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民族大学十年科研工作的回顾和展望

2018-11-17赵国栋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科研项目西藏

赵国栋

(西藏民族大学科研处 陕西咸阳 712082)

岁月见证着西藏第一所高校发生的沧桑巨变。西藏民族大学坐落在渭水之滨古都咸阳,其前身是1957年中央指示创办、1958年9月开学的“西藏公学”。2015年4月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学校诞生于特殊历史时期,是党中央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基于民族团结、边疆稳固和国家振兴的政治远见做出的英明决策,是中央治藏方略的重要布局。当前,这所高校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时期,正在向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奋进,科研工作是转型发展的重点和关键。

一、转型发展之依仗:十年科研成就斐然

人才是一所高水平大学发展的根本动力。科研在高校中具备强力的育人功能,这不仅体现在学校整体发展的进程之中,也体现在学者和人才的成长之中。“充分发掘高校科研育人潜能,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营造良好科研风气、呼应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西藏民族大学秉承为西藏建设培养干部的优良传统,致力于全面落实党和国家治藏方略,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建校之初,学校在西藏平定叛乱、政权建设、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阶段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为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科学研究工作处于探索和初步发展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学校成长起一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老一代学者,产出以《清实录藏族史料汇编》为代表的一批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学校更加注重对中青年学者的培养,一批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步入学术研究前沿,新生代学者也迅速崛起。目前,学校有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18人,享受西藏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

西藏民族大学2007-2018科研项目数与科研经费数

近十年来,学校注重高水平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并积极引导人才投身科学研究。目前正在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研究任务的人员占全校所有正式在编教职工人数的40%以上,正在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博士占所有具有博士学位的教职工的80%以上。在副高职称以上人员中,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人数占到近60%。通过人才支撑,学校科研项目数从2007年的26项、经费60.8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60余项,经费达到2600多万元(截至2018年9月)。自2010年后产生了突破性进展,立项数和经费数迅速攀升。2015-2018年实现了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的三级跳,经费数保持在千万元以上。

科研的长足发展为学校于2015年成功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整体上为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提供了学术支撑和动力。借助良好的科研发展势头,2013年,学校牵头组建了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2011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2011中心”),2015年以后又相继成立了西藏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亚研究所、旅游研究所、藏学研究所等科研实体,进一步推进了学校整体科研发展,提升了学校在藏学、民族学学术领域的良好声誉。

借助良好的科研发展势头,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十二五”期间,共选派教师、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交流活动1500余人次,邀请校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600余场,主办或承办了各类学术会议120余场,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全国性学术论坛20余场。2015年11月,首届“藏秦·喜马拉雅论坛”在学校召开,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知名媒体重点关注和积极评价。“西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高端论坛”“高原医学论坛”“西藏对外传播高端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在区内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学校还推出了“藏秦讲堂”“哲学周”等系列专题学术报告会。

“2011中心”充分发挥高校智库作用,从2013-2017年共上报《成果要报》《调研报告》《咨询报告》近百余篇,其中多篇被党和国家领导人和自治区主要领导批示,数十篇成果被自治区有关厅局采纳,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智力贡献。

2016年12月,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深刻阐释了西藏经济社会工作“十三对”关系的内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维、新举措、新要求。学校党委和各研究机构第一时间深入学习和领会会议精神,“2011中心”牵头组织全校科研力量于2017年6月向自治区党委政府上报了16万字的《西藏经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十三对关系)研究报告》,以科学研究服务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对“创新”一词使用了128次,强调了新时代科研创新的重大意义。他说:“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没有科学研究大发展就谈不上创新,也就无法掌握未来。在西藏民族大学的发展轨迹中,这也是一条不变的真理。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科学研究是学校转型发展的支柱和重器。在学校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中,科研工作再次成为焦点,在总体思路上,学校将继续加大科研工作力度,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提升服务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能力为导向,把“高原科学技术”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两大学科群建设作为重点领域,继续狠抓科研队伍建设,突出科研平台建设,以“产学研用”结合为纽带,继续深入做好体制机制保障。“瞄准大需求、争取大项目、组建大团队、构建大平台、实现大协同、产出大成果”成为学校科研下一步工作的具体目标。

积极响应时代召唤,学校科研工作蒸蒸日上,为学校向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不断迈进提供重要支撑和动力。同时,在学校的转型发展中又进一步重视和推进科学研究扬帆远航,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二、扬帆远航:数量为基,质量为魂

学校自始至终一直强调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学校“十三五”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中相应明确了“数量为基、质量为魂”的科研工作整体方向:以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为龙头,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提升服务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能力为导向。

目前,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种类达到30余种,在研的科研项目数量达到600余项(含横向项目),在账经费额达6200多万元。只要想做科学研究,具备开展相应研究的能力,学校的任何教职工都可以获得一定的项目资助,这是学校科研工作在保证科研项目数量的原则下的重要承诺。除了通过外部环境保证科研项目的供给度外,还根据学校人员构成的特点和学科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展校内科研项目的科学设置。学校从2012年始把校内科研项目种类由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调整为重大项目培育计划资助项目、青年学人培育计划资助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自筹项目等五大类,随后第二年又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以六大类校内科研项目为支撑,有效保证了学校各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可能。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对高校科研发展状况的重要评价指标。学校自2011年之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年立项数始终保持在15项左右,立项率保持在30%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从2013年后保持在每年立项5项以上,立项率在40%以上。基金立项数不仅在西藏高校中位列前茅,在陕西高校中也有独特优势。

在国家重大项目上的不断突破是学校科研质量不断提升的点睛之笔。截至2018年,学校已经在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上均获得了突破。2017年,袁东亚教授团队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立项,具体承担子课题“青藏高原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备份库(咸阳库)建设”项目,立项经费为467万元。2016年,学校充分发挥“2011中心”作用,运用协同机制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新突破。同时,学校从2014年开始陆续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项目近10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

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的获得数量以及科研奖励的数量和额度直观展现了学校科研发展的质量取向。从2015年起,学校每年取得的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保持在4项以上,其中2017年更是达到了10项之多。从2013年开始,学校的科研奖励额度呈现大幅度增加态势。2013-2017年,在科研奖励数量减少了11项的前提下,科研奖励额度却增加了近2倍,充分体现了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在质量上的大幅度提升。

西藏民族大学2008-2017年科研奖励数量与奖励金额组合直观图

作为西藏自治区级“2011协同创新计划”重点培育和建设单位,学校牵头成立的“2011中心”成为学校注重高质量发展、内涵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展示窗口。“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作为2011中心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已经在推进学校全面进步的征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在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联合发布的《2017年CTTI来源智库发展报告》中,“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入围高校智库MRPA测评(2016-2017)前五十榜单,资源总效能排名第31名。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影响力的提升成为学校学术影响力和科研影响力的一个重要体现。长期以来,学校学报建设紧跟国家和西藏经济社会现实问题与理论需求,牢牢抓住学校科研发展主方向,突出藏学研究办刊特色。2017年刊发的全部文章中,藏学类文章122篇,占刊发文章总数的83.6%。2015年起,学报根据学术界研究热点增设了新栏目,突出现实问题研究。2017年,学报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版)来源期刊(扩展版),实现了质的飞跃。

西藏民族大学2008-2017年科研奖励情况表

三、抓铁有痕:科研管理出实效

科研的质量目标指的是学校在科研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或限定的范围内,学校所规定的与科研质量有关的预期应达到的具体要求、标准或结果。学校在建设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的整体目标下,坚持科研质量导向,这在学校的“十二五”和“十三五”科研发展规划中都有充分体现。目前,学校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结合实际已经形成了短期——中期——长期有机结合的科研质量目标体系,从项目申请、立项、结项到成果转化均形成了相应的目标。并且半年更新一次基础数据,作为适时调整目标的重要依据。

在过程质量控制中,科研处始终牢牢紧跟项目进展这条主线,对在研的近600项科研项目进行分类管理,通过科研管理系统、科研秘书群以及科研交流平台群三大渠道发布预警和相关消息,做到项目临近结项有预警、项目超期有督促、平常时间有提醒。对已经过了预计结题时间的项目,除了管理部门的特殊规定外,科研处对报送的结项材料均随时接收、随时办理。同时,对那些严重超期或投机取巧、成果质量低劣的项目,坚决予以清理。2016-2018年上半年,终止、撤销校内科研项目17项,经主管部门批准撤项省级项目1项。对终止和撤项项目负责人及单位以正式文件形式向全校通报,以此推进全校科研人员重视科研过程、重视科研成果质量的良性氛围。

在技术保障中,学校于2012年正式启用了科研管理系统,并不断推进对该系统的开发使用。通过该系统的有效投入使用,实现了科研质量管理的全程系统化、信息化,极大减少了纸质材料,譬如从项目申报的形式审核、中检材料的内容审核到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的立项材料存档等均通过该系统完成,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也方便了科研工作者获取有用的信息和资料。目前,正在探索该系统与学校财务报账系统实现有效对接,进一步通过技术手段规范和便捷科研人员的经费报账。

在服务保障中,科研处按照党和国家相关文件精神,按西藏教育厅要求全力推进“放管服”工作,在科研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学术活动管理等三大方面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2016-2017年,共制定和修订相关管理文件16份之多。其一,抓住科研人员最关心的经费问题,及时制定出台了《西藏民族大学科研项目直接费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审批程序、管理要求和报销规定,落实了间接费用统筹使用、劳务费分配管理、结转结余资金使用等。其二,紧盯横向课题增长态势,及时制定了《西藏民族大学科研合同管理办法(暂行)》,其中明确规定了外拨资金管理细则,强化外拨资金使用和管理。其三,突出了智力价值和劳动价值,制定了《西藏民族大学科研项目配套资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及相关表格,不但承认和重视智力价值,而且规范了费用使用操作流程。其四,推出学术休假制度,实施了《西藏民族大学学术假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已经有多名科研人员从中享受到了制度和服务的红利。

在科研管理中,学校格外重视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引领科研高效发展。“2011中心”就是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的一个典型。该中心是以西藏民族大学为牵头单位,由西藏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协同组建的改革创新实体。可以说,“2011中心”在多维度上开创了学校科研管理模式的新局面,譬如在硬件设施硬实力与顶尖人才软实力的柔性结合上、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与科研学术活跃发展的有效结合上、在高端科研平台与集成性智库的有机结合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2011中心”所开展的科研管理创新探索为全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良好借鉴。

凭借着真抓实干的精神,学校科研处也获得了教育部社科司和西藏自治区教育厅的认可。在各年度教育部统计年报工作中,科研处工作人员除了完成学校本身的工作外,还承担了西藏全区高校的数据校验、把关、调整和最后数据的汇总工作。“全国R&D资源清查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全国R&D资源清查教育系统先进个人”的荣誉是对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高度肯定。同时,在向西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教育厅、科技厅等各主管部门报送材料时,科研处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完成各项统计数据和材料撰写,获得了主管部门的一致认可。

四、挑战与不足:不能回避的现实

直面挑战是一所大学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也只有战胜各种困难、不断突破各种瓶颈、不断探索创新才是大学成长壮大的正道。在现实发展中,西藏高校既要发挥好普通高校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职能,还要具备强大的战斗精神,因为它们要时刻警惕着外部敌对势力的渗透和冲击,应该说在发展中面对的挑战更多,也更为严峻。但我们始终相信,大学之道绝不在于保守退缩,而在于迎难而上,形成自有气派。

西藏民族大学作为党中央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虽然成绩的取得值得欣慰,但我们绝不能眼中只有成绩,使成绩成为限制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而应该去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在困境的磨砺中让我们更加坚韧,让学校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挑战一:国内外形势与要求

其一,国外形势。国外学术界对西藏的关注度一直非常高,而且从政治上而言,敌对和分裂势力依然阴魂不散,这两大背景就要求西藏高校必须要发声,而且要有足够的力量捍卫我们的权益。其二,国内形势。目前,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党和国家把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其三,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西藏正处于快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的阶段,作为最重要智力支撑和精神财富的科学研究是西藏全面进步、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挑战二:自身的不足与困境

其一,整体科研水平仍然较低。国家级以上的科研项目较少,西藏发布的科研项目以西藏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西藏科技计划项目和西藏教育厅相关项目为支撑,这些项目虽然对推进学校科学研究产生了良好效应,但整体体量小,在学术界影响小,基本处于半失语甚至失语状态。产出的成果影响力较弱。其二,创新的困境较多。科学研究以求真求是、不断创新为原则和动力,必须密切关注现实生活,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但整体而言,西藏学术创新的体制机制还有较多欠缺,研究领域的设置显得局限,对一些独特的研究、边缘但却有特殊意义的研究重视程度不高。还存在一定的论资排辈、唯职称是瞻的现象,学术资源分配仍有不公。这都一定程度阻断了青年优秀创新人才的成长之路。其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薄弱与失语。西藏的哲学社会科学应以问题为导向,丰富、发展和完善科学理论体系,形成强大的理论力量。但目前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及其话语权显然还相对薄弱,甚至某些领域处于半真空状态。面对巨大的学术需求和实践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具体而言,人才评价机制的滞后、有重要影响的学者较少、有重要影响的成果较少三大问题不可回避也无法回避。在人才评价上,还存在着较多的论资排辈,唯职称唯学位是瞻的现象,职称评定中亦存在较多问题,这导致了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的流失使传统优势领域的优势地位已不再明显,有突出影响的学者数量在减少。在藏学、民族学、高原科学等领域中的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减弱,甚至在一些重要藏学、民族学的高端学术会议上亦难觅学校学者。二者的结果自然导致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的不足,譬如在近两届“藏学珠峰奖”的评选中,学校均未有任何成果获奖。

五、科学方法、务实举措:科研新成就未来可期

时代呼唤着西藏高水平大学建设,时代也呼唤着西藏民族大学实现更大的担当。在学校的“十三五”规划中,确立了科研工作紧紧围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蔵”的重要战略思想和“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大力建设“高原科学技术”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两大学科群的整体思路。目标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也是激发动力与活力的源泉。要实现学校宏大的目标,只要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每一名民大人按照正确的方法,开展务实的工作,经过不懈努力,一定能够实现学校科研工作的新发展。

我们可按如下方法论促进学校科研良好发展:其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推进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科研发展之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离开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和学术发展就失去了科学的世界观、正确方向和立场,不仅难以取得丰硕的成果,而且有偏离航向的风险。其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西藏的科学研究要跟上实践和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必须永不停顿地探索和创新,不断结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新情况,深入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创建新理论。这是西藏科学研究快速高效发展的唯一正确途径。其三,紧紧围绕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科学研究。要准确把握国际发展大势、国内发展大势和西藏发展趋势,紧盯西藏社会发展需求和高原自然环境实际,围绕“高原科学技术”相关领域开展实用性研究,增强西藏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着重强化和提升应用对策研究的针对性、时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其四,大力推进决策咨询研究。进一步发挥“智库”作用,为自治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其五,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和引导功能。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以及提高人们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水平的科学。努力构建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对西藏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必定有高度发达的哲学社会科学。西藏哲学社会科学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有规律。打造西藏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这正是当前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界,也是我校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我们可按照如下具体举措推进我校科研良好发展:其一,聚焦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凝练科研主攻方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实现:(1)建立重大决策部署的学习研究制度。(2)建立专项课题研究指南定期发布制度。(3)拓宽课题研究信息获取渠道。(4)探索课题研究成果应用转化新举措。其二,创新科研合作长效机制,推动科研协同创新。应着重做好两大方面的工作:(1)充分发挥“2011中心”的示范作用。(2)积极探索对口支援高校科研合作有效机制。其三,整合校内外特色优势资源,深入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应着重做好两大方面的工作:(1)加大传统优势学科整合力度。(2)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和管理。其四,汇聚和培育优秀人才,加快科研团队建设。应着重做好三大方面的工作:(1)加大优秀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2)进一步稳定人才,切实转变观念重视人才待遇,为青年人才的进一步成长创造良好氛围。(3)积极探索激发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长效机制。其五,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提升科研服务水平。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实现:(1)强化管理责任。(2)提高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3)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4)进一步提升科研指导服务。其六,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扩大学术影响力。应着重做好两大方面的工作:(1)加快推进国际科研合作进程。(2)提高学术刊物办刊质量。其七,规范科研学术活动,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应着重做好三大方面的工作:(1)切实筑牢学术研究意识形态阵地。(2)切实提高教职员工学术自律意识。(3)积极发挥校学术委员会的作用。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科研项目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围绕科研项目建立定密管理框架的探讨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