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论文产出统计及分析

2018-11-17孔繁秀赵艳萍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西藏论文期刊

孔繁秀,赵艳萍

(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 陕西咸阳 712082)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西藏民族大学产出的自然科学领域论文,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以下简称WOS核心合集),同时采用InCites和JCR数据。

Web of Science平台(以下简称WOS)包含了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的两大系统,即SC(I科学引文索引)和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也叫CPCI),它们是国际上公认的对科研论文进行科学统计与评价的两个主要检索工具,其收录文章的状况是评价国家、单位、科研人员的成绩、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WOS核心合集作为WOS平台的最核心内容,由SCIE(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人文引文索引)、CPCI(会议论文引文索引,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部分)和ESCI(新源索引)5个引文索引库及CCR-EX⁃PANDED(化学反应数据库)、IC(化合物索引)2个化学索引库组成,包括共收录了12,000多种世界权威、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等领域。InCites是一个基于WOS核心合集三十多年引文数据建立的科研评价工具,可以通过它分析本机构的学术表现和影响力,并针对全球同行进行研究成果比较。JCR(期刊引用报告,全称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对包括SCI收录的3800种核心期刊(光盘版)在内的8000多种期刊(网络版)之间的引用和被引用数据进行统计、运算,并针对每种期刊定义了影响因子等指数加以报道。

本研究在上述数据库中,以“西藏民族大学:OG=Xizang Minzu University”这一机构扩展名作为检索式,检索时间为2018年7月19日。

西藏民族大学第一篇被WOS核心合集收录的论文发表在2005年,因此本研究以2005年为时间起点,对14年来西藏民族大学科研人员发表的自然科学论文被WOS核心合集收录的情况,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发文特点,总结学校自然科学领域科研发展的概况,指出存在的问题,为学校今后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及未来总体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论文在WOS核心合集数据库的分布

由于WOS学科分类是按照期刊进行划分的,一个学科对应多种期刊,一本期刊可以属于多个WOS学科,从而导致一篇论文对应的学科类别可能不止一个,甚至是多个。比如朱振东等在2010年发表的论文《A Mitochondrial Revelation of Early Human Migrations to the Tibetan Plateau Before and After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对应的是Anthro⁃pology(人类学)和Evolutionary Biolog(进化生物学)两个学科,故而这篇论文在WOS平台中,既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又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在WOS核心合集中,虽然SSCI、A&HCI和CPCI-SSH三个索引库收录的是社会科学论文,但考虑到每一篇论文的多学科对应性,同时力求数据精确,本研究以“西藏民族大学:OG=Xizang Minzu University”这一机构扩展名作为检索式,分别在三个索引库中进行检索,得到的结果是:西藏民族大学科研论文被SSCI收录的有7篇,被A&HCI收录1篇,被CPCI-SSH收录的有17篇,共计25篇社会科学论文,经过核对,发现其中有14篇同时属于自然科学论文,它们是SS⁃CI的7篇、A&HCI的1篇、CPCI-SSH中的6篇,理应将它们划到本文的研究范围内。所以本研究的数据来源是WOS核心合集,分布在SCIE、SSCI、A&HCI、CPCI-S、ESCI、CCR-EXPANDED、IC 等 7个索引库中,附带CPCI-SSH库中6篇会议论文。

二、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论文产出与表现力分析

(一)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论文产出统计与分析

科研论文产出量是衡量高等学校科研实力的重要标杆之一[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高校的科研水平,同时也是一所高校学术氛围浓厚与否的重要体现。截止至2018年7月19日,对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论文被WOS核心合集收录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西藏民族大学共有263篇自然科学论文被WOS核心合集收录。从图1中可以看出,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论文14年来被WOS核心合集收录的数量,除个别年份稍有回落外,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5的1篇上升到2017年的52篇,年平均发文量为19篇,论文的复合增长率达到35.5%。其中2016年出现发文高峰,年发文量为75篇,占总产出量的28.5%,可见我校更名成功后有力地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大跨越式发展。14年来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学术论文被WOS核心合集的收录情况,反映了我校全体科研人员为实现建成面向全国、服务西藏的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所进行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付出。

图1: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论文产出数量及趋势

图2展示了西藏民族大学第一篇被WOS核心合集收录论文的详细信息。文章标题为《Allele frequencies of 15 STR loci of Luoba ethnic group in Tibet(Southwestern China)》,第一作者是康龙丽,发表期刊为《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在WOS核心合集中已经被引用12次,除3次自引外,其他9次施引文献的作者分别来自中国、美国、墨西哥、印度、荷兰、日本,说明这篇文章在国内外民族遗传学领域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近年来,我国科学研究发展迅猛,总体科研论文产出数量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通过图3对比西藏民族大学与我国总体的科技论文增长趋势不难看出,2008年以来,西藏民族大学的科技论文产出与国家总体科技论文产出保持着大体一致的增长态势,这说明西藏民族大学正举全校之力紧跟国家发展的步伐,努力缩短差距,向着“力争在2020年实现与全国高校同步科学发展”的目标奋进。

图2:西藏民族大学第一篇被WOS核心合集收录论文的详细信息

表1:西藏民族大学发表自然科学论文较多的期刊(TOP9)及其影响因子区间排名

图3:西藏民族大学科技论文与我国总体科技论文产出数量及趋势的对比

(二)西藏民族大学高发文量期刊及高质量论文情况

科研论文的发文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高校的科研水平,而高质量论文则能从另一个维度体现高校学术研究水平的高低。

从西藏民族大学被WOS核心合集收录的263篇自然科学论文所发表的期刊种类上来看,这些学术论文分布在156种国际期刊中。其中,发文量≥5篇的期刊共计9种,占西藏民族大学全部发文量的25.12%。表1列出了西藏民族大学高发文量的前9种期刊及其在各自学科中的影响因子四分位区间。9种期刊中,有两种期刊已被剔除,有6种期刊位列其所属学科的Q1-Q2区间,这说明西藏民族大学高发文期刊具有一定的学术引文影响力。

表2:西藏民族大学被引频次超过20次的自然科学论文

从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来看,截至目前,西藏民族大学被WOS核心合集收录的263篇自然科学文章中,被引频次超过20次的论文有6篇,其中3篇是由康龙丽等人合作完成的,具体见表2。被引频次最高的是由医学院康龙丽等人合作完成的发表在 2010年《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这一期刊上的题为“A Mi⁃tochondrial Revelation of Early Human Migrations to the Tibetan Plateau Before and After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的文章,共被引用了54次。该期刊2017年影响因子为2.901,为人类学(ANTHROPOLO⁃GY)领域影响因子区间Q1、进化生物学(EVOLU⁃TIONARY BIOLOGY)领域影响因子区间Q2期刊。该论文受到了来自中国、美国、德国、印度、加拿大、英国、尼泊尔、新西兰、俄罗斯和西班牙等19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加州大学系统、马普学会、犹他大学等122所科研机构的关注和引用。但到目前为止,我校仍然没有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高被引论文是指在ESI数据库中最近10年来被引频次排在前1%的论文,热点论文是指在ESI数据库中最近2年内的论文,在最近两个月被引频次排在前0.1%的论文[2],这说明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研究的总体水平有待提高,实现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三)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领域科研合作状况

科研合作是开放办学和大学国际化的重要因素,其意义在于“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任务分担、成果共享”。通过分析科研论文的作者署名单位,可以大致了解学校的科研合作范围和主要合作伙伴。利用InCites对西藏民族大学被收录自然科学论文的主要国家或地区进行分析,可以看到,除中国大陆外,西藏民族大学的科研合作伙伴遍布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合作国家和地区分别是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韩国、澳门、土耳其、德国、英国等,见图4。

图4: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领域科研合作的主要国家或地区

此外,西藏民族大学还与全球范围内的85所科研院所等存在着科研合作关系。根据WOS核心合集和InCites平台分析结果显示:西北大学是和西藏民族大学合作最多的机构,共合作发表论文59篇。其他合作机构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南大学、中山大学、耶鲁大学、第四军医大学、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内蒙古医科大学等。这和西藏民族大学多方寻求合作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西藏民族大学很早就提出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并与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学校建立良好的对口支援关系,加强交流合作,坚持每年派教师外出交流学习,由此打开合作共建的强大网络,为科研的合作畅通铺开了道路。

图5:西藏民族大学的主要科研合作机构(TOP 10)

(四)西藏民族大学科技论文的学科分布与学科带头人

近年来,西藏民族大学在自然科学领域都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图6中,根据InCites的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学和遗传学是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领域发文量最高的两个学科(WOS学科类别),分别发表文章49篇和28篇。此外,细胞生物学(23篇)、电子与电气工程(21篇)、多学科材料科学(21篇)、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8篇)、药理学和药学(18篇)、光学(14篇)、计算机科学理论与方法(12篇)、实验医学(11篇),后8位学科的篇数差距较小。

但从论文的被引频次排名来看,又有变化,如图7,依次是:遗传学、肿瘤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进化生物学、法律医学等。发文量和被引频次较高的学科主要对应着西藏民族大学的医学部和信息工程学院两个院系,说明除了医学多学科,我校自然科学学科中材料学、电气工程、光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实力进一步增强。

通过西藏民族大学科技论文中的署名作者,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了解较为活跃的科研人员及学术带头人。

图6: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论文按WOS学科类别数量排行(TOP10)

图7: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论文被引频次按WOS学科类别排行(TOP10)

统计分析显示,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论文被WOS核心合集收录数量排名前三的学者分别是:金天博有70篇学术论文;康龙丽有65篇学术论文;袁东亚有48篇学术论文,均来自医学部。该部是西藏民族大学教学科研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单位,临床医学专业是学校的品牌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西藏自治区重点学科,并且有高原环境疾病致病机理及相关基因研究、藏药药化分析及标准化制定、高原人群疾病临床实验研究、高原环境抗感染免疫研究、西藏地区环境与疾病预防研究、西藏地区少数民族人体结构信息数据分析及西藏少数民族特殊护理研究共七个科研团队,均立足于西藏高原病的实际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康龙丽、袁东亚、金天博的文献被WOS核心合集的收录情况,反映出医学是西藏民族大学的优势学科,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在西藏少数民族基因多态性研究领域进入了国内领先行列。

表3: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领域较活跃的研究人员(TOP7)

电子与电气工程、多学科材料科学、光学、计算机等学科在西藏民族大学基本对应的是信息工程学院。根据这几个学科对应的WOS的类别精炼检索结果,得到89条记录,其中以李淑萍、陈继刚记录数最多,各为7条;其次为陈邦泽、乔丽萍、杨小波,各有6条记录;再次为董建民等各有5条记录。单看计算机科学与方法这一学科,共有27条检索记录,作者共有39人,其中董建民、丁小帅各有3条记录,丁小帅的论文《Robust fixed-time synchroniza⁃tion for uncertain complex-valu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 functions》在WOS核心合集中共被引用15次。信息工程学院各相关学科从2008年开始,发文量呈稳步增长趋势,2017年达到一个新高度,共有19篇成果被WOS核心合集收录,综合表现力不断增强,逐渐成长为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领域又一重要科研团体。

(五)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学术影响力

衡量科研成果学术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分析成果的被引用情况。根据WOS核心合集统计结果,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科研成果的学术影响力在近年来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科技论文总被引次数达到792次,篇均被引用次数为3.01次,h指数(也叫h-index,h代表“高引用次数”,一所科研机构人员的h指数是指他们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为12,即有12篇文献被引用的次数不低于12次(见图8)。

图8: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论文的总被引用情况

通过分析施引文献的来源,可以看出,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领域WOS核心合集论文被来自约63个国家和地区科研成果所引用,其中有美国、印度、英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和瑞典等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藏民族大学的科研成果辐射弧越来越大,在全球学术界已经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从施引文献的机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领域WOS核心合集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辐射到全世界约918所科研机构。按施引文献数量排列前10的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加州大学系统、西安交通大学、哈佛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北大学、马普学会、中山大学。

图9:关注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国家或地区(TOP10)

在这些施引文献中,有7篇高被引论文和2篇热点论文引用了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领域WOS核心合集论文。从学科分布上看,这些施引文献主要集中在基因遗传学、多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化学、肿瘤学、法律医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神经学等领域。具体见图10。

图10: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论文的施引文献所在WOS类别中数量排名

(六)西藏民族大学ESI学科发展分析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核心问题,科研管理的中心应根据学科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使科研工作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科的发展。随着西藏民族大学专业结构的调整和规模的扩大,掌握学科发展的客观数据与趋势成为我校学科规划与建设的基础。本研究采用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学科分类体系和文献计量学指标,来解析西藏民族大学的重点学科发展情况。仍要注意的问题是,ESI学科分类与中图法的学科分类不同,它采用其独有的分类模式,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总共划分为22个学科,但不包含艺术与人文的类别。

近年来,西藏民族大学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许多优秀的成果,优势学科正在向研究前沿延伸,影响和辐射作用也越来越大。从数据统计来看,Molecular Biology&Genetics(分子生物与遗传学)是西藏民族大学最为活跃的学科,第二活跃的学科是Clinical Medicine(临床医学),其次分别是药理学与毒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材料学、工程学、免疫学和神经行为科学。

在西藏民族大学前10活跃学科的CNCI值(即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Category Normalized Ci⁃tation Impact,简称“CNCI”)图中,Engineering(工程学)的CNCI值相对最高,为0.66,其次是Chemis⁃try(化学),CNCI值为0.61,再次是Neuroscience&Behavior(神经行为科学),CNCI值为0.51,其他7个学科的CNCI值均低于0.5,距离全球平均水平“1”还有一定差距,学校应继续采取多种有效举措,大力推进这10个学科门类在现有基础上向国际先进水平冲刺。

图11:西藏民族大学前10活跃的学科(ESI类别,2007-2017)

图12:西藏民族大学前10活跃学科的CNCI值(ESI学科分类,2007-2017)

三、医学学科论文基金支持情况分析

从前面的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出,在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各学科中,医学学科在发文量、被引频次、学科带头人表现及学术影响力等方面都处于绝对的第一位。2005年以来,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共主持纵项自然科学项目16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项,省部级项目91项,校级项目55项。具体情况见表4:

表4: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主持纵向项目一览表

利用WOS核心合集中“基金”这一分析功能,在263篇被WOS核心合集收录的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文章中,筛选与我校医学学科相关的33个WOS类别,精炼后得到167篇医学论文,检索后发现这些论文共被185种国内外基金资助。由于每篇论文对同一基金的英文表述不一,导致同一基金出现多种表述,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被表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本文均对其加以整合,认定其为一种基金,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整合后发现西藏民族大学被WOS核心合集收录的167篇文章共获得160种各级各类基金的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重点资助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因而此处选择西藏民族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52篇医学论文作为标杆,以被引频次作对标分析,得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论文的被引频次要高于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论文和医学多学科论文的被引频次的结论,WOS核心合集的引文分析报告显示:52篇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医学论文的平均引用频次为6.17,167篇医学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为4.13,而263篇自然科学论文的被引频次为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医学论文的被引频次最高,说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西藏民族大学医学学科论文质量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167篇医学论文的160种资助基金来看,除国家级、部委级、省级和西藏民族大学校级基金外,还有76种来自各省甚至国外机构的资助基金,具体见下表,占基金总数的47.5%。说明学校和科研人员越来越重视走出去,寻求不同地域的合作发展,促进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成为提高西藏民族大学的总体科研水平的无形推手。

表5: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资助基金情况简表

四、结 论

由于本研究的统计数据来源仅限于WOS核心合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InCites、JCR等数据库进行分析,其他中文数据库皆不在统计范围之内,所以检索结果仅为发表的外文文献,但是通过相关的检索和统计分析结果仍能看出西藏民族大学在2005-2018年间的自然科学领域学术论文的产出概况及特点。

从2005年发表第一篇SCI论文,14年来西藏民族大学的科技论文发文量呈明显增长趋势,截至2018年7月19日,西藏民族大学在WOS核心合集的科技论文共263篇,年平均发文量为19篇,论文的复合增长率为35.5%。除中国大陆地区外,西藏民族大学的科研合作伙伴遍布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等12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合作机构有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85家国内外科研院所,并被包括美国、印度、英国等63个国家和地区的918家科研院所的成果所引用。西藏民族大学目前没有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也没有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但工程学、化学、神经行为科学等10门活跃学科有进入ESI全球前1%的潜力。根据InCites分析结果,西藏民族大学发文较为活跃的学科为肿瘤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多学科材料科学、药学与药理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光学、病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理论与方法等,这些WOS学科类别主要分布在西藏民族大学的医学部和信息工程学院。在医学领域,出现了康龙丽、袁东亚、金天博三位学科带头人,医学专业逐渐发展为西藏民族大学的优势学科,其研究均从高原病的治疗与预防为出发点,突出了鲜明的西藏特色。

以上科研成果概况说明了西藏民族大学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交流合作不断增强,在医学等优势学科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教师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也得力于学校的有效机制和举措。西藏民族大学一直以来都很注重学科建设,尤其是近年来提出实施“调整结构、转型发展”战略,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西藏民族大学的教学科研实际,于2015年成立了包括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学院两部分的医学部,为医学部注入发展活力。医学部充分利用青藏高原独特的群体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高原、民族、地域”等特色,始终围绕高原医学研究开展科研工作,在免疫、藏医药、特殊环境与疾病预防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特点,在西藏少数民族基因多态性研究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①同时全力推进“医教协同”,深化教学、科研、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医疗服务和学科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

在取得部分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西藏民族大学自然科学研究存在的不足,如没有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也没有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论文的总被引频次偏低,发文质量亟待提高,部分优势学科在各项指标中并没有凸显其优势等。西藏民族大学要完成“2020年计划”,完善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除了建立增补学校没有或处于起步阶段的学科外,还要继续推进医学多学科的发展,着力扶持化学、材料学、工程学等有可能发展成为我校优势学科的学科。同时继续推行科研奖励机制和有效管理机制,改革不利于学校发展的机制,加强重点学科人才建设,继续加强图书资料及数字资源的建设力度,为教学科研保驾护航。相信以重点学科为引领,不断夯实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础,刺激其他各学科争相学习效仿,在全校掀起科学研究的热潮,西藏民族大学的科研总体实力定会得到不断提高,再以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教学两相长,定能共同推动西藏民族大学向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综合性民族大学大跨步迈进。

[注 释]

①部分资料为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提供。

猜你喜欢

西藏论文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都是西藏的“错”
期刊问答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