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全媒体语境下新闻标题的思考

2018-11-18尚志鹏

新闻前哨 2018年8期
关键词:新闻标题品位文化

◎尚志鹏

在进入全媒体时代的当下,媒体工作者普遍存在这样的苦恼:在信息丰富到泛滥的环境下,在马不停蹄的生活节奏中,想要让人们的目光在一条新闻标题上停留哪怕片刻,也殊为不易。“小编”们在制作新闻标题时,纷纷打破传统的表达方式,绞尽脑汁,各显身手,以期能在浏览的瞬间留住用户的眼睛。

有的新闻标题别出心裁,匠心独运,如灵光乍现,让人怦然心动,不由得驻目阅览。但也有一些标题质量低下,靠故弄玄虚,故意曲解,刻意误导来吸引眼球,成为“标题党”,削弱媒体公信力。全媒体语境下,如何制作新闻标题,值得深思。

一、全媒体新闻标题乱象举隅

其一,故意曲解,引爆舆论点

《人民日报》有一篇名为《“拼爹”难拼出美好未来》的评论,竟被某网站忤逆原意,改成《党报:“拼爹”只要不违法乱纪也是人之常情》,让不少人误以为《人民日报》是支持“拼爹”的。又如,某网站曾有一则题为《65%的学生感染发生在大学期间!高校成艾滋病重灾区》的报道,其中提到,中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总人数是57.5万人,其中学生占1.6%,在这当中,65%的学生感染发生在18-22岁的大学期间。但此新闻在被另一网站转载时,标题却被改成《重灾区:65%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感染艾滋病》,一下子就“引爆”社会舆论,产生非常坏的社会效应。诸如此类的标题,通过故意在统计数据中“做手脚”,在标题中故意曲解,刻意误导,歪曲原新闻信息内容,以求达到产生“爆点”目的。

其二,着眼低俗,滥用敏感词

标题制作者着眼低俗,故意诱发用户展开敏感词联想,比如 《再过两天,一万对夫妻将在雁荡山同时做这件事……》这个标题中的几个关键词:“夫妻”“一万对”“同时做”,刻意引发性敏感词联想,但实际的新闻信息是“雁荡山第六届夫妻旅游文化节即将开幕”。这类格调低俗、败坏社会风俗的标题在网络上频频出现,不仅令网友心生反感,也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品牌形象。

其三,故弄玄虚,骗取关注度

相信网友对这类标题并不陌生:《一女子每天吃XXX,坚持一个月,结果……》《一女子吃了5个XX,24小时不到,体内竟然……》,直到读完全部文字,却并未看到什么奇特的事情,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内容,甚至挂羊头卖狗肉,让人产生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觉得甚是无聊。

其四,道德失范,缺乏同情心

《午夜时分,高速路段上演生死时速》。一起惨重的车祸,媒体标题竟然采用“上演”这样的字眼,以一种“麻木看客”的视角来表述,让人感到文字背后的冷酷无情,甚至幸灾乐祸。缺乏起码的道德底线,更谈不上公众媒体应有的人文关怀。

二、标题乱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标题党”何以泛滥成灾?其深层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其一,求快求新,文化素质却跟不上节奏

媒体从业人员迷信“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终日只顾忙碌,网站信息更新求快,在标题制作时,不从新闻信息的内容这个根本上下功夫,而是生拉硬扯甚至曲意生造“看点”,以求关注和流量。而且,在标题中出现错别字,或一些基本的语言文字错误,比如“的”“地”“得”不分,比如“品味”与“品位”混淆不清,等等,显示出“小编”们文化素质的严重不够用,一快就滥。

其二,娱乐至死,理性判断正日渐丧失

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倾向。一些媒体尤其是网络喜欢把严肃的事情拿来“戏说”,以求得更多的点击量。我们并不一味反对网络文化的娱乐精神,但我们也应该明白有些事情是绝不应该被娱乐化的,这是主流文化应该坚守的底线。媒体不能失去严肃思考和严肃判断的能力,不能让不分对象的戏谑和挑逗侵蚀了整个社会对于现代价值体系的基本信任。

其三,心无敬畏,媒体缺乏责任和担当

在竞争激烈的当下,为了赢得点击量,有些媒体的表现触目惊心:心无敬畏,随意戏说,不经调查、不负责任地制造所谓“热点”,故意炮制新闻以换取社会关注度。新闻媒体的立场应该是建设性的,其价值的根本,不在于集聚目光,而应在于对舆论的正确引导,以达到公众人心向善的目的。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媒体不能“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而应时刻不忘肩负起社会责任,彰显社会良知。媒体报道应“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其四,利益驱动,漠视新闻职业道德

“标题党”屡见不鲜甚至愈演愈烈,表面看是片面追求眼球效应、关注效应使然,究其根源,还是利益驱动。媒体将收视率、点击率、阅读率当做唯一的政绩,编辑和记者靠发稿量计件和点击率挣工资,致使媒体从业人员漠视职业道德,一味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无底线、无下限。没有边界的商业逻辑和商业操作,使得新闻本身失去起码的新闻真实,失去应有的文化品位,失去正确的价值引领。

三、提升全媒体新闻标题质量的对策

其一,回归真实,体现媒体的理性责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依靠新闻而生存的媒体,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做到尊重新闻规律,恪守职业道德,在新闻报道中守住新闻真实性底线,尊重当事人的原意。用严肃的理性思考来观照新闻事实,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来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杜绝“标题党”乱象,为网络环境贡献更多的正能量。靠真正的新闻吸引受众,而不是靠夸张、失实的标题欺骗受众。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存活下来。

其二,回归温度,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

媒体人应该始终不忘把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传播理念和价值取向,并在新闻标题中加以充分体现。要致力发现和传播有温度的新闻,向社会传递温暖的正能量。尤其在对于灾难和弱势群体的报道中,要具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有起码的善良和同情心,而不要站在冷漠麻木的看客视角去制作标题,要对不幸受害者或处于弱势的当事人具有起码的人格尊重。要让受众在标题中既能感受到媒体的态度,也感受到媒体的温度。

其三,远离低俗,体现媒体的文化品位

一个低俗的新闻标题,会使人在瞬间失去阅读的兴趣,甚至心生不屑和厌恶。标题的雅俗之别,体现了媒体文化品位的高下。新闻标题如何远离低俗?唯一的途径,就是媒体从业人员用文化涵养自己的心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而现实却是,不少媒体从业人员心气浮躁,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去阅读几本真正具有文化价值的书籍,去从经典中吸取营养,充实自己。在快节奏的步伐中,继续学习的风气,已经渐行渐远。媒体从业者文化素养停滞不前,亟待通过静心学习来提升。

猜你喜欢

新闻标题品位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钟情山花烂漫 品位幸福时光
金堆城钼矿床硫元素分布规律研究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谁远谁近?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莱钢3200 m3高炉低品位冶炼实践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
求职第一关:把品位穿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