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零售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策略

2018-11-16刘杰

银行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存贷按揭信用卡

刘杰

近年来,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和金融监管力度加强的市场环境下,负债成本明显提升,对公业务收益率普遍下滑,同业资产面临压降,息差管理压力加大,积极布局零售领域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重点。鉴于此,本文深入剖析了商业银行向大零售转型的内外部市场环境,以及大零售发展对信贷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就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大零售转型的市场环境

一般来说,大零售是商业银行零售转型的一种理念,核心要义在于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消费类信贷为抓手,以小微金融为突破口,在传统个人银行业务基础上,全面推进个人客户、小微企业的立体式营销和一体化经营。因此,大零售是一个综合金融服务的概念,包括组织架构、营销手段、产品设计、网点布局等。从信贷角度看,商业银行向大零售转型有其必然的内外部市场环境。

外部环境

从外部市场环境看,大零售是商业银行面对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政策转变的必然选择。

经济增长逐渐转向消费、投资“双轮”驱动。近年来,国内经济增长逐渐由投资“单轮”驱动转向消费、投资“双轮”驱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8%,较2014年提升近30个百分点。与之相对应的是,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48%降至目前32%,净出口的贡献率年初以来持续位于负向区间。在此形势下,国内大众消费和理财需求迅猛增长,商业银行纷纷聚焦大零售战略,不断深化金融高科技在零售业务中的应用,零售业务实现快速发展,收入贡献持续提高。

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导致系统性风险偏好较低。年初以来,国内实体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持续近一年半的“一刀切”式金融去杠杆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带来了信用供给体系的结构性收缩,表现为表外融资规模,表外融资出现“塌方式下跌”,债券融资渠道梗阻,民营企业等弱资质信用主体现金流面临极大压力,债务违约风险频发,股票市场持续低迷,导致系统性风险偏好较低,进而由于负反馈作用造成预期恶化,投资意愿低迷,信用供需两端面临双重萎缩局面。受此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更加偏向于短久期零售贷款,对公贷款投放意愿不足。

利率市场化倒逼商业银行加快零售业务转型。随着2015年10月央行取消存款利率上浮限制,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尽管目前存款利率仍要受到央行窗口指导和利率自律定价机制的软性约束,但市场主体议价能力明显提升,存贷利差面临收窄压力。年初以来,央行连续采取定向降准政策,引导存贷款利率下行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意图较为明确,贷款利率已逐步见顶。同时,短端货币市场利率与央行7天逆回购利率(2.55%)基本接近,一年期存单利率保持在3.6%附近,与同期限MLF(3.30%)利差仅30bp,市场化资金利率进一步下行空间不大。因此,商业银行NIM难有明显增长空间,对稳定高收益率贷款需求增强,发展高收益零售业务的意愿较强,个人经营性贷款、消费贷款、住房按揭贷款以及信用卡贷款等领域信贷资源投放有望加大。

内部环境

从内部环境看,商业银行受资本、流动性以及定价等方面的约束,同样存在向大零售转型的动因。

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压力依然较大。在央行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的政策导向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力度明显加大,叠加债转股和资管回表的推进,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压力不断加大。今年3月监管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意见》,但并未针对资本补充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商业银行资本的外源式补充渠道和工具尚不明确。同时,国内股市持续低迷导致商业银行定向增发和可转债推进缓慢,内源式资本补充仍显不足。鉴于此,风险资产权重系数相对较小,资本占用较低的零售贷款更加受到商业银行青睐。

存贷款增速剪刀差推升存贷比,信贷资源稀缺性增强。今年三季度以来,商业银行存贷板块资金来源与运用不匹配现象较为明显,部分商业银行新发放贷款已超过年初制定的投放计划,存贷比压力进一步加剧。

截至7月末,观测数据顯示,主要全国性商业银行存贷比平均水平为86.67%,较去年年末提升5.6个百分点。分结构看,五大行存贷板块资金来源与运用匹配度相对较好,大型股份制银行存贷比均值为94.32%(较去年年末提升5.09个百分点),在商业银行中最高,其中部分银行存贷比已超过100%。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存贷比尽管低于五大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7月末为86.01%),但较去年年末提升近13个百分点。存贷比虽已不再作为监控指标进行考核,但前期监管层已对部分存贷比较高的商业银行进行了窗口指导,在一般存款增长依然乏力的情况下,新增信贷投放将进一步加剧存贷比上行压力,信贷资源稀缺性增强。

前期政策红利效果边际递减,部分流动性监管指标已开始承压。年初以来,央行先后三次降准并扩容MLF担保品抵质押范围,部分金融机构利用小微和绿色贷款申请MLF,在吸收增量资金的同时也释放出一定规模的优质债券,使得LCR等流动性监管指标明显改善。然而,随着近几个月信贷投放节奏加快,前期政策红利基本消耗殆尽,存贷板块资金缺口不断扩大,对LCR产生较大负向影响。同时,商业银行NSFR达标压力依然存在,观测数据显示,股份制银行中除招商银行外,其他机构并表口径NSFR总体位于100%~102%范围内,安全边界仍显不足。在此形势下,流动性监管指标达标压力使得商业银行贷款投放久期有所下降。

大零售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影响

近年来,在大零售转型的深刻背景下,商业银行不断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新增信贷明显向零售领域倾斜,信用卡、消费贷迎来爆发式增长,住房按揭贷款则在快速增长后进入平稳期。

信用卡增长进入快车道

作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大梁”,信用卡在大零售战略转型和本轮信用扩张环境下,迎来了新一轮快速增长。

授信额度大幅增长。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约14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近4万亿元,卡均授信额度达2.2万元。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和人均持卡量分别为6.38亿张和0.46张,同比增长22%和35%,累计发卡量已超过借记卡。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累计发卡量均突破万亿张。这表明,信用卡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支付的重要手段。

收入贡献不断加大。从收入情况来看,近两年来,上市银行卡类业务收入占非息收入比重不断提升。其中,股份制银行卡类业务对非息收入的贡献明显高于四大行,光大、平安、中信和华夏卡类业务收入占比超过50%(由于部分上市银行并未公布信用卡业务收入情况,故统一用银行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近似替代)。

住房按揭贷款增长回归平稳

事实上,在所有信贷资产中,住房按揭贷款的不良率最低,属于优质信贷资产。然而,住房按揭贷款的增长受国家政策调控影响较大,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国内政策导向逐步转向“紧货币+强监管”,商业银行负债成本明显抬升,资产端合意优质项目储备不足,息差管理压力不断加大。在棚改货币化和房地产调控政策放松的推动下,商业银行住房按揭贷款大幅增长,2016年期间住房按揭贷款投放量高达5.68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2.6万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近45%,月均投放量4700亿元。随着“3·17”新政的出台以及国家因地制宜完善货币棚改化安置,房地产市场调控逐步收紧,住房按揭贷款月增量由前期的5000亿~6000亿元回落至4000亿~4500亿元水平。总体而言,住房按揭贷款由于其资本耗用少、不良率较低、利差空间适中,在大零售转型战略下始终是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贷增长迅猛

消费贷的爆发式增长始于2017年,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居民短期贷款新增1.83万亿元,同比增长181.8%。消费贷的火爆,既有商业银行在大零售转型过程中,对消费市场挖潜需求较强,进一步加大了消费贷的推广力度;也与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收紧,住房按揭贷款受限等因素有关,居民变相将消费贷投入房地产市场。年初以来,消费贷增长迎来高峰,截至9月末,居民短期贷款新增1.85万亿元,规模已超去年全年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消费增速有所下滑,国家对于鼓励消费的政策导向较为明确,国务院也出台了促进居民消费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消费贷利率普遍为7%以上,加之资产久期短、资本耗用少等因素,更加受到商业银行青睐。

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建议

在积极布局零售领域的同时,应高度关注消费贷、信用卡等业务的风险。随着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以及国务院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相关政策逐步落地,深耕零售市场是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实现业务转型的必由之路。近两年来,商业银行在消费贷、信用卡等业务领域明显发力,月均增量保持在1700亿元以上,2018年三季度月均增量高达2500亿元。然而,消费贷、信用卡在实现“井喷式”增长的同时,也面临不良率高企、资金流向难以监控等问题。鉴于此,商业银行在积极布局零售领域的同时,应高度关注消费贷、信用卡等业务的潜在风险,加强对信用卡相关联的本行借记卡资金流向的监控,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动态监控持卡人的用卡行為,对套现行为及早进行识别与管控。

重检“短资产、长负债”策略,可考虑适度拉长贷款投放久期。近年来,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均有意引导商业银行执行“短资产、长负债”的资产负债摆布策略,特别是今年三季度以来,商业银行在零售端发力的同时,明显加大了6个月以上存单发行力度。从当前市场形势看,明年定向降准依然可期,央行引导存贷款利率下行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意图较为明显,贷款利率已逐步见顶。鉴于此,商业银行应对既定“短资产、长负债”策略进行重检,可考虑适度拉长贷款投放久期,降低利率风险。

继续支持稳定高收益贷款投放,实现住房按揭贷款平稳增长。目前,商业银行对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5.2%,零售住房贷款利率约为6.4%,零售非住房贷款利率约为7.3%。为了更好地判断不同贷款的配置价值,我们静态剔除税收和资本占用成本后可得到贷款的实际收益率。

从表1中不难看出,对公贷款实际收益率最低,零售非住房贷款最具配置价值。然而,从信贷风险角度看,不同贷款分化较大。一般来说,对公贷款不良率普遍在3%以上,消费贷不良率基本处于6%~7%的水平,而目前国内零售住房按揭贷款不良率不到0.5%,属于较为优质的信贷资产。鉴于此,商业银行应继续支持稳定高收益贷款投放,实现零售住房按揭贷款的平稳增长。

(作者单位:中国光大银行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

猜你喜欢

存贷按揭信用卡
招商银行:招行两大APP支持信用卡免费还款
信用卡资深用户
我国商品房按揭法律关系研究
注意!有些信用卡不激活也收费
银行卸除存贷比枷锁 释放6.6万亿
不要按揭你的烦恼
信用卡之“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