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2018-11-14林玉凤

考试周刊 2018年95期
关键词:激励评价良好习惯

摘 要: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主要是指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关键词:情境激趣;良好习惯;激励评价

一、 情境激趣,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欲。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中,先问:“大家知道我们平时坐的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吗?”“是圆的。”“车轮做成其他形状,如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的可以吗?”此时,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诱发了强烈的探究欲。接下来,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知道了:因为圆到圆心的距离相等,车轮滚动时不会抖动,所以要做成圆形的,同时,他们也明白了“圆”“圆心”“直径”“半径”等相关的概念和圆的相关性质。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精神愉悦,兴趣极高,极大地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究热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 有效合作,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统计》一课时,要调查“全班同学喜欢体育活动的情况”,我出示了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画面(拍皮球、跳绳、踢足球、打乒乓球。)问学生:“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项活动呢?想想,如果要在我们班举行一项最受欢迎的体育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确定哪一项活动最受欢迎呢?”从而引出全班这么多人,一一问答太麻烦,可以先在小组中做调查。这样,激起学生合作的需求,让学生乐于与小组成员合作。他们有的画“√”记录,有的填写统计表,人人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当上学习的小主人。这样的合作,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愉快,“比一比哪组合作得又快又好?”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使课堂教学发挥了实效。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不能滥用合作学习,而要开展有效的合作。因而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让学生“想合作”。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激发学生合作的需求,有合作的欲望,从而提高合作的效率。

(二) 让学生“乐合作”。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一课时,先出示了两个很明显的大小不同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很快得出:很明显的大小,我们直接就“看”出来了;紧接着,我拿出两个等宽的图形,学生也很快提出用“重叠”的方法比出大小;最后,我拿出的是两个面积相等,形状不同的图形,问:“那这两个图形呢?”学生有的猜第一个平面图形大,有的猜第二个大,“到底哪个图形面积大呢?比比哪个小组的办法好,方法多!”这样,学生带着猜测,想着验证,非常乐于参与到小组合作中,通过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很快明白了:可以选一个标准去量它们或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出大小。这样的合作教学有效、实用,学生乐于接受。

(三) 让学生“会合作”。课堂表面的热闹,形式上的活泼,不一定代表学生已经真正懂得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了,教师应该深入到小组学习中,对学生小组合作进行适时引导、点拨,让他们有分工、有思考,懂操作,学会合作方法,让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三、 良好习惯,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

(一) 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需要,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因而,教師在教学时要精神饱满,方法灵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力,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堂上,当讲到重点、难点,或学生发言精彩时,我会问:“你听懂了吗?你也来说说!”;我还注意及时表扬认真倾听的孩子,“你听得真认真,会尊重人,真棒!”“会倾听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当学生不认真倾听,在发呆或是做小动作时,我会通过各种手段,提示他们回到倾听的队伍中。只有让孩子养成倾听的好习惯,我们的课堂才会更生动,更加有效。

(二)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巧设疑问,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乐思考、善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一课时,我从动物学校“老师奖励小动物们漂亮的花片”导入新课,引出小猫有3朵红花,6朵黄花,而小狗有2朵红花,4朵黄花,小猪有4朵红花,8朵黄花,先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发现了:“小猫、小狗和小猪的黄花朵数都是红花的2倍”。这时,我问:“小猫、小狗和小猪每份的朵数一样吗?”“不一样”“那为什么都说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2倍呢?”根据问题,学生积极思考,明白了:虽然每份朵数不同,但黄花的朵数都有2份红花的朵数那么多,所以都说:“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2倍。”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有操作、有经历,能在积极思考中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 激励评价,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适度地运用评价手段,能营造愉快和谐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如:学生回答与众不同时,老师可以说:“你分析得太精彩了。”“你的见解真独特,好样的!”学生回答紧张或有困难时,可以说:“你行的,别紧张,慢慢来!”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可以鼓励说:“没关系,换个角度想想,相信你能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手段,多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总之,教师在课堂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营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学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课堂教学获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金铁.运用教学策略,让数学课堂生动有效[J].学术期刊,2009.

[2]李美华.不断探索和学习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术期刊,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作者简介:林玉凤,福建省宁德市,宁德市蕉城第六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激励评价良好习惯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浅谈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幼儿午睡良好习惯培养之我见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党员干部要养成守纪律讲规矩的良好习惯
良好习惯与成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