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进行自我了解,并以此选择适合自己的未来发展之路。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对贵阳学院在校大学生的作弊现状及效能预期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希望提高效能预期在个体的行为选择、对困难的坚持性以及努力度及降低个体的情绪状态的影响。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有的学生出现作弊和对自己学习能力预测不足的现象,这种心理极为普遍且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表现在:缺乏学习兴趣、认知偏差、消极对待学习。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教育泛化,大学生人群增加,再加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出现许多问题。为研究效能预期在大学生作弊行为中的作用,对学生的研究,不仅要关注优秀生,更要关注学习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了解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以及如何来应对这些情况。

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个体的行为受个体认知形成的对自我行为能力及行为结果的期望的影响。在生活中,即使个体知道相应行为会导致特定的结果,但也不一定会去开始这种行为或者活动,而会首先推测自己的能力。在这种推测和估计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错乱的选择,那么,对效能预期对个体作弊行为的影响关系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实意义:作弊行为,是影响、威胁当下高校核心價值体系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问卷的方式,考察大学生作弊行为上的表现和特点,讨论了个体态度、道德规范和知觉到的行为规范,以及其所感知到的社会规范对个体该行为的决定作用以及作用机制,为学校有效、科学地减少学生的作弊行为、平衡学生效能预期机制提供了借鉴,为高校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效能预期提供一定参考。

四、讨论

1.大学生作弊行为总体情况概述

大四在校生在学业欺骗行为和作弊意图上的得分都要显著低于大一学生,而年级在学业欺骗行为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男生、女生在学业欺骗意图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同时,大四在校生可能具有更高的不作弊的道德准则,作弊所产生的社会压力也更大,如果作弊被抓可能影响毕业证、学位证的获取,同时也认为自己作弊成功的可能性要小于大一学生。说明大四的学生具有更严格的不欺骗的规范和行为。各变量的显著差异均发生在大一这一年。说明大一这一学年是一个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应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从性别和年级来看,在道德规范上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且男生道德规范上的得分与女生得分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年级和性别在规范性规范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从性别来看,性别在描述性规范上达到了0.05的显著水平,伴随概率P=0.005,达到了极其显著性差异。说明一定程度上男生对于规章性的学习和教育接受能力要强于女生,这种现象在相应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规定性规范和道德规范,约束了学生的作弊行为。根据Berkowitz的社会规范理论,学生认为他们同龄人的违规行为比实际情况要高出很多,个体经常会盲从、跟风同伴的行为和态度,并错误地认为这是同辈间的规范,所以,学生中的榜样作用在其中对学生行为有一定影响。

2.结果分析

大学生作弊动机(行为、意图)有几个方面:为了考试及格,不挂科,顺利拿到学位证。这一因素可以解释为低效导致的动机,大一学生刚进入新的学习环境,需要适应新环境和了解人际,使得大学生在各方面表现有一定滞后性,这种滞后性表现出大一学生比大四学生更容易作弊。男生与女生在作弊行为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做事认真程度、情绪活动及自我实现三个方面。随着升学和环境变化,男生与女生在这三方面呈现转化趋势,表现出不同年级男女作弊行为倾向的差异变化,对应的学习方式和人际关系转换是导致年级在学业欺骗行为上,大四学生这一维度得分低于大一学生的主要原因。此外,“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助学金和奖学金”和“受其他同学影响”“有不劳而获的心理”及“同学讲义气”这几个因素也是作弊的功利性动机。

大学生作弊的原因(规范):大学生在规范方面的得分上,调查发现性别得分具有显著性差异:男生在道德和规范性规范上高于女生,而在描述性规范上低于女生,原因是男生可能对规范性的东西认识更深,女生对学习中的作弊行为认识度更高。在高校各种考试科目中,“记忆考察的题目过多”这一变量解释了大多数人的作弊原因,所以,这一因素也是大学生作弊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基础差,想侥幸过关或学习压力大”“平时不认真”“老师监考不严”“对作弊者的责任没有深究”也是大学生作弊的成因。在调查中发现,男生知觉行为控制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大学生效能预期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年级上大四学生高于大一学生,原因是大四学生自我认识度较高,另一方面,调查样本容量可能影响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有44.8%的学生处于低效,52.2%的学生处于标准效能,只有3%的学生处于高效能。低效能的原因有自身因素,如性格。而标准效能学生占总数一半以上,说明学生对自己能够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高效者人数只有2人,原因可能是各年级的被试性别人数相差大,样本容量较小,这可能对研究结果造成了一定影响。

3.大学生效能预期影响因素

大学生效能预期在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原因是高校大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是标准的教育方式;而大四效能预期得分(M=1.0468)明显大于大一效能预期得分(M=0.8061),有极其显著的差异性。大学生的效能预期受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作为主体的学生,自身因素是主要因素,其他外因也起着重要作用,这和杜巍的研究结果比较符合。通过研究结合自身经历发现,影响大学生效能预期的因素有:环境变化。大一學生刚来到新的学习环境,对于新的人际还没有适应,而大四学生已经经历了四年大学生活洗礼,对相关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度,对未来期望较高,所以效能预期高于大一学生。

以往成败经验影响。大一学生在过去的升学筛选中可能存在失利的经历和体验,以致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表现出自我评价不足;公众舆论的错误诱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的主观判断,不敢勇于面对现实,不相信努力就会有收获。所以,不良的期望在学生自我成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下存在一些问题,如:家长、社会、学校对学生存在一种错误的偏见,只关注到成绩优秀的学生,忽视了后进生,认为后进生相对于优秀生而言属于“次品”。这样错误的主观印象在各种场合会不自觉地流露,并对学生的效能预期产生影响,这样的主观印象经过时间洗礼和正确引导,到大四才恢复正常。大四学生已经通过四年来所收获的成功经验,本我向超我发展,对职责所在的事情能够心无旁骛,即使不喜欢学习也能够进行自我激励。

4.大学生作弊行为与效能预期关系论证

通过研究发现,效能预期与作弊行为各维度显著性不高,不存在差异性,这与研究假设不一致,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本研究对作弊行为测量和效能预期测量有关,样本容量也有影响。由于本研究只以单一维度来测量效能预期,更多的是测量作弊行为,没有把效能预期和作弊行为结合起来,这可能是显著性表现不明显的原因,作弊行为与效能预期呈弱相关关系。低效能预期的学生在作弊行为上发生率要略高于标准效能的学生,这是当下教育大环境的不良影响:分数是衡量一切的指标,分数绝对化使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这是目前教育评价体系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这一点和曹汉斌的分析结论可以印证。在高效能预期得分的两人中,其作弊行为得分分别是49分和45分,两者的得分相近,说明高效者对于作弊有清楚的认知,两者作弊行为与效能预期呈弱相关关系,如果要清楚地展现作弊行为与效能预期关系,需要增加样本容量以获得更明显的调查结果。

研究发现,道德规范与学业欺骗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高道德规范者的欺骗行为要显著低于低道德规范者;描述性规范和学业欺骗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可以推断:效能预期越强的学生,其行为也愈加符合相应规范。这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推断相一致。只有个体自我相信并通过努力获得相应的结果,在面对困难时才有相应动力。高效者在不断的失败与挫折中坚持不懈,自我激励,认为自己通过努力一定可以达到目标,面对困难时持之以恒,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最终获得成就。低效者常常自我怀疑,产生一种获得性无助感,克服困难的自控力差,企图逃避困难、任务,面临挑战畏畏缩缩,掩盖自己的抱负,缺乏坚持,以致测试中出现作弊行为。由此可见,效能预期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动力源,对学生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

五、 结语

通过问卷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大四学生作弊行为要低于大一学生,且大一的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作弊;大学生的主、客观因素和外部因素的交互影响产生作弊行为;大学生作弊行为存在一定“传染性”;在高校学生间的榜样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大学生作弊行为与效能预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作弊行为中学业欺骗行为与道德规范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学业欺骗行为与知觉行为控制存在显著相关。

六、研究的不足

研究的不足之处有:调查问卷有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两种形式。本研究主要涉及大学生作弊心理和效能预期的关系问题,被试在填写问卷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掩饰心理,即有的同学在答题过程中,可能没有真实的答题且对作弊行为有所隐瞒,可能会影响到问卷的真实性。这也可能使所获取的数据无效,没有差异性,影响调查结果。

研究所选的被试是贵阳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且问卷调查所选择的被试不够多,样本的性别人数相差较大,这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希望在以后的调查研究中能选择更多的被试,被试的抽取随机分层抽样,增强样本的代表性,以增加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本研究还不够全面,只是在样本的性别、年级和各维度进行比较,分析效能预期与各维度间的相关性,缺少细化到如专业的各维度的比较分析。

综上所述,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可能导致研究假设与所得结论不一定符合当前大学生的真实情况,所以本研究的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卢愿清,张春娟.“作弊”:大学生作弊的道德心理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12-113.

[2]易思.大學生学业欺骗行为模型建构[D].四川师范大学,2011.

[3]李宗玲.作弊客观因素分析──大学生问卷研究[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1996(4):76-82.

[4]孙云鹏.中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成因及预防[D].河北师范大学,2005.

[5]谢丽霞.大学生考试作弊动因及对策研究[J].前沿,2006(8):55-57.

[6]陈向丽.大学生成就目标、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作弊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2):243-244.

[7]葛云杰.中学生考试作弊心理浅析[J].教育探索,1996(6):43.

[8]何计蓉,高辉,花海燕.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4(6):114-118.

[9]邵翔.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越轨行为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2:38-44.

[10]王林,李奇.教学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试作弊成因探析——以北京某高校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3,7(4):73-75.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