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科技含量 种粮有前途

2018-11-16/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8年11期
关键词:农业局种粮新品种

■ 文 / 王 敬

在华北平原南端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田间的小麦透着葱绿,传递着大地复苏的讯息。河北省平乡县丙坤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们又开始春耕备播了,田野里到处可以见到农民们忙碌的身影,其中一个是理事长董丙坤,他正指挥着7台“铁牛”:2台耙地机、2台大型旋耕机、3台播种机。董丙坤说,他正抓住刚刚下过的一场春雨带来的好墒情播种。

国家连续出台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政策,提出“三农”工作新论述、新思路、新举措,为成员们打了一剂强心针,种粮积极性更高了。

董丙坤打算,今年合作社的资金再次向科技倾斜,把更多资金投放在种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上。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打算,是因为此前他和合作社的成员们已经尝到了靠科技种粮的甜头。

河北省平乡县丙坤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在收获粮食

主动承担新品种试种任务

董丙坤家住河北省平乡县河古庙镇董家庄村,这里位于河北省着力打造的40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内。董丙坤现在种了1860亩地,但他认为,与以前种几亩地时相比,反倒轻松了。因为,现在大型机械化操作、流水线作业,一天能耕作100来亩,用机器打药,每天可以打300亩,千把亩地,从种到收几个人就足够了;原来的小型耕地、播种机,一天只能耕作10多亩地,而且很多环节还要完全依赖人力,比如,打药3个壮劳力每天只能打上十几亩,非常浪费时间。

在董丙坤的带领下,合作社的成员已经达几十户,种植基地达2000多亩。目前,董丙坤和成员种植的小麦平均产量达600公斤/亩,玉米平均产量达750公斤/亩,亩均纯收入达800元。

这样的数字成员们还是比较满意的。董丙坤说,起初承包地的时候就是不想让村里的地撂荒,没想到种地还能挣钱,这与科学种粮有很大关系。

在董丙坤种植的基地里有20亩太空麦,这是平乡县农业局试验的新品种。这种小麦麦穗长度差不多是一般麦穗的两倍,每个麦穗有近80个麦粒,普通麦穗充其量也就40个麦粒。这些麦种是在太空中育种,生育期长,预计亩均产750公斤,比普通小麦足足高出150公斤。

现在,通往董丙坤种植基地的水泥路路西200亩地都是品种对比试验田。里面有18个试验品种,全部是平乡县农业局或者经销商推广的新品种,要看看哪个品种更适合在平乡种植。

董丙坤说,以前老百姓自留种子,种了好几代也不换新品种,现在不行了。种植好的品种,对于种田来说非常关键,没有好的种植品种,就没有增产增收。

对新品种的追求,董丙坤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一次,听说河南“周麦27号”品种亩产可达800余公斤,董丙坤就赶赴河南购买、试种,看这种小麦能否在平乡安全过冬。

其实,董丙坤的种植基地不仅是推广新品种的试验田,而且还承担着测土配方施肥等试验示范项目。自2010年开始,年均试验项目数达4个。董丙坤承认,自己喜欢新品种,也喜欢新技术,所以才积极承担起各项科技试验任务。

让科技在种粮中发挥作用

董丙坤非常认可科技的力量。他说,在种地所得利润中,农业科技因素至少占30%以上。不过,最早他在选择种粮的时候,却没有这样的想法。

平乡县是“中国自行车之乡”,这一产业带动周边县市形成了大量自行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由于打工比种地挣钱,村里劳动力都流进了企业,土地荒了不少。

董丙坤是个高中毕业生,毕业后就做起了生意。在做生意的几年里,看到家乡的土地抛荒得越来越多,他就产生了一个简单的想法,这些地白白放着太可惜了,不如种上粮食。于是,2009年,董丙坤带头注册了平乡县丙坤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把这些抛荒地按400元/亩的价格流转过来,进行规模化种植。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管理经验不足,在种子选购、施肥配比等方面不专业,再加上水利设施缺乏,当年的收益很不乐观。

在当地农业技术人员的指点下,董丙坤和成员们开始认识到科技在种粮中的作用。

为了增加科技知识,合作社订阅了《河北农业》《河北科技报》等专业报刊,并聘请平乡县农业局的专家担任技术顾问,董丙坤还带领骨干成员积极参加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并到其他农业发达的地区考察。在到河南省开封市和兰考县学习当地农业种植模式和先进的种植技术时,他们发现,规模化种植的方式是非常可行的,但要引进先进的种粮技术。

逐渐地,合作社的种植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采用了贴茬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合理密植等一系列技术,化肥实现定点生产,种子全部选用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河北省平乡县丙坤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示范试验基地

董丙坤说,现在,不依靠科技种粮肯定不行。老一代人种地,肥料乱撒,觉得只要上足了肥料就能增产,这是很不科学的。现在配方施肥,缺啥补啥,这样少花钱又能提高产量。

先进技术让种粮变得不一样

为提高劳动效率,董丙坤一直计划贷款购买先进的农机具,谁料到,平乡县农业局给种粮大户免费配置了农机具,这促进了合作社的生产向机械化方向发展。

合作社逐渐实施了全程机械化种田。从整地、播种、打药、收获全部采用机械化操作,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亩产和纯利润也大大增加,产量明显高于平乡县平均水平。

2011年,合作社种植了一茬小麦、一茬玉米,平均纯利润达500元/亩;2012年,合作社以480元/亩的价格又流转了几百亩耕地,种植小麦、玉米和油葵,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

现在,人们只要到合作社的种植基地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合作社种植的粮食,垄宽、行距都比普通种植户的要宽得多。这是合作社引进的新的播种模式——宽幅匀播全程机械化。在种植粮食时,垄宽达45厘米,行距达25厘米。这种科学设计的麦垄和垄背行距,非常适合机械化操作,大型农机在进行机械化作业时,种子和化肥都能十分精准地被撒到麦垄上,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减少了浪费。

谈到未来的打算,董丙坤表示有很多,比如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购买一些更先进的大型农机具,如何提高种粮的附加值……但他还是最关心粮食新品种问题。他希望,国家能够加大对粮食种子的选育力度,多选育出产量高、抗逆性强、品质好的品种来。

猜你喜欢

农业局种粮新品种
青菜新品种介绍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带头拒莱猪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画画就如种粮
经济增长目标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思路分析
并非“小题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