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性写作”模式在“任务驱动型”作文中的实践探究

2018-11-14赵五州曾李蓉

考试周刊 2018年98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作文探究

赵五州 曾李蓉

摘 要:根据高职高考作文受“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影响,以广东近三年的“3+证书”高职类高考作文为素材,用“分析性写作”的思维模式进行写作探究,从审题立意、论证材料、论证结构上,帮助学生更好体验写作。

关键词:分析性写作;任务驱动;作文;探究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选择升学,“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的考试成为其中一种受欢迎的升学途径。广东作为职教大省,虽在技能方面有着“珠三角”产业的天然优势,但是多年的“3+证书”考试中体现出来的学生文化基础并不突出。特别在语文科目中,作文不断受普通高考“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影响,这个分值占据着小半壁江山的拦路虎确实“拦住”了许多学生。怎样适应高职高考作文的发展,笔者试着从近三年的作文出发,用“分析性写作”模式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写作体验。

首先,明确高职高考写作类型。广东近三年的“3+证书”高职类高考语文写作部分内容如下:2015年提供的是有关“两只蚂蚁的行为”的材料,2016年提供的是有关“交通工具的让座”的材料,2017年提供的是有关“网络正义与现实冷漠”方面的材料。从这些提供的信息来看,高职高考的作文已紧扣普通高考作文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多年的材料作文,高考作文也出现结构陈旧、模式套作、虚假文艺等现象,其思维僵化的影响更加不利人才的选拔。从2015年开始,高职高考也随着普通高考的普通材料作文发展成带有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何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其特点如下:一是针对性,通过材料审题可找出隐藏的要求,考生按照一个具体任务的解决方式进行思考;二是矛盾性,材料給出一个矛盾性的情境,要求考生找到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然后分析找到处理矛盾的最佳方案;三是权衡性,考生在审题时需认真权衡,只有考虑、斟酌之后,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四是辨别性,学生需要辨别关键概念的领属、材料的现象与本质、材料内部的因果关联,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辨,是此类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五是比较性,需要多维度地论证说理,比如从贡献、价值、意义、社会需求度等角度进行比较论证,做到自圆其说,又强化自我观点。这些驱动型写作的特点与下面的“分析性”写作的要求刚好有许多相类似的地方。

其次,把握“分析性写作”的内涵。这种写作策略在美国教育界已经相当普遍,甚至已经把它当作学术研究的思维基石。它虽然有对写作的观点、结构、论据、逻辑、词汇、语法方面的评价分析,但更多的是对写作者独立思考与逻辑论证的语言训练,所以考生在写作时要考虑展开有严密的分析逻辑思维,通过紧凑、全面、个性化的观点,将写作的过程有效传递给读者。考生必须在写作前有一个这样的分析性的思路:

1. 整则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什么?2. 你对材料(单一观点或多重观点)的态度如何,全部赞同否定,部分理解或偏向一方?3. 材料中的观点的成立是否需添加相应条件,条件具体是什么,合理吗?4. 如果我站在这个问题的对立面或者肯定面,有哪些理由可以为我所用?5. 有哪些生活中的个性案例(真实或虚拟)可为我支撑立场?6. 如果要反驳我,别人可能会从哪些角度,选择怎样的材料论证?7. 我可以选取哪些针对性的观点与材料进行回应?

这样的驱动型材料写作前的分析性思维模式跟辩论赛的观点思维与论证非常相似,所以要写好一篇文章,首先得要有一个严密的“逻辑设计”。下面我们就根据广东2017年“3+证书”高职类高考语文任务驱动型的作文材料——有关“网络正义与现实冷漠”进行一个“逻辑设计”展示:

问题:“场合”是不是“树正气”的必要条件

立场:不是

条件:人存在是树正气的必要条件;人有理性,理性是树正气的必要条件

关联: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树正气;在不同的场合下树正气,才是真正的正气;树正气更能体现人的价值与社会的文明。

关键词:场合——虚拟或真实;树正气——个人修养、社会弘扬、政府倡导;谈——正气教育、正气宣传、正气舆论、正气研究、正气讨论等;必要条件——(正方)有这不必然,无之必不然。

逻辑准备:能不能——事实判断 应不应——价值判断

不能够——不应该 不能够——应该

能够——应该 能够——但不应该

应该——但不能够 不应该——也能够

不应该——能够 不应该——不能够

通过这样严密的“逻辑设计”,我们可以将任务驱动型材料里面的针对性、矛盾性、权衡性、辨析性、比较性的特点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个性化的思维剖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观点涉及的内容都纳入分析范畴,通过分析辨明观点与立场,条件与假设,现象与本质,然后找到对立性或统一性的一面来决定自己对观点的认同程度(包括:认同,不认同或者部分认同),这是种明显的批判性思维。“批判”在这里是更好地靠近驱动型材料真实的任务目标。由此也看出,批判性思维不是知识高深的体现,而是思维素养的体现。这一点也正是中职学生最能培养,也最急需培养的地方。因为中职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肯定是不扎实,但是他们的技能方面的突出,导致他们的动手能力会比较的突出,而这些动手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又反过来帮助他们的思维发展,进而成为他们的潜在素养。

在进行“分析性写作”的时候,由于“任务驱动型”的不断升级,我们要想文章更加出色,还应在这些地方加大力度:

一是分析性的论证材料需要“多层面”。在论证自己观点的时候,由于分析性写作的思辨性极强,我们不仅要运用接地气的思辨性名言警句,还要运用涉及多学科背景的材料(如,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原理)。正如分析“树正气”时可以引入“蝴蝶效应”。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气象原理,原指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但是如果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树或不树”正气带来连锁反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帮助开始树立正气是需要的依赖性条件,这些都会帮助我们的论证更加到位。学生可以在平时的积累中,有意识地在不同主题的引导下,归纳不同层面、不同学科类型的材料,并通过同类别的材料分析论证的角度,揣摩思维方式。

二是分析性的论证结构,谋篇布局要讲究“意贯律”。在文章里,“意”是全文所阐述的观点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所有的材料都由它发散出去,又最终回归主题,分析性的写作更加突出这一点。首先,标题体现立意,正如“眼睛是心靈的窗户”,题好一半文。以2016年广东高职高考作文为例,优秀的标题有以下:《莫用道德束缚权利》《拒绝道德绑架》《道德去哪儿了》等;没有观点的题目:《让座风云》《动车上的让座》《道德与现实》;表达欠妥的题目:《当代中国流行道德绑架?》《凭什么让我让?》《不让座是一种权利》等。其次,要学会选取的论证材料和说理的内容与标题或立意相一致,让“意”统摄所有材料,避免文章无主旨、主旨不明确或材料与立意脱节等等错误。很多学生喜欢这种先复述原题材料,然后东拉西扯就结束全文,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差文模式。我们应该在进行分析性写作时,首先学会“由点而发”,就是在为文时一定要有自己的小观点,然后通过这些“小点”连成片,最后成为文章;其次要学会“铺垫起兴”,具体要讲就要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先用相类似的事情引发出来,从而把道理说清楚;最后,要学会“针对追问”,要模拟对方进行反驳你的观点及可能想到的问题与薄弱处,对自己的观点多问几个为什么,因为任何现象都是有原因的,为什么有这种结果呢,怎样引导这种结果或者规避这种结果呢,即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去设置问题,展开讨论,思路会变开阔,逻辑也会更加严密。

综上所述,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我们有了“分析性写作”的策略,我们就知道面对材料应该怎样自我思考与分析,知道了这种准确的方向,学生也可以左右逢源,妙笔生花。

参考文献:

[1]黄助昌.谋篇布局遵“三律”[J].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2017(4).

[2]孙丽华.基于任务驱动法的高中作文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4).

[3]肖劲松.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要[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6(6).

[4]刘应明.“新高考”模式下如何进行作文教学[J].写作(上旬刊),2017(3).

[5]李伟英,马丽娅.以分析性写作促批判性思维能力之探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4).

作者简介:

赵五州,曾李蓉,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作文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