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TOD模式的地铁站周边用地优化研究

2018-11-16

山西建筑 2018年29期
关键词:体育馆步行土地利用

刘 怡 君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0 引言

随着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地铁已成为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主流,城市土地利用和轨道交通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更好的协调地铁站点与周边用地的关系成为急需思考的问题。

1 TOD模式下站点与用地关系

1.1 TOD模式

TOD模式,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是以公共交通枢纽及交通站点为核心,提倡高效多元化的土地利用,其环境设计力求对行人友好。典型的TOD模式是由五种不同功能的用地结构组合而成:核心商业区、办公区、住宅区、公共空间和次级区域[1]。

1.2 站点影响范围

地铁站点周边用地指以地铁站点为中心的影响周边土地开发利用的区域,即地铁站点的影响范围。通常将轨道站点的影响范围确定在以站点为圆心的“圆圈”内。

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影响范围的半径有多种确定方式,如:步行合理区半径的确定、交通合理区半径的确定、土地开发强度的角度确定等[2]。考虑到TOD模式的特征,本文采用步行合理区半径确定站点周边地区的影响范围。

步行合理区是指乘客到轨道站点的合理步行时间内所行走的距离。假设居民步行到车站的时间在10 min以内,步行速度为4 km/h,计算出轨道车站的步行吸引范围约为600 m[3]。因此,将以地铁站点为圆心,600 m为半径的范围作为站点的直接影响区,其中,0 m~200 m为核心影响区,200 m~600 m为次级影响区。600 m范围以外是站点的间接影响区,影响效力相对较弱,在本文不作研究。

1.3 站点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根据功能导向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地铁站点分为三大类:城市型、居住型和枢纽型。

城市型站点地区为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商业、办公等公共服务功能集中,有较大人流集散。0 m~200 m范围内建议高强度开发,以商业金融设施为主导;200 m~600 m范围内建议中高强度开发,土地使用功能为商业、办公、文化娱乐以及住宅。

居住型站点地区为城市居住区,以居住功能为主。站点的核心影响范围内适宜中高强度的混合开发,次级影响区范围内适宜建设普通的小高层、高层住宅。

枢纽型站点地区为重要的城市交通枢纽转换节点,以交通功能为主。一般0 m~200 m范围内基本为交通、广场用地,中强度开发,200 m~600 m范围为中高强度的开发,可布置商业办公设施,吸引部分高层居住区[4]。

相对于居住型站点和枢纽型站点,城市型站点大多位于较为成熟的城市公共中心,周边用地开发已基本饱和,片区内土地大面积更新和置换难度较大,因此,本研究选取城市型站点地区作为研究对象。

2 成都市省体育馆站周边用地优化

2.1 省体育馆站概况

省体育馆站位于成都市武侯区跳伞塔路口,是地铁3号线和地铁1号线的换乘站,其周边用地以商业办公为主,功能多样。

2.2 站点直接影响范围

根据前文对TOD模式下步行合理区半径的研究,将以省体育馆站为圆心,600 m为半径的范围作为站点的直接影响区,其中,0 m~200 m为核心影响区,200 m~600 m为次级影响区,如图1所示。

2.3 站点与周边用地的关系

省体育馆站位于成都市级的商业中心,周边用地总的来看以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

0 m~200 m的核心影响区开发强度较高,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所占比例约65%,教育科研用地所占比例约为25%。

200 m~600 m的次级影响区内居住用地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开始大于商业用地,开发强度适中,以居住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主。

省体育馆站周边现状土地利用模式较为成熟,核心区域以商业用地为主,开发强度较大,用地集约,随着距离的增加,用地混合度提高,开发强度逐渐降低。在次级影响区范围内,居住用地所占比重过大,不利于充分发挥站点地区土地的经济价值。

2.4 优化策略

省体育馆站周边用地基本以商业和公建为主,开发较为成熟,不适合大规模优化,只能采用局部更新的方法。根据TOD模式下城市型站点与周边土地利用的关系,对地铁站点周边地块进行适当调整,提高开发强度,增强用地的经济性和集约性,使站点地区用地模式更加完善。

1)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按照城市型站点地区的布局原则,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

核心影响区范围内,应尽量提高步行空间品质,考虑在商业一侧布置非机动车停车场,使人行空间变得通畅。核心影响区边缘的老旧住宅应拆除并置换为更加集约的商业或商务办公用地。次级影响区范围内,应适度提高商业、办公和其他公建用地的比例,从而突显出城市型站点地区公共服务的功能。

2)土地开发强度优化。

根据TOD模式的原则,以站点为中心,土地开发强度应呈圈层式递减,从而保证紧邻站点附近的人流更加集中,缩短出行时间。因此,核心影响区范围内以商业、金融、酒店等容积率较高的建筑为主,尽可能吸引更多的人流。次级影响区范围内,应适当增加商务办公用地或提高居住用地容积率,使整体开发强度有所提高,体现出城市型站点对周边用地的辐射影响。

3)空间综合开发优化。

省体育馆站周边用地现状地下空间的利用主要包括地下停车场、下穿隧道以及地下商业。作为城市级的站点,可适当扩大地下空间的开发规模,并结合地铁站打造地下的商业综合体。

总的来说,省体育馆站周边用地已经较为完善和成熟,核心影响区用地较为合理,调整幅度不大,次级影响区对用地进行了局部的优化。

3 结语

本文在对TOD模式下地铁站点与用地关系进行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对成都市省体育馆站与其周边用地现状关系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对我国城市地铁站点周边土地利用优化有所启示。由于只选取了一个典型的城市型站点作为具体研究对象,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还需不断探索和完善。

猜你喜欢

体育馆步行土地利用
既有体育馆场地扩声系统提升改造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迷宫弯弯绕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体育馆的考验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从步行到奔跑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论低碳经济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