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的世事看透才能风景依旧

2018-11-14秦杰

考试周刊 2018年98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

摘 要:苏东坡的这篇脍炙人口的赋,自古以来一直为人称道。究其缘由,各有种种共情的叹息与赞赏。苏东坡缘何如此超脱旷达,笔者从作者、作品、世界、读者文学四要素着笔,探究苏东坡思想的精髓和思想来源的因由,而探究的过程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把握和研究的重点——让学生自由阅读、指导适当、理论基础、实践突破。

关键词:自由阅读;指导适当;理论基础;实践突破

一、 背景分析

生命未经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怎么去体会苏轼《赤壁赋》中的喜与乐、乐与悲,最是那饱经风霜远比多愁善感的厚重,才能体会恰似薄情的旷达与畅远,怎样的一种世事看透,才能摩画出那样的风景依旧。苏轼的《赤壁赋》,美,醉心、醉意。这篇以文为赋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在了解、掌握的基础上,升华到审美层次的享受,是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教学难点。

二、 教学案例描述

师:苏轼的《赤壁赋》,让人感怀万千,多少人将这篇赋奉作人生经书,在人生失意,生命悲凉的时刻,反复参读,从中便得解脱。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喜好的方式,自由阅读,从这篇赋中找出你们有感触的句段,一同体会。

师:有没有同学能说说你们比较有感触的句段。

生1:我比较有感触的句子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师:你有什么样的感触,能不能试着给大家描述你的体悟。

生1:既望,这个时间我很喜欢,过了农历十五,农历十六,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农历十六的月亮很亮很美很清澈,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晚上,能和友人一同泛舟游玩,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听了生1的描述,全班同学沉浸在一片静谧的遐想之中,那一片悠远的神思,让人心神摇曳,那一刻,真美。

师:有没有其他同学说说看,你们有感触的句段。

生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一句,我非常有感触。

师:你可以为大家描述一下你的体会吗?

生2:清风,是一个非常清幽的意象,农历七月的清风,是非常舒爽的,徐来,微微地吹来,这样的景象是让人十分惬意的。

师:那么,请你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苏轼,这个时候,你愿意做些什么呢?

生2:如果我是苏轼,我什么也不想做,我希望这样的清风一直吹。

全班同学露出一片喜悦的神情,所有人都愿意沐浴在这样的清风中,不愿醒来。这一刻风景这么美。

其实,很多时候,真的像这个教学片段呈现出来的一样,更多的精彩在学生们那里,是他们年轻的多彩的生命,每一个人独特的体会,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这么精彩而有意义,很多时候,上课过程中,真的惊诧于学生们的智慧与热情,是他们鼓舞激励了我。

三、 案例反思

(一) 让学生用自己喜好的方式,自由阅读,是尊重学生阅读习惯的最好方式。我经常在一些场合,这样感慨,古代孔子弟子三千,是怎样带领他们学习的,带着他们在山涧在水边,沐浴阳光,观赏风土人情,因材施教,这样的景象真的让当今社会的我们感叹不已。当然,现在也有很多的培训机构,带领孩子们采用游学和野外生存训练的方式,让学生们能够深得游学的精髓。让学生用自己喜好的方式,自由阅读,是有效果的。“学生翻开书,或三三两两大声朗读起来,或独自摇头晃脑自由品味,或默默察看字里行间的韵味,或皱眉凝思生命的奥秘。书声琅琅到渐渐稀疏……”人的个性就是这样,谁都不喜欢被约束,谁都不喜欢听指令,让他们自由地安排,自由地参与学习过程,是充分尊重了人的个性发展规律,只有尊重人,让人听从自己的本性,才能让人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 限制很少的让学生自由感悟,恰到好处地点评、提升,让阅读体会真正的走心。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害怕时间来不及,做什么事情都是不停地往前赶,快点,快点,再快点,曾几何时,我们真的需要停下脚步慢慢走,欣赏啊。阅读同样是这样,我们不要害怕学生到达不了那个标准答案,很多时候,学生的答案才是标准答案,听学生说,好好听学生慢慢说,学生在没有过多限制的时空里,会产生很有诗意、符合作者本意、超越标准答案的绝好感悟。这个时候,教师要做的是恰到好处地点评、提升,很好地衔接,让学生们能够顺畅地沿着自己的思路走下去,这样的思维成果才是自己的。

(三) 结合作者、作品、世界、读者文学四要素,参悟作品的精髓。“大家对作者苏轼比较了解,在上面的阅读体悟环节,大家或多或少,对苏轼的作品有了一定的感悟,苏轼作品中呈现了一个悲中有乐、乐中有悲的世界,大家也能够联系读者也就是自己的生命现状和人生感悟来加以体会感悟,大家这一点做得是非常好的。”在不知不觉中,學生对作家、作品、世界都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还能够结合自己的生命状况,进行体会式阅读,成效是非常好的。最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作者是个怎样的人,调动起学生知识储备中对苏轼的印象,这时,就不难引导学生对于苏轼哲思情怀的把握。

有个同学提出来一个问题,“老师,人生几次大起大落,苏轼的心脏怎么受得了的,还能够有心情去看这样的风景,也真是个让人惊叹的人。”是啊,怎样的世事看透,才能这样风景依旧。我们经常感觉快走到人生边上,怨恨世界的浮躁与轻薄,怨恨自己生不逢时,怨恨生命的无常,怨恨世界不断离散,想想苏轼,还能有如此心境,还能有如此旷达的心胸,真是让人自愧不如,乐亦何哉,喜亦何哉?世事如何变幻,都只是身边的景致而已。从此,便不再庸人自扰。在这节课的最后,教师推荐学生去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去了解是怎样的世事看透,才能这样风景依旧。

参考文献:

[1]沙先一,朱熠.《赤壁赋》经典化探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2]饶学刚.生命永恒的东坡范式——苏东坡《赤壁赋》主旨别解[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3]王金萍.苏轼《赤壁赋》中暗用典故翻译的探析——基于语旨对等视角的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10).

作者简介:

秦杰,江苏省南京市,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
师范教育中实践性课程的理论基础初探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微视频在化学教学中的调查、实践、反思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Oracle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