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成”因精心 “预设”见美丽

2018-11-14曾宪岳

考试周刊 2018年95期
关键词:开放学情预设

摘 要:高效的课堂生成需要课前精心预设。通过总揽教材目标,精准把脉学情,开放教学过程等有效策略,让老师成为课堂生成的主导者,学习方法的引路人,精彩生成的有心人,用智慧摘取美麗的生成,将数学课堂演绎得更加精彩绝伦!

关键词:预设;生成;目标;学情;开放

高效的课堂生成需要课前精心预设。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不会收获高效,没有精心预设的课堂永远无法获得美丽生成。教师只有总揽教材目标,精准把脉学情,开放教学过程,才能轻松驾驭课堂,用智慧摘取美丽的课堂生成,将数学课堂演绎得更加精彩绝伦!

一、 总揽教材目标,做课堂生成的主导者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总方向,教材是实现目标的载体。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站在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之上,读懂课程标准,总揽本课知识点在一个单元、一本书及其所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分析教材中每个例题、每一句话、每道习题的编写意图,领会其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维等数学核心素养。如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就能立于教材之上,居高临下地把控每一个知识点,就能有的放矢地轻松应对各种生成,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让课堂生成成为数学课堂的一道靓丽风景。

例如我在教学“乘法口诀”时,还没上课,一位孩子就迫不及待地在我面前说:我会背乘法口诀,我表扬了他。孩子喜欢表扬,一群孩子马上围上来说:“老师,我也会背”,“我也会背”。我想,孩子们应该都在幼儿园背诵了乘法口诀,如果还是按照原定预案上课,学生一定没有兴趣。于是,我上课第一个环节改为“师生口算大比拼”,我说,同学们都会背乘法口诀啦!今天我和你们来一场口算大比拼,只要有一个同学比我快,就算你们赢,好吗?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下面3组口算题。第一组:2+2+2+2+2=(),2+2+2+2+2+2=(),2+2+2+2+2+2+2+2+2=();第二组:3+3+3+3=(),3+3+3+3+3+3+3+3=(),3+3+3+3+3+3=();第三组:5+5+5+5=(),5+5+5+5+5=(),5+5+5+5+5+5+5+5=()。这样的比赛,全班学生显然没有赢的可能。我告诉学生:老师口算这么快,是因为老师有一个法宝,你想知道是什么吗?学生齐声回答:想。我说:这个法宝同学们都有呀!此时,学生都面面相觑,哪里有呀?我神秘地说:法宝就是你们刚才背的乘法口诀啊!你们虽然有法宝,但你们还没有掌握开启法宝的秘诀。我激励他们:同学们,想知道开启法宝的秘诀吗?想战胜老师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等学完乘法口诀后,你就能够掌握开启法宝的秘诀,就一定能战胜老师啦!由此,我从上面的口算题出发,引导孩子认识2+2+2+2+2与2×5的关系,掌握“二五一十”的含义。这样的生成是建立在教师总揽教材的基础之上,3组口算题的PK赛,除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外,更是切入新课,掌握乘法口诀的关键点,看似常态之举,实则神来之笔。

二、 精准把脉学情,做学习方法的引路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准确把脉学情,就是要研究学生的起点,即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学习生活经验。把脉学情,目的是以学生的视角审视教学设计,预设学生的思维活动,设计应对策略。

例如在一次教学百分率的公开课时,我把儿童篮球框带到教室,让两人投篮比赛,第一人投篮5次,第二人投篮10次。原本设想投篮5次的命中次数应该少于投10次的命中次数,由此得出比谁的投篮成绩好,单纯看命中次数是不公平的。哪里知道,比赛结果偏离原定预想,第一人投篮5次,命中5次,第二人投篮10次,命中4次。预设无法进行下去,听课的老师都为我捏了一把汗。怎么办?我马上想到课前调查时,已经有学生通过观看NBA比赛实况,知道投篮的成绩是用命中率来计量。我马上问,如果第二名选手多命中一次,两人都命中5次,是不是两个人就是打成平手啦?果然,哪位篮球爱好者站起来说:不算打成平手,因为第一人5投5中,是百发百中,而第二人即使再命中一个,也只有一半命中,所以要第一个人的成绩更好。到底谁的成绩好呢?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由此,一个原本严重偏离预设的困境,就在一个的简单问题,一个预想之外的精彩回答之中重新回到正轨,并碰撞出精彩绝伦的火苗,把学生引入用什么数据衡量两人的投篮成绩的辩论之中。

三、 开放教学过程,做精彩生成的有心人

精彩生成是预想之外的美丽,它首先来源于教学预设的开发性,其次是教者的用心捕捉和智慧生成。因此,教师要给教学设计留白,就是说教学预设要富有弹性,留有余地,要注重问题的开放,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笔者在教学六年级下册负数的认识一课时,设计了下面一道练习题:请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公共汽车从A站开出时车上有()人,C站开出时车上有()人。

教学中,我在学生理解题意后,引导学生用“15+6-2”计算公共汽车从A站开出时车上人数后,我本预设引导学生计算第二个问题,但我喜欢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习惯性地问: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甲举手说:还可以用“6-2”先算出A站上车人数比下车人数多4人,再用“15+4”计算出A站开出时车上人数。

我问:有意见吗?学生纷纷表示赞赏。

但乙说:这种方法有局限性,比如计算C站开出时车上人数,因为下车人数多于上车人数,就没有办法计算出上车人数比下车人数多几人,用甲的方法就没有办法计算啦!

我追问:真的只能用第一种方法吗?

丙说:C站下车人数比上车人数多,就用“7-2”先算出下车人数比上车人数多5人,再用前一站出发人数减去多下车人数,即“22-5”,这不就可以啦!

至此,预设的两个问题都已解决,我正打算过渡到下一问题时,一位学生站起来问:终点站有多少人下车?我马上意识到这个生成的问题正好可以让学生了解正负数的加减法。于是,我让学生互相交流,帮助这位学生解决问题。

丁说:一站一站分别算,可以算出终点站下车人数。戊说:可以用上车总人数减去终点站之前下车总人数,即“(15+6+3+2)-(2+7+5)”。

一道平平常常的题目,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课前预设,演绎出亮点层出,高潮迭起的高效课堂,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磨炼,学习更有价值、更为有效。

作者简介:曾宪岳,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长汀县腾飞小学。

猜你喜欢

开放学情预设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