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NaOH从定性到定量的探究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8-11-14王华

考试周刊 2018年95期
关键词:定性定量化学

摘 要: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实际上是对酸碱盐性质的应用。通过教学设计中酸碱盐性质的对比,形成知识网络。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知道酸碱的主要性质,建议通过实验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

关键词:化学;教学;定性;定量

以下是对NaOH变质探究的二次次课堂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一

(一) 教学流程

探究一:利用实验装置对NaOH溶液是否和CO2反应探究→通过例题分析→小结原理→练习

探究二:对NaOH变质的探究→讨论:NaOH变质的生成物?如何检验是否变质,及可否用酚酞检验→回忆:盐的化学性质→学生实验→小结

探究三:对NaOH变质程度的探究→讨论:如何猜想→讨论:检验NaOH变质程度就是检验什么物质?→如何设计实验检验→回忆碱的化学性质→讨论:可否直接检验OH-→学生实验→小结→练习

(二) 设计意图

探究一:通过回忆检验CO2和吸收CO2方法,引出有些化学反应无明显现象,可以借助一定的装置利用压强差导致的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如图)。同时联系CO2还能和水反应的性质,认识到通过对比实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探究二:除了从反应物角度证明NaOH和CO2的确发生反应,还可以从生成物角度,检验反应后的生成物Na2CO3,从而证明NaOH是否变质。再通过讨论得出,检验NaOH是否变质就是检验是否有CO2-3。通过让学生回忆盐的化学性质明白检验物质关键是利用物质的性质,还要有明显的现象。这也是科学探究中如何设计实验探究的方法。再通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的从理论到操作上掌握检验NaOH是否变质的方法。探究三:通过环节二学生已检验出该NaOH已变质,由此引出进一步探究NaOH是否完全变质。从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得出结论等步骤上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要素及怎样进行科学探究,并在此过程中回忆碱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实验证明问题的能力。

(三) 课堂效果与反思

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因此本节课通过两次学生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但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错误实验操作:如检验NaOH是否变质时,有部分学生利用酚酞来进行实验证明;还有的同学加入的酸过少,导致无法看到有气泡产生的现象。在检验NaOH是否完全变质时,有的同学加入的是Ba(OH)2溶液来除去CO2-3,导致引入了OH-,无法对原NaOH溶液中是否有NaOH的检验造成干扰;还有的同学加入的BaCl2溶液量少了,无法把Na2CO3完全除尽,也对是否有NaOH的检验造成干扰。针对以上情况分析原因如下:①学生没有把理论很好的同实践操作相结合,导致理论上是理解了,但没有真正能运用到实践中去,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②学生对实验操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没有完全掌握,如检验NaOH是否完全变质时,要先除尽CO2-3时,没有注意实际操作中要加入过量除杂试剂及判断除杂试剂是否加到过量时的方法。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点只是处于了解程度,还没能真正地掌握并且运用到实践中去,没有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反应的实质,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微粒观。

2. 对于探究一的教学设计,经過和听课老师及同行商讨后,认为探究一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可以省略或者放在反馈练习中给学生练习,便于节约课堂时间,有利于重点知识的学习。

3. 对于NaOH是否完全变质的探究时,认为应从离子的角度进行,利用摆离子反应图片,通过离子是否大量共存让学生认识到在除去

CO2-3离子时,选用的试剂只能和CO2-3反应,且不能影响对原有OH-,的检验,这样就能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形成化学学习的微粒观。

改进后教学设计二

(一) 教学流程

探究一:对NaOH变质的探究→回忆盐的性质→实验评价:根据实验中易错点分析探究二:对NaOH是否完全反应的探究→讨论:是否可以直接检验OH-→摆出加入酸、碱、盐后,溶液中离子共存图→实验评价:根据实验中易错点分析→练习

(二)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教学设计一的教学效果与反思,把教学重点放在放在了对NaOH是否变质及变质程度的探究上。同时增加了三个活动内容:两个实验评价和一个摆放微观粒子间反应示意图。增加的两个实验评价是根据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错误进行编写的,利用实验评价让学生先分析再进行实验,加深学生对实验注意事项的理解,利于进行正确的操作来进行检验;并通过实验评价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注意区分检验NaOH变质和检验NaOH变质程度是有着区别的,增强学生理论联系操作的能力。

通过摆放微观粒子间的反应示意图,更加直观地让学生从微观粒子角度联系离子共存,理解在检验NaOH是否完全变质时,为何不选用酸、碱来除去

Na2CO3。理解检验NaOH是否完全变质为何要先除尽Na2CO3,再检验NaOH。认识到在实验探究中,如何选用试剂,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和结论。

作者简介:王华,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栖霞实验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定性定量化学
分裂平衡问题的Levitin-Polyak适定性
显微定量法鉴别林下山参和园参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慢性HBV感染不同状态下HBsAg定量的临床意义
共同认识不明确的“碰瓷”行为的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