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新特点及应对策略

2018-11-18姚拉娜

记者观察 2018年33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受众互联网+

文/姚拉娜

互联网技术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国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时代序幕逐渐拉开。互联网为信息流通提供了高速的通道和广阔的空间,它既为新媒体的兴起、普及提供了技术支撑,也指引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和创新的方向。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等主流新闻媒体的新闻采编呈现出平民化、多样化等诸多新特点,新闻工作者必须准确把握这些特点,并采取针对性的有效策略,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坚守主流舆论的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一、“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新特点

(一)采编对象趋于“平民化”

互联网思维的中心是“用户思维”,即以受众为中心,为满足受众的需求而提供服务。这种思维在新闻媒体中的应用使新闻的采编对象趋于平民化,原因在于互联网巨大的传播功能使新闻的受众超出了电视观众、广播听众的局限,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登陆互联网的所有群众都是现代新闻的接收者,他们不仅可以浏览新闻,还可以通过发布信息、发表评论等方式参与新闻传播。为了使新闻符合广大受众的需求,新闻采编必须扩大范围,更多地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提炼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以受众容易接受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

(二)采编制作趋于“多样化”

新媒体技术使新闻信息的载体超出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传统形式,现代新闻中动画、动漫、小游戏、在线直播、点播点评、场景虚拟等新颖的表现形式交互杂糅,使呈现给受众的新闻信息更加丰富多样。“互联网+”时代,为了将新闻节目传输到手机、APP、自媒体、网站等端口,并与受众形成更加密切的互动,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的新闻制作需配以事实滚动播报、弹幕互动等流行的形式以及新媒体技术下不断丰富的新闻内容。

(三)新闻传递趋于“多元化”

“互联网+”时代,广播台、电视台对信息传播渠道的垄断局势被打破,电脑、手机等设备的快速普及使新闻信息的传递方式更加多元化,受众不仅可以从各媒体的官方网站中随时观看所需内容,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加深对新闻内容的了解,参与互动。

二、应对“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新特点的策略

(一)采编工作应更接地气

针对新时期新闻受众平民化的特点,采编人员应当更加广泛地联系受众,深入受众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和需求,让新闻真实地反映人民的声音和愿望。一方面,采编人员应当学会说“家常话”,既要在采访过程中通过与采访对象“拉家常”消除被采访人的抵触心理,让新闻素材更加真实质朴,还要在编辑中用“百姓语言”代替“官方发言”,让新闻更符合广大受众的需求。另一方面,采编人员应在素材的搜集和整理中运用科学技术。互联网为采编人员提供了素材挖掘的广阔平台,让采编人员可以高效、完整地掌握新闻相关信息。此外,采编人员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获知百姓关注的焦点话题,利用机器人记者快速提取具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利用全景拍摄技术呈现更宏观的新闻画面,让采编工作真正融入群众。

(二)融入多元的采编方式

针对新闻制作多样化的特点,广播电视采编人员应更新自身的新媒体采编技能,将时下最先进的采编技术运用到新闻编辑和制作中。例如,在对行政案件类新闻的报道中,运用虚拟场景技术还原当时的情景,作为素材加入新闻节目中,能够提高新闻节目的影响力。

(三)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

“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渠道更加多元,广播电视新闻必须不断加强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才能让受众及时获得信息,固守主流媒体的舆论阵地。对于采编人员而言,应当更新采编设备,引入自媒体、现场直播、平台等最新的设施和技术,让新闻信息的采编更加快速、更大容量。而后,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的传播优势,借助微信、微博等平台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创建手机端、PC端服务端口,提高与受众间联系的密切程度。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受众互联网+
新媒体传播以及受众参与式文化发展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