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时间资源分配视角的我国休闲渔业发展分析

2018-11-14姜启军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渔民渔业商业

郭 颖,姜启军

(上海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306)

我国渔业产量长期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但是,中国沿海和内陆水域普遍面临过度捕捞和渔业资源衰退问题,这在渔业生产上主要表现为渔民增收增效问题与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矛盾.据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统计,2015年全国休闲渔业产值达到489.27亿元,休闲渔业已经成为中国渔业中增速最快的部分.2016年,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把休闲渔业列为现代渔业五大产业之一.农业部决定从2017年起开展休闲渔业品牌培育活动(农办渔(2017)52号).

休闲产业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上升而逐渐从隐性转为显性的一个新兴产业.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整体上呈现由数量增长向品质提升转型的特征,这种“量降质升”的消费模式带动了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休闲渔业作为休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实现渔业生产结构调整,实现国家经济增长的供给侧改革战略,解决渔民生计问题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思路.休闲渔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对一产、二产、三产的前后向联动效应非常明显,是调整渔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缓解渔业资源压力的主要途径.但是,休闲渔业产值远低于商业渔业所创造的产值.因此,如何有效、健康地发展休闲渔业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休闲渔业是休闲渔业产品提供者利用渔业及相关资源为休闲消费者提供休闲体验使其身心愉悦、满足其需求的产业.当前,休闲渔业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还不完善,商业渔业与休闲渔业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未能理顺,休闲消费时间与休闲渔业生产时间契合度不高,休闲消费习惯和休闲文化还未能形成.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虽然增速明显,但对渔民增收增效和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并不显著,例如在提供就业机会、渔民转产转业、增加收入、创造潜在GDP、增加政府税收等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时间-资源如何在休闲渔业和商业渔业之间合理分配,为中国休闲渔业的有效、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与休闲有关的经济研究综述

20世纪初,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坚持“工作-休闲二分法”,从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的角度研究休闲.例如,凡勃伦[1]分析了闲暇时间消费的形态和消费行为方式;Knightt[2]和Pigou[3]以劳动供应对实际工资变动的反应为观察点,建立了劳动和休闲的交易模型,认为消费者作为理性经济人,在时间的分配上,以追求工作和休闲时间的效用最大化为标准;贝克尔[4]从消费视角研究休闲,认为时间是一种重要的可以进入流通渠道进行货币交换的资源,市场活动时间和非市场活动时间(即工作与休闲)的最佳组合可以使消费者获取最大效用.Mincer[5]、Linder[6]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相似的观点.

在开展理论研究的同时,有关实证研究也得到发展.Gronau等[7]通过对美国和以色列家庭时间消耗模式进行研究,认为工资率、非工资收入、学历、孩子数量的变化与工作、休闲和时间分配相关.Grnoau[8]在《休闲、家务活动和工作: 时间分配理论再探讨》书中通过建立新古典模型,证明了工作效率的提升使家务劳动时间减少,发现己婚者的休闲时间少于未婚者和性别等因素影响休闲时间的安排.Solbegr等[9]在Gronau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时间四分法”模型,即时间分为“市场工作时间、家庭生产时间、休闲时间和与工作相关的旅行时间”.至于如何才能把休闲活动与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制定等有机结合起来,国外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国内有关休闲的研究主要是从个人休闲效用推导社会休闲模式方面开展分析和探讨.如,卿前龙[10]提出公务旅行时间对家庭时间的分配发生重要影响,卿前龙[11-13]从微观上研究了个人闲暇时间的需求规律,认为影响个人闲暇时间需求的最重要因素是实际工资率水平,并运用服务产品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恩格尔定律和消费者理论等对类休闲行为进行了经济学解释,探讨了休闲服务供给和需求上升的规律.郭鲁芳[14-15]强调休闲消费引入时间分析的必要性,以时间和收入为约束条件,构建消费者效用模型,从微观上解释个人长期休闲选择的策略.上述文献更多的是从微观角度推导个人或单个家庭时间和收入的最优比例.李仲广[16]则研究了休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指出,虽然从宏观上通过技术进步、旅游消费方式、工资变动等角度对有闲经济进行分析,能够阐明闲暇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结果,以及如何选择休闲方式的问题,但不能从宏观角度说明在休闲产业与社会生产上时间配置的最优比例.

本文通过建立社会时间-资源宏观分配模型,可以更直接地说明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时间的合理分配对促进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更清楚地揭示合理安排休闲时间对供给侧结构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特殊意义,更好地展示时间-资源的最优配置对社会生产和消费所能产生的巨大作用.

2 时间-资源分配模型的构建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达,时间对社会生产消费的约束性逐渐增强,甚至逐渐高于金钱的约束性,社会生产的时间特征逐渐凸现出来.我们正处在一个“时间饥渴”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时间将是一种比金钱和资源更具有稀缺性的生产要素.休闲产品是以物质产品与闲暇时间的联合产品的形态,共同完成对人类需求的满足,二者缺一不可.闲暇时间的存在是休闲生产和消费赖以存在的基础.

基于时间的特性和休闲产品的特点,本文将时间作为生产要素引入宏观经济模型,利用国民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边界和埃奇渥斯盒状图等分析工具,借助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构建休闲的一般均衡模型,通过分析消费部门中一般消费与休闲消费的时间-资源决策模式,以及生产部门中商业生产和休闲生产对时间和资源的分配,进而论证全社会是如何通过对时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对整个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的.

本模型以时间二分法为基础,考虑的是宏观上整个社会在休闲产品和商业产品上的时间-资源花费.与Knight和Pigou不同的是,本模型中的时间并不仅限于24h,它研究的是一个社会生产和消费周期内总体的时间——资源分配模式和分配比例,即在一定收入水平下社会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在该模型中,我们假定所有消费者对工作和休闲的态度都是中性的(美国社会学家Parker[17]认为当人们不是根据工作的性质选择工作,而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工作时,对工作和休闲的态度是中性的),没有对工作或休闲的特别偏好.此外,假定从事商业生产与休闲产品生产的专有性资产数量是相同的.以休闲渔业为例,专有性资产包括渔业生产所需的物质资料(如渔具、渔船、渔民和自然资源),这一资产在从事商业渔业生产与休闲渔业生产转换过程中没有损耗,故在本模型中假定资源总量不变.模型中没有货币交换,假定时间与资源在生产中作为投入品总有一个最合适的比例.

2.1 社会消费的产品分配

我们根据米德在国际经济学中对社会无差异曲线的设定,通过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商业产品(Work)与休闲产品(Leisure)消费对国民整体福利水平的影响.假定所有个体的偏好都是相同的,于是社会无差异曲线与个人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性质是相同的;商业产品消费与休闲产品消费都能给消费者带来效用U,于是社会无差异曲线为U=U(W,L),其中W,L分别为一定效用水平下商业产品和休闲产品的量.我们假设效用函数为连续可微凸向原点的曲线.作为理性经济人,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即有U=Umax(W,L),且W/L=K1,其中K1代表一定效用水平下商业产品与休闲产品在量上的比例.对于确定的K1和U曲线,总可以求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解,如图1所示.

图2中所有无差异曲线切点的轨迹构成交换的契约曲线VV′,该线上所有的点代表了两种产品对两个消费者的时间-资源边际替代率都相等的点所构成的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集合.

图1 消费者均衡Fig.1 Consumer equilibrium

图2 消费的帕累托最优Fig.2 Pareto optimality of consumption

由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社会消费要按照社会消费时间和资源消耗的适度且合理的比例进行,这是社会消费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前提条件.过度的商业产品消费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环境修复和可持续发展;过度的休闲产品消费会影响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当前我国水产品的商业消费水平和比例过高,而渔业休闲产品消费仍处于起步阶段,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渔业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2 社会生产的时间资源分配

本文将社会生产分为商业生产与休闲生产两个部分.商业生产与休闲生产的区别在于: 前者具有规模化和工业化的特征,以尽可能多地获取实际物质资料为目的,生产中获取的实际物质资料可以在市场上流通,是商业生产收入和利润的来源.商业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相互分离,因此商业生产体现的是大量的物质资料和较少的时间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追求的是效率和利润;后者不以物质资料生产的数量为目的,产品为自然环境和休闲服务协同创造的休闲体验服务式产品,是物质生产与环境资源相匹配并共同提供服务的过程,是生产和消费的统一,休闲生产中所获得的实际物质资料不能进入流通市场买卖.休闲生产体现的是较少的物质资料和较多的时间相结合的生产过程,追求的是休闲体验和娱乐的满足感.例如,在美国和澳洲关于休闲渔业的相关法律中规定商业渔业的渔获物可以在流通市场上销售,但休闲渔业的渔获物是禁止在市场上买卖的,而且对休闲渔业渔获物进行数量限制.

对生产者来说,主要通过合理的时间-资源分配实现商业生产和休闲生产利益总和的最大化.因此,模型中的时间变量受到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体生产方式、节假制度的影响,人类整体的作息生活方式直接影响某种社会运行模式下的可支配时间总量,进而影响商业生产和休闲生产的时间分配.

可以假定生产的等产量曲线为Y=Y(Q,T),其中:Q代表生产资源总量;T代表社会总体的生产时间;Y代表社会总产量.生产中Q/T=K2,其中K2代表Q与T的适度比例.对于确定的K2和Y曲线,总可以求出社会生产者产量最大化时的Q和T解.这可以用图3表示.

图3 消费者均衡Fig.3 Producer equilibrium

图4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Fig.4 Pareto optimality of production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生产者可以在时间-资源确定的条件下合理规划商业生产和休闲生产的合理比例,从而增加生产者的收入,也可以在收入水平确定的前提下,选择对时间-资源最优的生产利用方式.

利用以上结论不难发现,在既定的商业渔业和休闲渔业的单位时间渔获量条件下,可以规划最适度的渔获总产量,可以确定渔业资源在休闲渔业渔获量和商业渔业渔获量之间的分配.这就为当前我国渔业生产过分捕捞,渔业资源过度破坏现象进行量化控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思路.

2.3 基于时间和资源分配的消费与生产的一般均衡分析

假定一个物物交换的社会,不涉及货币因素.该社会只有两类消费者A和B;两个生产部门,即商业生产部门(E)和休闲生产部门(D);两种产品,即商业产品W和休闲产品L;两种生产要素,即时间T和生产所需的物质资料Q,满足以下条件:

1) 所有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2) 所有商品的生产技术条件都是既定的,且规模收益不变;

3) 所有生产要素的总供给都是固定不变的;

4) 生产要素可以在各个部门间自由流动,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已得到充分利用,且经济活动中不存在外部性.

将生产契约线QQ′,转换为图5中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产品转换曲线)PP′,PP′即为生产可能性曲线,即现有时间-资源约束下,渔业的商业生产和休闲生产的最优产出量集合,PP′线上的点均可与QQ′上的点一一对应,PP′线内区域为生产无效率区域,线外为生产不可能性区域,线上的切点代表产品W和L的边际转换率MRT,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位置高低取决于渔业生产的投入要素数量和技术状况(图5).

图5 从生产契约线到生产可能性曲线Fig.5 Transformation from production contract curve to 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

假定图5(a)的e点和c点分别对应于图5(b)的e′点和c′点,图5(a)中的生产契约线上的点总能与图5(b)中的点一一对应.于是生产和交换同时达到时间-资源分配的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有3个:

3) 生产和消费同时市场出清,即WC=WP,LC=LP,C代表消费,P代表生产.

图6 生产和消费的最优Fig.6 Optimal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如图6,即当MRSWL=MRTWL=K1时,生产和消费达到均衡.

生产和消费的一般均衡分析论证了生产和消费同时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可能性.这为渔业的合理生产和适度消费提供了理论依据.

要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渔民就必须根据消费者的休闲时间合理安排商业渔业和休闲渔业的生产,使休闲渔业的时间安排尽可能与消费者的休闲时间相耦合,并且要尽可能大地增加消费者休闲时间与休闲渔业生产时间的匹配度.从资源角度看,这也充分论证了有限资源条件下,合理安排商业渔业和休闲渔业的生产资源可以提高渔民收入和消费者满意度.该结论对改善当前渔业生产过渡捕捞、经济效益低下、资源匮乏问题有一定启发.

3 对休闲渔业的启示

通过上述模型分析,对休闲渔业有如下几点启示.

对生产部门来说,休闲生产和商业生产在资源和时间上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互补性,其竞争性反映在二者在时间和资源分配上的争夺,其互补性反映在二者在时间和资源利用上的耦合.合理配置时间和资源的比例是实现社会生产和消费均衡的必要条件.如果休闲生产和商业生产偏离某一合理比例,一方面会出现商品生产的过剩和社会资源的过度消耗;另一方面,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和一般商业产品的价格严重低估,从而导致市场不能及时出清.例如,传统渔业是单纯的以提高渔获物产量为主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商业模式下,渔民只有提高渔获物产量才能提高收入,而长期奥林匹克竞争式捕捞作业和养殖,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制约了渔民收入.据1996年经济学家对美国休闲渔业协会(ASA)做的一次调查显示,在美国休闲渔业产值是常规渔业的3倍,而休闲渔业的捕获量仅为常规渔业捕捞量的2%,渔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有效缓解了渔业资源的压力.

对于消费部门来说,消费部门的休闲时间要与生产部门的休闲生产时间具有一致性,这样方可提高休闲产品的可获得性,即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休闲娱乐,才能同时实现社会商业产品消费和休闲产品消费的均衡.通过休闲渔业的体验,延长了渔业价值链,提高了渔业生产的附加值,从而为增加渔民收入提供了可能性.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美国每年在休闲渔业上的消费高达350亿美元,许多地区如得克萨斯州的经济依赖于休闲渔业.在这方面,国内有些渔村改变渔业捕捞的商业模式,消费者买票踏上“休闲捕鱼船”,消费者得到休闲观光体验,实现了渔业休闲生产过程中的娱乐,这种休闲渔业才具有可持续性和生命力.这为我国居民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与休闲时间,提升整个社会的福祉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休闲生产扩展了经济增长的极限和边界,休闲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现有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内,一味地增加商业捕捞,涸泽而渔,并不能切实提升渔民收入.渔民要实现增收增效,必须对资源和时间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开展休闲渔业,以较少的渔获量,通过增加客户体验,改变商业模式,提高渔获物的附加值,是实现渔民增收、渔业增效和渔业资源保护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这为合理调整国民经济生产体系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时间和资源的生产协同度和分配比例,为渔业内部三次产业的产业融合提供了思路.此外通过开展休闲渔业,提高收入水平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休渔期生产安排和渔民增收进行适当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我国海洋伏季休渔是依据《渔业法》而建立的渔业资源养护制度,自1995年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17年,农业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渔船管控,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的通知》和《关于调整海洋伏季休渔制度的通告》,伏季休渔期从5月1日到9月16日,比往年延长一个多月,堪称“史上最严”.过去渔民在休渔期主要从事渔具渔船的整修工作,为增加收入,渔民只能到附近从事生产技能专业化程度较低的简单工种,由于缺乏必要技能,渔民转产转业十分困难.通过休渔期开展休闲渔业,对渔业资源进行养护的同时实现转产转业不离村,增加了渔民收入来源的多样性.

时间-资源分配模型中MRSWL=MRTWL的结论从理论上论证了宏观上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资源分配上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这对调整休闲与工作的关系,休闲渔业与商业渔业的最适度比例有一定的启发性.Parker[17]在《The Future of Work and Leisure》一书中勾画了工作与休闲关系的3种形态,即Identity、Contrast、Separation.休闲与工作的关系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对立的,它经过了一个从整合到分离又到整合的过程.在工作与休闲的演化和融合过程中,它们的关系并不是此消彼长、截然对立的,而是逐渐达到一种自然、和谐、平衡的状态.当休闲和工作能够成为个人的兴趣需要,从“追求生存”阶段走向了“享受生活”阶段,或者当个人对休闲时间和工作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休闲和工作变得自由、自主和自为时,二者的关系开始逐渐融合,消费者对休闲的态度就会呈现为中性.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人的自由支配时间增加,尤其是知识信息时代,随着智力性工作的增加,休闲和工作逐步出现融合的趋势.马克思认为一切产品最终都可以还原为劳动时间的凝结,因此将价格变量引入上述模型,将时间与资源的相对比率转化为时间与资源的价格比率,通过相关统计数据可以获得关于时间机会成本与资源定价,从而为休闲产业和休闲产品定价提供参考,为休闲消费与生产的适度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当前我国休闲渔业开展成效比较显著的地区一般为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对于休闲时间和休闲消费的需求比较旺盛,这些都为经济良性发展和健康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我国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收入水平的制约,休闲消费密度不够,从而影响了内陆地区休闲渔业的发展,因此内陆地区休闲渔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4 结 语

在渔业生产和消费方面适当调整商业产品和休闲产品的比例,提高渔产品的附加值,延伸渔业产业链,有利于渔民收入的增加和渔业资源的养护,扩大消费的多样性和社会消费的满意度,通过休闲渔业的产业联动效应,促进一产、二产、三产的协调发展.因此,从宏观角度增强休闲渔业在生产和消费时间上的一致性,提高休闲渔业生产和消费与居民休闲时间上的契合度,有利于改善渔业生产和消费在资源和时间上的竞争性分配状况,可以完善渔业内部产业结构,促进休闲渔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发展休闲渔业需要各生产部门与消费部门之间建立紧密的衔接关系,使生产部门和消费部门成为风险和利益的共同体.这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通过调整节假制度,培养消费观念,养成消费习惯,形成消费文化,从而促进休闲渔业的发展,更有利于休闲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猜你喜欢

渔民渔业商业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休闲垂钓 传统渔业新引擎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