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哲学视野下的《大鱼海棠》

2018-11-15申艳霞

电影文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大鱼海棠齐物大鱼

申艳霞

(西安培华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

梁旋、张春的《大鱼海棠》(2016)以动画的方式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人们普遍已经注意到了电影在视觉表现上大量运用的东方民俗文化细节,电影中无论是人物细腻的造型设计,抑或是精致的场景制作等,都具有浓郁的中式美学意味。同时,《大鱼海棠》留给观众的并不仅仅是“意象”,还有属于华夏文化的“意向”。可以说,《大鱼海棠》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整个故事,便是主创立足于现代,对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一种理解和阐释。

一、“齐物”观

《大鱼海棠》中的世界观与庄子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鲲的名字来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在《逍遥游》《大宗师》等著作中提出了“齐物”的理论,他认为,人并不是独立于客观世界之外的,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它们应该是一体、平等的。在《大鱼海棠》中,椿等人的遭际不断地印证着庄子的“齐物”观。

首先,《大鱼海棠》中人、“其他人”和动植物等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庄子“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惮”观点的体现。电影中所有的人其实都是一条大鱼,椿等“其他人”中的少年男女在成人时会化身为鱼,去观察人类世界,而每个人死后,好人会变成一条鱼,灵魂被灵婆收起来保管。鲲在死后就变成了一只长着独角的海豚,椿花费了六个小时才在灵婆的如升楼那里找到了它。而坏人则会变为老鼠,灵魂由鼠婆掌管。椿的奶奶主管百鸟,死后化身为凤凰,爷爷丿有着治愈万物的能力,死后化身为海棠树。椿在被复活之后,失去了“其他人”的身份,成为一个普通人。甚至一个人的年轻与年老、美貌与丑陋之间也是可以转化的,如衰朽的鼠婆后来拿着鲲的小笛子回到人间后,变为一个年轻的美女等。

其次,“齐物”观不仅宣告了人和人、人和外物之间互相转化的可能,也以一种“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物无非彼物无非是”的超然观念模糊了生与死之间的界限,生死都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也体现在了《大鱼海棠》中。正如爷爷丿承认自己大限已到,在椿说自己舍不得爷爷的时候,爷爷说生死有道,对我们来说,死是永生之门。在爷爷预感自己即将死去时,他对着屋外的凤凰微笑着平静地说:“老伴儿,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的地方吗?”在爷爷死后,凤凰依偎在了爷爷变成的海棠树上,死亡只是爷爷奶奶换了一种相聚的方式。在这种坦然面对生死的哲学观下,爷爷、椿等人才能够并不将死作为一种终极痛苦,不让自己成为物质世界的奴隶。如升楼门前的对联“是色是空,莲海慈航游六度。不生不灭,香台慧镜启三明”也是这种生死观的体现。

最后,《大鱼海棠》暗示了,也只有在“齐物”观的影响下,人们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地。“逍遥游”是庄子哲学中对于极为愉悦、美妙的自由之境的艺术性夸张。庄子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是因为他承认,在现实世界中,矛盾冲突是普遍存在的,人在生存中也势必要面临各种异己力量的局限。如《大鱼海棠》中椿就被告知家里是不能养鱼的,她的鲲还一度被母亲丢弃,而要养大鲲,她还要遭遇比这更艰难、无奈的境地。而庄子的哲学认为,尽管如此,人依然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即在克服物质生命的有限后,获得精神生命的无穷,对与物不断发生阻碍、摩擦关系的现象界进行超越,进入到与“道”发生和谐往复关系的本体界中,这也正是人的崇高之处。从这一点而言,中国先秦时就出现的这种哲学思想与后来康德所提出的人的两重性是有一定的契合之处的。康德认为,人性是双重存在的,人一为“现象的人”,一为“本体的人”,前者是服从、受制于客观世界,自由对于现象的人是无从谈起的,但是本体的人却是拥有自由意志的,即“超脱了整个自然的机械作用的自由和独立性,而这种自由与独立性同时还被看作是存在者委身于特殊的、即由他自己的理性所给予的纯粹实践法则的能力,于是属于感觉世界的个人在同时属于理智世界的情况下,委质于他自己的人格。在《大鱼海棠》中,椿虽然属于有别于凡人的“其他人”,但是还并不是一个自由的人,她在化身为红海豚后被渔网困住就是一个明显的束缚象征。而在她因为爷爷的鼓励,以“大人者,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誉之而不加劝”的态度留着鲲,经历了一系列困难,洞见了生存的种种不易,也反思了自己的错误,终于决定放弃自己的生命来拯救整个村子里的人,然后再被湫复活以后,她以赤身裸体的形式和鲲一起回归人间这一现实世界,此时的椿已不再对族人和鲲有所亏欠,也不必再受“其他人”世界的种种桎梏(如提防人类等),而是实现了在命运和感情上的自主,进入到了更加自由的境地,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人”。她抚养和保护鲲的过程,是她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丰富和提升的过程。

二、“阴阳”观

但是“齐物”观的统一之下,中国古代哲学还注意到了事物的矛盾对立一面,这也就形成了“阴阳”观。阴阳的理念最早出现于《易》,是古人对宇宙中某种自然规律的认识,后来也被比附于种种与对立统一相关的社会现象。正如金开诚指出的,传统的“阴阳”观包括了三重含义:“一是指阴阳两种元气,交媾而成万物。二是指不同的物性,如向背、明暗、虚实、刚柔、正反、上下、动静、凹凸,等等。三是指不同的事物,如天地、日月、男女、背腹等(以上指物),以及进退、得失、成败、增减、生死、消长等(以上指事)。正因为阴阳的‘所指’很宽泛,所以便无处不在。”在《大鱼海棠》中,人或事物之间这种阴阳对立关系也是普遍存在的。

两位主人公椿和湫实际上就是春和秋的对立。正如电影中所引用的《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庄子认为,小年与大年是对立的,人们应该有“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判断,同时,在“大年”中也同样存在矛盾,如春与秋也是对立的。在电影中,椿继承的是母亲主宰海棠花生长的能力,而其他植物也可以在椿的法力之下被赋予生机。而湫的法力则与椿是有所区别的。在椿奔去渡口的风雨交加之夜,椿经过湫的窗下时湫正在催熟柿子树,后来他为鲲起名字时,椿催生的花朵又在湫的法力下枯萎。湫代表了成熟与肃杀的秋天,在他死后,他也化身为一堆秋叶。电影中椿意味着对幸福和快乐的追求,椿也有着令人羡慕的完满家庭,有爷爷奶奶以及疼爱她的父母树和凤;而湫则代表了绝对的痛苦,他的家庭只有奶奶作为水族长老,其职责为为“其他人”打开人间通道。湫不断地为椿牺牲,而椿却始终没有接受湫的感情,意味着幸福和痛苦的关系是对立的,但是幸福往往又是建立在经历过痛苦之上的。从矛盾对立的角度出发,观众就能够理解为何椿自始至终深切地明白湫对她的爱,但是又不断逃避这种感情,明确地告诉湫“我不属于你的世界”。春天与秋天注定无法相遇,椿和湫只能分别在不同的世界中掌管万物的运行,而鲲则是一个能穿越两个世界的媒介,将椿从湫的身边带走,并在未来给予椿幸福。而湫只能承受痛苦,正如他在痛苦至极时说出的真心话:“你以为你接受的是谁的爱?你接受的是一个天神的爱!他将背叛所有的神灵去爱你!为你忍受一切痛苦!以此带给你全部快乐!”为了忘记痛苦,湫拒绝了孟婆汤而选择了酒,在醉酒之后,湫的情绪召唤出了狂暴的山洪和呼啸的大风。也正是因为湫这种与痛苦和死亡息息相关的属性,灵婆最终选择让湫来继承自己的位置。而椿则因为与鲲的灵魂发生了联结而可以离开这个世界。与之类似的,椿在完成个人对鲲的报恩,以及维系全村人的平安,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后,也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中,这同样是阴阳观的体现。

三、贵德尚群观

《大鱼海棠》的另外一个世界观来源是《山海经》与《诗经》,电影中如祝融、赤松子等人物,海水淹没世界,后土修补破裂的天空等,都可以在《山海经》和《诗经》中找到原型,而这使得动画具有一种中国古代“贵德尚群”的哲学思维。

在《山海经》中,通过“帝”等人物,提出了“德性”的概念,推崇一种公正道义、仁义忠孝的社会秩序,而又是与儒家文化中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理念有一定的重合之处的。在电影中,先是鲲不顾危险跳入漩涡之中解救了被网缠住的椿,随后椿甘愿付出寿命减半的代价换取鲲的复活,并且随后一而再再而三地为了养大鲲而忍受非议,在得知湫将鲲放入冰层后不顾自身安危跳入冰冷的水中;鲲在发现两头蛇有可能伤害椿和湫后,也从水中一跃而起,要与两头蛇展开搏斗;而湫则更是多次对椿以命换命,如先是勇斗两头蛇,差点被毒蛇咬死,后来更是为了复活椿而也用自己的性命和鼠婆做了交换,甘愿从此作为人间的风雨陪伴椿;爷爷丿则耗尽自己的法力和最后的生命救活了被毒蛇咬伤的湫,椿在看见廷牧等村民被自己连累以后,燃烧自己阻止洪水,已经死去化为海棠树的爷爷也燃烧起来,祖孙二人化为巨大的从水里站起来的海棠树,托起了被洪水淹没的人们等,这些全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德性”。祝融和赤松子以及凤等人虽然最终并没有牺牲,但是在洪水来临之际,他们也是不顾自己的性命去寻找廷牧,阻挡洪水,掩护他人搭起桥梁,等等。这些人所获得的无上威严,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法力,而是因为他们对他人性命充满珍惜的道德实践。同样,鲲在化身为鱼后,尽管拥有独角,但是无论别人怎样对待他,他从来都没有将自己的角作为伤害他人的武器,在椿用死来拯救村民后,鲲明知村民恨极了自己,却也依然徘徊在椿的身边不愿意离去,因此,尽管这种“德性”是偏向社会伦理,轻个人意志的,但这里的鲲同样表现出了一个个体生命善良、重生、报恩的自觉选择。

如前所述,《大鱼海棠》中的“齐物”观使得人们并不畏惧死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并不重视生命,并不流连于现世生活。相反,《大鱼海棠》中的“其他人”也极其注重抵抗天灾人祸,注重族群的延续,这反映的是《山海经》乃至中国古代典籍中人们的宗族血统情节与祖宗信仰。不断挽救他人,甚至牺牲自己以保证集体利益的“德性”延续下来,就是一种“尚群”观。椿等人生活的,根据福建土家围楼构建的场所体现出的就是古代先民团结互助、尚群共生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农业社会,这种尚群思维和祖先信仰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尚群”观反过来又使得“德性”作为一种集体人格一脉相承,代代相传。个体要生活在一个社会组织之内,就必须遵从其中的社会伦理,如忠孝仁义,有恩报恩等。

充满中国古韵的《大鱼海棠》在一个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奇幻世界的基础上给观众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在人设、场景和世界观乃至故事线索等方面,《大鱼海棠》都取意于丰富玄奥,研究者代不乏人的中国古代哲学,使得电影拥有了令人深思的精神内涵,以及对观众思想持续的影响力,这无疑为国产动画的发展指出了一条道路。

猜你喜欢

大鱼海棠齐物大鱼
LIFE, ENTANGLED
Life, Entangled
“会海”养不出“大鱼”
大鱼带来的启示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齐物观念
《大鱼海棠》: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及美学风格
《大鱼海棠》在日本获赞(观察)
《大鱼海棠》的误解和正解
《大鱼海棠》,神作掉进“深坑”
Later Wittgenstein’s Rule-following Paradox and Chinese Philosophy of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