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临证指南医案》痹证病案用药规律

2018-11-15李雨彦李顺民

世界中医药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临证指南叶氏痹证

李雨彦 戈 娜 李顺民

(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肾病科,深圳,518033)

叶天士汲取中医多部典籍之精华,临床辨证准确,用药精当,其所著《临证指南医案》至今为后世所借鉴,堪称对前人学术继承与创新的楷模。《临证指南医案》涉及病证86种,收载医案2 000余案。中医内科学指出,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阻塞经络,使肢体筋骨、关节、肌肉发生痛、重、酸,麻,关节屈伸不利、肿胀变形等症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重者可内舍于脏[2-3]。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技术[4-6],总结《临证指南医案》痹证病案的用药规律,分析药物性味归经情况,为进一步学习叶氏的临床经验提供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本研究提取了《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痹中的所有初诊、复诊病案数据进行挖掘计算,其他病证脉案中伴痹证疼痛的,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

1.2 中药词库构建 依据国家颁布的各种中医药标准及医学院校教材,建立词表库。中药词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7]《中药学》[8]《中药大辞典》制定,并对中药药名进行规范化分组,以实现后续的检索、合并、计算。

1.3 数据处理及计算 将医案数据转换成ANSI编码格式。将文档导入viso Foxpro 6.0数据库[9],进行数据挖掘分析。通过标注及计算目标关键词频次,得到关键词一维表格。计算两两同现关键词的频次,获取二维表格数据。据提取到的痹证用药情况,与词典库中的性味归经数据关联,获取关键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规律。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分析高频用药,可视化常用药物组合,探究叶氏辨治痹病的药物配伍规律。

1.5 数据的可视化 利用Cytoscape2.8软件构建中药网络关系图。中药关键词的一维结果频次越高,即该中药在处方中使用率越高,在网络图中节点越大;网络图中中药关键词的连线越多,表明与该药物配伍使用的药物越多,其位置越居中,即该药物及药对的使用频率越高。通过可视化关系网络图,能够客观地总结出叶氏辨治痹证的用药规律。

2 结果

2.1 中药使用情况 卷七痹中共载医案55例,处方79条,共使用中药122种,累计使用频次>5的中药34种。卷七痹中医案使用中药频次较高的前45味中药,累计频次百分比达76.27%,提示茯苓、桂枝、白术、当归等是叶天士治疗痹证的常用中药。见表1。

2.2 医案中两两中药同现频次分析 卷七痹中医案两两中药同现频次最高的前45对中药,频次>10的药对组合分别为白术、当归,白术、茯苓,桂枝、苦杏仁,白术、黄芪,苦杏仁、石膏,参看一维频次结果,提示2种计算方法较为一致地展现了叶天士辨治痹证的常用中药。见表2。

2.3 医案中辨治痹证核心中药的提取 辨治痹证的中药中,中药与中药之间因关系的远近可以自动形成团簇样聚合。茯苓、白术、桂枝几乎位于众多中药的中心,附子、泽泻、防风、独活、生姜呈团簇样分布,茯苓、白术、黄芪、陈皮、当归等中药呈圆圈样分布,下部蚕砂、海桐皮、黄柏、滑石等中药自动形成一圆圈,联系密集,提示其为叶氏辨治痹证的常用该药物组合。见图1A。此外,最外围的蜂房、全蝎、麝香、乳香、蜣螂虫形成较规则的多边形,且两两之间联系规则、密切,提示叶氏常运用该类药物通络,客观上反映了叶氏重视痹证治分经络的学术论点。基于对更高频次的切取,进一步提取核心药物,结果见图1B。

表1 单味中药使用频次情况(前45味)

2.4 医案中使用药物的性味归经分析 对卷七痹病案所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进行计算总结,发现叶氏辨治痹证最喜温药,其次寒药,平药次之;甘、苦、辛药为叶氏辨治痹症主要选择;叶氏治痹注重调肝、肺,其次为脾、肾、胃、心。见图2A~图2C。

图1 七痹使用中药网络图

图2 中药性味归经总结图

2.5 4类痹证用药比较 依据原文及注解提示将所载医案分为风寒湿热痹、肝痹、虚痹、肢体痹,并应用相同的挖掘方法,对4种痹证用药特点进行比较。见图3~图6。分析结果发现,4种痹证在补气、养血、健脾、祛湿方面存在共同之处,核心用药均包括白术、羚羊角、茯苓等。此外,4种痹证辨治各具特点,风寒湿热痹以外邪显著为主,治疗注重祛风除湿、活血、清热等祛邪之道。肝痹、虚痹、肢体痹均注重补养肝肾,其中虚痹注重温肾通络,兼以祛风除湿;肝痹、肢体痹均重视滋养清肝,而肝痹在清热活血方面力宏,肢体痹重在祛风通络。

图3 风寒湿热痹使用中药纲路图(前50药对)

图4 肝痹使用中药纲路图(前50药对)

图5 虚痹使用中药纲路图(前50药对)

图6 肢体痹使用中药纲路图(前50药对)

3 讨论

本研究根据《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痹部分所载55例医案原文分为风寒湿热痹、肝痹、虚痹、肢体痹4种,并进行用药规律及药物归经挖掘整理。分析结果发现,茯苓、桂枝、白术、当归等为叶氏辨治痹证的常用药物。通过对叶氏治痹医案用药的网络构建及分析,发现茯苓、白术、桂枝是叶氏治疗诸种痹证之核心用药,并于临证中灵活辨证,阳虚风盛者酌加附子、泽泻、防风、独活、生姜;气血亏虚者加黄芪、当归,肾精不足者加枸杞子、鹿角霜、牛膝、杜仲、狗脊;湿热壅滞者常用蚕砂、海桐皮、黄柏、滑石等。对《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及的4种痹证的用药总结比对发现:在补气、养血、健脾、祛湿方面存在共同之处;且4种痹证辨治特点鲜明,治疗侧重各有不同。风寒湿热痹注重祛风除湿、活血、清热;肝痹在清热活血方面力宏,肢体痹着重祛风通络,虚痹多重温肾通络、祛风除湿。

《素问·痹论》[10]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强调痹证发病中,风、寒、湿外邪的重要作用。《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指出正气亏虚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内因。叶氏深刻认识到正虚邪侵是导致痹证发生的重要病机,提出扶正补虚、祛除外邪是该病的核心治法。因此,叶天士特别重视固护阳气,扶守正气在治疗痹证中的作用。其提出医者必须通晓“病随时变之理”。茯苓、白术、薏苡仁、黄芪等药的高频运用体现了叶氏重视从脾胃论治痹证的学术观点。叶天士因受东垣学说影响颇多,故注重脾胃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11]。

叶氏辨治痹证强调“久病入络,从络论治”“以通为用”的学术观点[12-13]。其认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在“络以通为用”[14-15]的原则下,总结了诸多通经活络的药物及使用方法。此外,叶氏治痹,主张用搜剔动药,倡导运用虫类药。治痹中药网络图中,蜂房、全蝎、麝香、乳香、蜣螂虫两两之间联系规则、密切,提示叶氏治痹重视虫类通络之品[16]。四气、五味、归经方面,通过分析发现叶氏辨治痹证喜用温药、寒药、平药,甘味药、苦味药、辛味药;归经方面,叶氏治痹注重调肝、肺,其次为脾、肾、胃、心。可见叶氏治痹用药多气血同治补泻同施,寒温并用。

综上所述,叶氏在辨治痹证时,学宗《内经》,尊经不泥,重视脾胃,培补中焦,认为痹证多病久入络,善用虫药以通为用。

猜你喜欢

临证指南叶氏痹证
A New Leaf Litter Toad of Leptobrachella Smith,1925 (Anura,Megophry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China with Supplementary Description of L.oshanensis
Network Pharmacology Investig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Radix Pseudostellariae-Rhizoma Anemarrhena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临证指南医案》中“四时节律”运用探析❋
鸣鹤叶氏诗人与白湖诗社
基于中国知网的《临证指南医案》研究概况分析※
《临证指南医案》治痹特色探析
坐拥金山却穷死的袁世凯六姨太
做人要逗,才华要秀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