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8-11-14刘丽容

考试周刊 2018年95期
关键词:情感数学课堂

摘 要:有研究组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做过调查,调查后发现49%对数学感兴趣,接近一半,把所有学科按照学生的喜爱程度排序,排在第一的只占了8%,在此我们不论调查结果的科学性,数学学习中情感的严重缺失却是普遍现象。多年来以学科为本的数学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固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架之中,智育至上,考试至上,分数至上,导致学生学习数学情感上是被动的,态度上冷漠呆滞,方法上愁眉苦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与情感体验成为新课程改革方向之一,教师不能做学习数学的“传声筒”,必须用“心”施教。

关键词:情感教育;“传声筒”;“心”

(一)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展示师爱,给学习情感加温

良好师生关系,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师爱是师生关系的核心,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赞可夫所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所以,当教师对学生的心是赤诚的,学生便也会用心感受,经过观察和亲身体验,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善意和对自己的真诚爱护,自然会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也会敞开自己的心扉,容易和老师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1.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尊重以下几种学生:尊重学困生;尊重生理和智力有缺陷的学生;尊重交际有困难,被孤立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学生;尊重行为问题学生。

2. 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展现个性魅力。要获得学生的认可,教师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使自己公正,能自制,富有童心,这样,学生对教师的纯真情感就能化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在动力,为学好数学奠定基础。

(二) 改变教学方式,快乐教学,给学生学习情感加温

“情感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设置那样一个环境:学生能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经过与教师主动的情感交流,达到对数学学习具有主动的和旺盛的学习动机,想尽方法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素质教育的情感目标,认为教学过程既是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的过程,也是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的过程。

1. 教学方式多样化,使学生快乐学习。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很多时候是凭直觉的好恶,他们的学习是直观的,不稳定的,只有让他们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时,才更容易接受。新课程指出教学方式的转变,被看成是这次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由于小学儿童的兴趣、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特征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转移,持续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比较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组织和运用游戏、故事、竞赛、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用脑子想一想,用眼看一看,用耳听一听,用手做一做,在探索中,學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改变传统教学中结论轻过程的模式,让学习成为一种兴趣的活动,在教学“认物体”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六一”到了,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礼物,你知道老师会送你什么礼物吗?这时,学生的心里充满了好奇,马上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 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生快乐学习。小学生还处于直觉思维阶段,他们对事物的感知是凭直觉的,生活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产生的源泉,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来源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游戏生活、学习生活、劳动生活、日常生活等生活场景图,这些都是与学习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喜闻乐见的事物,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在教学《让物体》,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巩固深化:“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就会发现在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物体,它们形状有的是长方体,有的是正方体,有的是圆柱体,还有球体。你能举例这样的物体吗?”这时,学生的思维便在记忆的中搜寻见过的物体形状,并做出积极反应。

(三) 获得成功体验,给学生学习情感加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他们期望期望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自己获得成功,体验创造的快乐,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地使学生体验成功感,获得愉悦的学习经验。

1. 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兴趣。预习,培养了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每个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或多或少地掌握一些知识,这样他们的学习起点提高了,他们在课堂上的活动也就有了一定方向。因为在预习中他们已经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解决了,其中产生的困惑期待着在课堂中得到解决。而这些来自预习中的思考,更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

2. 应用鼓励性语言,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新课程要求应该以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发现他们的细微进步,放大他们每个闪光点,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进行表扬,鼓励,使他们觉得“我还行”,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充满信心。如运用“你真行!”“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真棒!”“你们瞧,鬃可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呢!”等鼓励性语言,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比如有个学生数学成绩非常不理想,老师对他的评价是“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及时完成”,刚接手时我并没有一味地进行说教,只是对他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当其他同学在翻书时,希望他也能把书翻一翻,看一看;当大家都在书写时,他也能提提笔。对他的点滴进步都立刻在全班进行表扬。渐渐的,我发现他的眼神不再游离,便尝试着让他回答一些问题,有时他的发言确实超乎我意料的精彩,我会对他说:“你的想法真有创见。”“你又进步了!”从开学时数学课上的不闻不问,到现在的积极发言。我想,这就是教师鼓励性语言的魅力

3.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成功

多元智力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智能弱项,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接受能力有高低之分,分析能力、理解水平也不同他们的基础有好差之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设定不同的要求,按照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数学的信心。

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情感要渗透在数学教学中,课堂中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数学课堂不仅“生活化”,更能“情感化”,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数学

教学的目的,这是数学情感教学的最终归宿和实效。

作者简介:刘丽容,福建省宁德市,宁德市蕉城区第六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情感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情感移植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