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剂量CT扫描联合三维重建在儿童脑外伤的临床应用

2018-11-19陈顾文许启仲

现代医院 2018年10期
关键词:脑外伤三维重建低剂量

陈顾文 许启仲 王 星

儿童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 是儿童急诊就诊、住院的主要原因,其病死率、致残率高居各类创伤之首[1]。16层螺旋CT扫描检查方法由于其快捷方便,无解剖结构重叠及密度分辨率高,已成为颅脑外伤首选的辅助诊断方法[2]。三维重建技术中的多平面重建(MPR)、容积成像(VR)及表面遮盖法(SSD)等显示方法可以更清楚的显示微小病灶[3]。但CT检查缺点为X线辐射损伤患者机体和其导致的负面影响。其危害程度随着剂量的累积而增加,由于儿童身心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对X线辐射损伤更加敏感。本课题研究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儿童头部检查的参数设置,并进一步进行完善,探讨低剂量CT扫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儿童脑外伤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3月因头脑外伤进入我院放射科进行头颅螺旋CT检查的儿童患者90例,扫描时将患儿按1:1:1的比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人。常规剂量组、低剂量A组和低剂量B组。常规剂量组患儿年龄3~12岁,平均年龄(5.31±2.17)岁;低剂量A组患儿年龄3~11岁,平均年龄(5.15±1.98)岁;低剂量B组患儿年龄4~12岁,平均年龄(4.98±2.05)岁。三组患儿的年龄差异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检查方法

患儿仰卧于床上进行扫描,叮嘱患儿在扫描过程中保持头颅不动。对不配合的患儿等其深睡后再进行扫描。扫描颅脑侧位定位像,扫描线平行于听眶线,全颅脑螺旋扫描方式。扫描时将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常规剂量组、低剂量A组和低剂量B组。常规剂量组参数:120 kV,200 mA,2 s;低剂量A组参数:120 kV,160 mA,2 s;低剂量B组参数:100 kV,140 mA,2 s;螺距1,层厚5 mm,标准重建方式,其扫描参数设定扫描完成后,以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技术予以三维重建。分别记录每组容积CTDIvol和DLP平均值。对CT图像不能达到诊断要求的患儿免费进行颅脑MRI检查。

1.3 评价标准

以常规剂图像质量为标准,将结果所得图像的质量分为优、良、中、差四级。优: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图像质量几乎无差别,肉眼视为一致; 良:图像颗粒比常规剂量图像颗粒稍粗,但横轴位和后处理图像对诊断结果并无影响;中:图像颗粒比常规剂量图像颗粒略粗,信噪比稍低,病灶可见但边界模糊;差: 颗粒图像相比常规剂量颗粒图像粗、信噪比低、病灶显示模糊,对诊断结果有影响。合格率(%)=(优+良)/人数所有图像均由3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双盲法阅片和对CT图像质量进行综合评估,意见不一致时,3人经协商后统一意见。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图像质量的比较

2.2 患儿所受辐射剂量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低剂量A组和低剂量B组的CTDIvol值和DLP值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低剂量A组和常规剂量组所受辐射剂量进行T检验,得T=27.526,P<0.01;低剂量B组和常规剂量组所受辐射剂量进行T检验,得T=30.189,P<0.01。具体见表2所示。

表1 三组患儿扫描图像质量分级 n(%)

表2 三组患儿所受辐射剂量的比较

3 讨论

多层螺旋CT技术能客观地检测出脑外伤患者颅内是否有血肿,明确血肿所在的位置、大小、类型以及是否有合并脑组织挫裂伤,在临床诊断中应用范围愈加广泛[4-5]。但其X线辐射易对对患者身体带来的损伤和导致的负面影响,受辐射年龄越小,致癌危险因子越高[6-7]。因此,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8-11]。三维重建技术[12]指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将得到的人体病灶区图像分割后重建成三维立体模型,可以真实反映病变位置与器官的解剖结构,并能实现全方位立体展示,结果更加直观清晰。将三维重建技术融合于低剂量螺旋CT扫描可为临床诊断结果提供合理准确的依据,提升医疗诊断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对微小病变的检出率更高。目前,低剂量CT扫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各主要器官均有应用[13-15],如五官、胸部、腹部和盆腔。

本研究用16层螺旋CT对脑外伤的患儿进行扫描诊断,并MIP、MPR及VR技术对图像予以三维重建。结果显示常规剂量组患儿扫描图像合格率为96.67%;低剂量A组图像合格率为96.33%;低剂量B组图像合格率为86.67%。三组图像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低剂量CT扫描并不影响诊断结果。常规剂量组DLP和CTDIvol值分别为(145.35±25.26)mGy·cm和22.35mGy;低剂量A组DLP和CTDIvol值分别为(77.25±11.52)mGy·cm和12.52mGy;低剂量B组DLP和CTDIvol值分别(68.67±10.12)mGy·cm和11.37mGy。低剂量组分别与常规剂量组所受辐射剂量进行比较分析,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0.001)。实验结果表明低剂量A组和低剂量B组虽设置参数不同,但均能在保证诊断结果无误的前提下降低患儿所受辐射剂量。此结果与以往研究[15-16]中低剂量CT扫描对诊断结果无影响,所受辐射剂量却显著小于常规剂量CT扫描的辐射剂量的结论相一致。表明低剂量CT扫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在保证诊断结果无误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在噪声与辐射剂量之间寻求平衡处理,以实现诊断结果与辐射剂量这一矛盾的兼顾和统一。

儿童颅脑损伤诊治同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的发生:①尽量减少颅脑损伤儿童的CT暴露;②注意儿童颅脑损伤性脑梗死的预防和早期发现治疗;③重视儿童颅脑损伤后认知障碍及心理精神障碍的诊治。

综上所述,低剂量CT扫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儿童脑外伤方面,具有患儿所受辐射剂量降低,辐射损伤减少,对微小病变的检出率更高等优势,值的在临床方面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脑外伤三维重建低剂量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脑外伤病人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腹部中的应用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介入认知训练改善脑外伤后抑郁的观察
多层螺旋 CT 三维重建在肋骨及软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头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
低剂量辐射致癌LNT模型研究进展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