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空间导向性的营造

2018-11-16

山西建筑 2018年29期
关键词:内部空间标牌入口

高 新 琦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 201415)

城市地下综合交通枢纽是现代大城市中较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重要的商业、交通流线聚集之地。人流的快速通行和疏导对空间的使用起着很大的作用,对空间的便利和高效有很大的正面影响。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地下空间的“导向性”,导向性是指对于空间某些元素能够对空间的方向和位置等提供指引性信息的一种性质。

地上空间的建筑物构筑物、植物、太阳、道路都会具有天然的辨识性和指向性,而地下空间则不然,天然的地下空间没有任何可以给出方位的元素,在导向方面需要人工添加。在现存的常规空间中,起到导向作用的一般是标牌、标有方向的指示牌等。然而,由于人们对于某个形体信息的敏感度远大于文字,在快速、拥挤、人来人往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空间,敏感的形体在必要时候要比文字更为高效。从地下空间入口到某些细小空间,需要不同的引导性元素,我们需要从以下五个类型空间来分析。

1 通过入口形态引导

地下空间出入口的“性格”营造,是地下空间指引性的第一站,直观的形态并非指入口处的形态塑造要有“个”性,而是说入口位置要从周边环境中区别出来,能够容易辨识。具有个性的形态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注意是无论是否在寻找此类形态都可以注意到它的存在,在我们寻找其他位置的时候,这个具有个性的形态会对我们造成一定的困惑。而具有引导性格的形态是指在需要的时候便能依靠大脑中存在的固有类型形态迅速辨识出我们寻找的东西,这是对空间没有干扰而又有序易于辨识的入口形态引导类型,上海某地下交通枢纽入口为例(见图1),这一个较为通用的地下空间楼梯入口,但能够让我们从周边将它辨认出来,而人们也不会将它错认为是其他功能的构筑物,这便是导向型入口应该具有的性质。

此外,在出入口识别性方面,最好能够对于身处的空间以及即将面临的空间有明确的标示。图2为上海某地下交通枢纽空间的出入口,地下空间与众多商业、地铁相连。此出入口的顶端标有此处的路名,这时在周边可以获取的信息,也是在百度地图可以直接定位到的信息。但是,由此进入后,地下空间的具体位置和周边信息却是缺失的。所以,比所处的位置更让行人关心的是从此处进入地下空间后的位置信息。所以图2的例子中,若能增加入口内地下空间信息指示图,行人的体验会有进一步提升。

另外,敞开式的地下交通枢纽空间的入口形式,京都JR站(见图3),借用室外地形的高差,用畅通的大台阶连接了地上和地下的空间,所以,在入口处几乎能看到底端进站口的位置,而在向下走的过程中,又能够看到大台阶两侧的店铺和商场,在每个台阶平台处都可以进入商场内部,这种形式无疑增加了商场入口,为购物提供了便利,又方便了辨别和到达需要的位置。

2 通过空间形态引导

在地下空间中,不同的空间形态能够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和认知。在狭小的通道中,我们能够主动辨识出这是通行的空间,而在宽阔的带有中厅的空间中,能够辨识出这是休息中转区。在空间内部形态设计中,需对空间有较好的设计和充分的功能考虑,这样才能让空间形态与空间性质较好的契合。这一点在许多地下空间中与既定的职能、既定的地下空间条件都有一定的关系,在空间的设计中应将空间形态与职能之间的联系作为其中一个指导因素。

3 通过标牌引导

然而在地下空间中,最为常见也最为简单的引导形式还是标牌。文字和箭头几乎能表达所有具有方向指引功能的引导。在标牌的引导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3.1 空间内部标识的全面有效

拥有多种功能、多条流线的内部空间,需要完善的多套内部导向标识体系,需要全面、清晰且不易混淆。在目前常见的标识体系中,这一点并不难做到。

3.2 标示的连续

标示的全面有效比较容易做到,但往往内部空间的导向性就输在标示的连续性方面,一条线路要连续,不然会让行人更加迷惑。

以大阪的新大阪站内御堂筋线的标识作为标牌的例子。实例如下:从京都乘坐JR线到新大阪站,然后乘坐御堂筋线的天王寺方向到达心斋桥。从JR站出站,面临一个左右长的商业空间,商业空间的上方标示着“御堂筋线千里中央方向”,标示朝左的箭头,周边再无其他有关御堂筋线的标识牌。沿着这个唯一的朝左的标识牌行进,到了商业空间尽端,箭头指向楼上的标识御堂筋线千里中央方向,沿着扶梯上楼,到了楼上看到一个箭头朝左的标识御堂筋线千里中央方向,沿着这个方向,走到另一个商业空间尽端,发现了人潮拥挤的地铁进站口,而进站口这里居然还只有一个标识“御堂筋线千里中央方向”,这一路过来行人无法知道御堂筋线天王寺方向怎么进入。而只有进入了御堂筋线千里中央方向才发现,再往里面走才有御堂筋线天王寺方向的标识。这就是御堂筋线天王寺方向标识的不连续性的表现。正确的表达方式应将图4中“御堂筋线进站口”之前出现的“御堂筋线千里中央方向”的标牌内容均改为“御堂筋线”,能够避免出现标识的不连续性的现象。

标示的连续性方面,在许多复杂的空间中常会出现问题,指示不明确也是导致不连续的一个因素,所以在标牌的设计中要和实地情况紧密联系,尽力做到连续且不易混淆。

4 通过内部空间元素引导

内部空间是可识别性营造的重点,也是众多案例中最薄弱的环节。地下交通枢纽空间连接着许多功能空间,此处的可识别主要是指在空间中能够一眼识别出某一个出入口通向何处的性质。这种可迅速识别的元素,有空间内明显的色彩、空间形态变化、构筑物的设置等。

在色彩变化中,以上海五角场地下枢纽空间为例。图5为五角场交通枢纽内部空间,沿着一圈空间边沿,会有五个出入口,是通往不同的商业和地铁10号线的。在边缘上我们看不出任何变化,图6为通往百联又一城的入口,图7为通往合生汇的入口,两个入口的颜色不同,与空间边缘的蓝色也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入口位置,这是内部可识别的一个进步。但是仍然有很大不足,就是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在可识别方面不能联系到一起。百联又一城的红色以及合生汇的黄色,能够凸显出空间和出入口的不同,但是第一次到这里来的人以及很少来这里的人,都无法在看到色彩的时候联想到通往空间的不同。这就需要入口处的区别更加具象一些,带有更明显的标志性。还可以使用大型的LOGO作为出入口连通的空间的标识,有代表性构筑物的位置还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构筑物代表不同的通达空间。

5 隐性的引导

隐性引导是指在背景空间设计时使用与空间连通的终点文化韵味相符合的设计元素,在空间中提前感受到即将到达的终点特征。

上海图书馆地铁站内景观廊(见图8),即将到达图书馆,则使用图书或类似图书的元素进行背景墙的设计,提前感受到“书文化”,也能更加确定所到站点即图书馆。上海地铁迪士尼站——最梦幻的地铁站(见图9),出了地铁即能感受到迪士尼的气氛。

这些例子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引导方式,通过通道布置不同的风格来展示给人们即将通达的空间和位置。

总之,利用即将到达地点的特征元素来进行背景墙体的设计,使人们在舒适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通往的终点。这种通过文化的渗透来传达站点信息和提前感受到气氛的做法,在提升站点文化氛围的同时,也起到了指引的作用。

在倡导文化韵味的社会背景下,这种隐形文化韵味的指引方式不失为现代地下枢纽空间应大力提倡的形式之一。但却要在充分的了解终点位置的文化背景、形态特征等特点的前提下,通过精心的提炼得到精确的能够使用的元素,并和具体的背景空间形态相融合,经过专业的设计达到可指引、舒适、可阅读、连续的背景空间。

综上,地下空间人工添加的导向元素,应存在于从入口到内部空间中每一个小的环节。入口、标牌、具有文化韵味的隐形指示、内部空间形态等都应重视,共同作用,为营造更通畅便捷的枢纽空间而不断的提升。

猜你喜欢

内部空间标牌入口
高速公路入口疏堵解决方案及应用
暑假打工记
暑假打工记
基于新一代称重设备的入口治超劝返系统分析
公共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形象探讨 以河南省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为例
秘密入口
第九道 灵化阁入口保卫战
标牌如画
情感化设计在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的应用
某微型客车尾门标牌脱落的原因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