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现状研究

2018-11-19郭文豪张笑楠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博览园活态文化遗产

郭文豪,张笑楠,马 英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随着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以惊人速度不断消失,其赖以生存的空间和自然环境日益被侵蚀和压缩,原生态环境不复存在,非遗文化生态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受损,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生存挑战。近年来,国内各界十分重视非遗的保护,意识到了非遗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对非遗采取了多种形式的保护探索。

1 非遗馆在非遗展示利用方面的独特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将整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在一个多功能人性化的空间进行展示,通过多种方式保护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影像、录音、文字、图片、实物、非遗技艺活态展示等。非遗馆在非遗展示利用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对非遗进行整体系统的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在一个空间里,将调查、搜集、研究、整理、保存、展示和教育等功能融为一体,整体系统地保护、展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显示出非遗的历史魅力和现实魅力。②实现非遗人文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城市的一个文化窗口、一张文化名片,彰显出城市深厚悠久的历史底蕴。同时,它也为普通市民提供了非遗文化教育的场所,增强市民的文化归属感。在某种程度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更能体现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色。③实现非遗经济价值。非遗馆的建立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资源优势更快转换为文创产业在经济方面的发展与竞争优势[2]。非遗可以通过售卖与出租产品、演出等方式实现其经济价值。

2 非遗馆的现存类型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发展经过了从民间到政府、从私人非遗馆(私人展示传习空间)到公共非遗馆,由小到大,由个人到公共的逐级发展历程。由于国内非遗保护起步较晚以及非遗工艺的特殊性,国内非遗馆的建立最先源于民间,起于个人。

民间非遗传承人的生产作坊和表演展示空间可以算作最早期的非遗馆。传承人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前发展的主体,传承人的就业情况和非遗经济收入情况决定了民间非遗馆能否蓬勃发展。他们对于非遗作坊的建立怀有热情,他们的生产作坊、表演展示空间以及单独式的家庭展示场所都可看作民间非遗展示馆的雏形。

近些年,由于非遗馆的建立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保障和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政府与社会各界人士建立了许多面向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这些非遗馆形式多样,有展示地区总体非遗面貌的综合型非遗馆、专门展示某一非遗项目的专题型非遗馆、不同类型的非遗馆组成的非遗博览园,还有一些依附于非遗相关机构而存在展示空间等。

2.1 综合型非遗馆

综合型非遗馆是将某一地区范围内代表性非遗项目进行集中整体系统展示的非遗馆。这类场馆是近年来我国建造数量较多的非遗馆类型,是与各类博物馆、文化馆具有相同属性的公共文化场馆,综合型非遗馆可以集中展示一个地区的代表性非遗项目,展示方式多样。一般将传统的展示方式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结合,更加清晰地展示非遗文化。综合型非遗馆还注重通过整体的非遗项目的叙事性,将非遗项目进行连接,以展现本地区的文化底蕴。建立于2016年的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图1),便将苏州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与寻常百姓的生产生活相结合,通过历史板块、市井板块、节令板块、礼仪板块、生态板块,集中阐释了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

图1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2.2 专题型非遗馆

专题型非遗馆,顾名思义指的是以单个选定的非遗项目甚至某一非遗产品为展示主题,对这个项目做专题性阐释与展示的非遗馆。由于专题型非遗馆展示主题的限定,这类场馆需要对非遗项目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内容方面,非遗专题馆资料线索梳理与表现形式的更加清晰明确。它需要从横向与纵向去阐释,让观众清晰全面地认识非遗项目的完整面貌。在展示设计方面,这类场馆设计应该注重结合非遗项目的内在逻辑进行展陈设计,选择综合多样的非遗展示方式去表现非遗项目的完整信息,确保展示效果的最优化。

2.3 非遗博览园

非遗博览园是面向几个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将不同类型的非遗馆集聚于一个博览园区,形成类似世博会、文创产业园之类的大型非遗展览活动空间。非遗博览园是数个地区非遗文化展示的综合体,观众可以通过各种非遗静态展示、非遗活态展演和互动等形式体验不同地区非遗的文化内涵。

非遗博览园由不同非遗项目的展示内容、不同的建筑形态的非遗馆群共同组成,非遗博览园常有以下功能:常久性的非遗馆、临时性的非遗展示表演场地或展示馆、非遗休憩观景空间、非遗文化主题公园等。在设计风格上,非遗博览园可以将非遗文化元素,经过抽象演绎后融入到室内外环境设计中。国内较为知名的非遗博览园有成都非遗博览园、济南非遗博览园等。

2.4 相关非遗展示空间

相关非遗展示空间是指一些依附于非遗相关机构而存在的展示空间。

(1)依附于非遗商店,以非遗产品销售为主,非遗产品展示为辅。这种展示空间多以店铺为主,展示空间较为拘束。如北京市百工坊(图2)的非遗传承人作坊,由传统办公建筑改造而成,内部空间较小,不能满足公共建筑参观需求。但是非遗商店常会有非遗传承人会现场展示技艺,这种活态展示方式更好地阐释了非遗技艺流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图2 北京市百工坊

(2)依附于非遗工厂,以非遗产品生产为主,非遗产品展示为辅。这种展示空间多与工厂的门厅、会客厅等接待空间联系密切,甚至会借助接待空间开展一系列的展示活动。如定兴京绣产业园的展厅,便是将京绣作品悬挂于会客厅墙面进行展示。

(3)依附于非遗研究机构,以非遗研究为主,非遗产品展示为辅。这种展示空间多见于各地的非遗保护中心的非遗展厅。如 北京市西城区非遗传习基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长椿寺北院,占地面积大约1 400 m2,现共有工作室12间,户外非遗场地约700 m2。工作室以非遗研究为核心,将民俗、传统与时尚、科技相结合,进行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并举办非遗展览、非遗演出等多种传承非遗的活动。

3 非遗馆的展示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活态性、非物质性、传承性、依附性等特性,这些特性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方式[3],目前国内非遗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方式大体分为3种:静态展示、动态展示、活态展示。

3.1 静态展示方式

静态展示方式是目前非遗展示采用较广泛的一种方式,主要通过文字、图片、非遗产品、非遗工具等静止实物载体进行展示。这种方式体现了非遗的依附性,无形的活动需要通过有形的实体进行展示。静态展示方式主要包括5个部分:通过建筑环境展示、通过空间场景展示、通过版面设计展示、通过展品陈列展示、通过公共艺术品展示。

3.2 动态展示方式

从非遗特性与展示科技综合来看,动态展示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利用演示性新媒体技术展示方式和利用互动式新媒体技术展示方式。

利用演示性的新媒体展示方式是将已制作完成的动态化影像信息,通过数字化显示端口进行展示,如高清电子屏幕、环幕大型投影、虚拟成像等。展示对象的形态包括2D动画、3D动画等,利用演示性的新媒体展示方式,也能够与非遗展演相互补充达到特殊效果。

利用互动性新媒体技术展示方式是将人体活动信息转化为控制软件的数字语言,进而实现人的主观操控,如触屏、人脸识别、肢体动作感应、声音感应等。在互动性新媒体技术与非遗展示的结合中,能够较好吻合的有:舞蹈动作的模仿、传统手工技艺的模拟与虚拟讲解员的语音互动等。

3.3 活态展示方式

活态性展示方式是指非遗技艺传承人或非遗技艺演示者进行现场表演,也可直接与观众进行互动的展示方式。这种展示方式不同于通过现代科技用文字、音像、视频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式的展示[4],活态展示方式将非遗原本面目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参观者的眼前。非遗馆一般设有专门的活态展示区进行非遗的活态展示。目前活态展示区有两种类型:传承人常驻性的固定展演区和临时性的展演区(图3)。

非遗馆属于文化建筑,具备一般文化建筑的基本特征。公共文化建筑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非遗馆应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其空间组织应符合相应的规范法规,满足基本安全需求。建筑形态应反映非遗文化特色,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根据非遗馆的性质及使用功能分析,现阶段非遗馆建筑具有两个特征,分别为建筑功能综合性、建筑形态的文脉性。

图3 活态性展示——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技艺

4 非遗馆的建筑特征

4.1 建筑功能综合性

非遗馆是提供非遗文化活动的场所,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及其他辅助功能。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非物质遗产文化活动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因此非遗馆的建筑功能必然要同非物质遗产文化活动内容相宜。现阶段非遗馆功能多样,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功能主要有:非遗展示、行政办公、非遗传习、休憩娱乐、餐饮售卖、藏储用房(图4)等。非遗馆建筑功能虽然可以在建筑空间内进行大致分区,但是为了适应非遗活动的多样使用需求,建筑功能布局和建筑空间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具备一定的弹性空间,以便合理高效地使用非遗馆空间[5]。

图4 非遗馆功能组成

4.2 建筑形态文脉性

非遗馆建筑形态的文脉性包括非遗的地域性[6]和非遗项目的文化性。非遗馆建筑形态与地区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因为不同地区的文化教育、历史风俗、经济产业、民族分部、人口数量等有很大的差别,所以非遗馆建筑形态更加注重文脉性。现阶段非遗馆在室内设计、建筑造型、艺术处理上都充分考虑到了非遗的文脉性,体现了非遗主题项目的文化内涵。

5 结束语

国内对非遗保护日益重视,大量建设非遗馆,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现阶段非遗馆体量和类型多种多样。非遗馆的展示方式呈多元化,静态展示、动态展示、活态展示齐并发展,共同展现非遗之美。非遗馆建筑功能齐全,空间更加符合人性化。非遗馆建筑形态注重文脉性,体现了非遗文化的内涵。但是,目前有相当数量的非遗馆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建筑功能不够完善,建筑硬件落后陈旧等。因此,我们必须注重非遗馆的建设,及时改善不足,加快推进非遗馆向前发展。随着非遗馆不断优化,人们对非遗文化会有更深切的认知与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

猜你喜欢

博览园活态文化遗产
名医名家活态传承的现状及研究思路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浅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设计问题及解决策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国内首座古民居博览园已初具规模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Tough Nut to Crack
广西·田东建成中国杧果文化博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