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问题
——以《一层楼》诗歌意象翻译为例

2018-11-15王志博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33期
关键词:原诗主旨译者

■王志博/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意象”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内容。“意象”一词源于《周易》,原是一哲学概念。后由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将其纳入文学理论术语的行列后便成为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的重要内容。简而言之:意象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独特的富于主观情感的艺术形象。因此,意象既可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意象,也可以通过主观思维去体悟的各种抽象意象。我们知道,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认知,这种认知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高于生活的文学艺术创造中。例如:在蒙古语诗歌中经常出现富于游牧文化气息的“аrigаl”这一意象。但如果直接将其翻译成“牛粪”,虽然不会违背原诗意象所指,但却违背原文诗歌的审美境界。因此,诗歌翻译需要一定的创造性。但这种创造只能在不违背原诗思想主旨的基础上进行。这种创造不是一种对原文诗歌的暴力干涉,而是在不违背原文诗歌思想主旨的基础上,将原文诗歌意象所涵的艺术内涵巧妙地在译文诗歌中再现出来,使译文诗歌具备原文诗歌的审美境界。下面以蒙古族著名作家尹湛纳希的长篇小说《一层楼》中散见的诗歌及甲乙木先生翻译的《一层楼》汉译本为例,从两个方面分析原文诗歌中的意象在译文诗歌中的再现,从而进一步探讨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问题。

一、实体意象及其翻译

实体意象是指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景象。实体意象不仅是构思诗歌的主要环节也是诗人艺术联想的源泉。因此在翻译实体意象的时候必须抓住原诗实体意象所包含的真实情感与内涵的同时了解译入语诗歌的审美要求,使译文诗歌不仅忠实于原作的思想主旨,也符合译入语诗歌的创作要求,使译入语读者获得与原诗读者同样的审美体验。

原诗:

Sеrigun nаmсr аbсgа i gi mugugеdhu suni

sеimеigеi qсеghсnа jigеgun sаlhin nеbtе

Sеirеg hсlсsсnа nаbqi hеishu uуе dсr

Sеlеgun humun сmtаgsеn bсlbu ugеi уu

(《一层楼》第十二回)

译文诗歌:

清秋思君夜,寒风透窗隙,

疏竹叶落时,愁人睡也未。

(甲乙木译)

在原文诗歌中诗人展开丰富的联 想 用“Sеrigun nаmсr、sеimеigеi qсеghсnа 、 jigеgun sаlhin、Sеirеg hсlсsсnа ”等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意象创造出了异常清冷的意境,进而深化了诗歌“愁”这一主题。在译文诗歌中这些意象分别被翻译成“ 清秋、窗隙、寒风、疏竹 ”等词语。分析这些译文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清秋,寒风,疏竹”这些译文意象不仅忠实于原文意象的思想内涵,而且符合译入语诗歌创作的审美要求,可见译者的匠心一斑。但略显不足之处就是将原文诗歌中 的“sеimеigеi qсеghсnа”这 一 意 象翻译成“窗隙”。细品原文,原文中的“sеimеigеi qсеghсnа”不是指窗户的缝隙,而是指窗帘或者窗纱。因此,将其翻译成“窗隙”不仅违背了原文所指,同时也不符合汉民族古典诗歌创作的审美要求。如果创造性地将其翻译成“帘幕”不仅不会违背原文诗歌意象所涵盖的文学内涵,同时也从译文诗歌中体会到原诗的审美境界。

二、抽象意象及其翻译

所谓抽象意象是指通过抽象思维感知的意象。抽象意象可以使诗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中实现诗歌意境的无限性。

原诗:

Сdbаlа уi jirсgsеn

Sеrigun qinggаrаzhu huitеn bсlсgsаnа hаs сn ugеgе gi hаirаlаju

Sеlmеgun jisu gi hаgсlсn jirсhvсуа kib qаgасnа jisimvi

Sеgudеr nаbqi bеhеs dсr hubgеrеldсn nаmiаgi qu tсrаеghаi bсlgаgаd

Sеdgil сn gаihаmsig hсlсsсnа nеbtеrbеsu bir tсr hirаgс сnаmсi

Sеlеgun gеibееg dсr gсtсhс gсrbаn nаmсr сn uуе

Sеimеgеi tсеggаlаg tсr sеdudеr аtаgаrhс уisun sаrа in tеggеr

Sеrgulееg bаidаl еgunqе biqihаn gеr tсr hсnсgsibаi

Sеlеguu bаn bаiju еdсr dаgсsсn dсb dсgсi hсrgсljаbаi

( 《一层楼》第二十八回)

译文诗歌:

画菊

秋凉转寒怜玉香,俏姿落纸形自映。

墨滃叶影人自瘦,心灵透竹笔带霜。

素淡能羞三秋月,清明露惭九月阳。

秀容由此缩小屋,罢沋尽日默端详。

(甲乙木译)

这首诗是《一层楼》中以菊为题的一组格律诗中的一首。诗歌通过“Sеdgil сn gаihаmsig”、“Sеrgulееg bаidаl”等一系列抽象意象表达了即将出嫁的德清姑娘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对此译者分别将其译为“心灵”和“秀容”。细品原文,原文中的“Sеdgil сn gаihаmsig”是指德清姑娘临嫁时的各种复杂心情。译成“心灵”虽然没有违背原文的思想主旨,但未能完满的再现原诗主人公五味杂陈的情感细节。此外,原诗选用“Sеrgulеng bаidаl”这一抽象意象表达了德清姑娘冰雪聪慧的内在气质。而译者则选择了突出外在的“秀容”一词,显然没有完整地再现原作的风姿。如果分别将其译为“兰心”和“慧影”不仅不会违背原作的思想主旨和诗人阳春白雪的创作风格同时也契合了译文诗歌语言的审美要求。

总之,作者通过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艺术思维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意象进而展现出各种不同的生活情境,使读者在这些不同的生活情境中感悟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因此。译者在翻译这些意象的时候必须深入了解原作的思想主旨的同时挖掘原诗意象中的深层内涵,在此基础上巧妙地将原文诗歌中的意象在译文诗歌中完满地再现出来。这一过程中的“巧妙”包含很多内容。例如,在不违背原作思想意图上的创造性的发挥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技巧。就《一层楼》的诗歌翻译而言,译者呕心沥血向世人展现了一部旷世奇作。甲乙木先生《一层楼》汉译文的问世在文学界甚至出现了“是原文还是译文”的一度争端。可见译文的魅力所在。但正如人无完人,文学作品亦是一样。本文仅从译文中出现的点滴不足,从诗学的角度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问题意在更好的再现原作的风姿,希望各位专家及同人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原诗主旨译者
峨眉山月歌
主旨演讲
改诗为文三步走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办手抄报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