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侗与朱熹关于《论语》中“仁”的讨论

2018-11-14赵常淇武警工程大学

长江丛刊 2018年21期
关键词:四书禽兽天理

■赵常淇/武警工程大学

李侗,字愿中,南宋剑州剑浦人。学者称为延平先生。他是程门高足杨时的再传弟子,一生淡泊名利,不愿出仕。李侗的学问继承了杨时以来的道南学统,学术通明纯粹,功力诣旨极高。朱熹二十四岁时始见延平,其后的十一年间(1153—1163)二人不断有书信往来讨论学术问题。期间,朱子曾于绍兴二十八年(戊寅年)春、三十年(庚辰年)冬和三十二(壬午年)春三次亲自往延平拜见李侗。由此也可见师徒二人论学之契,感情之深。诚然,刚开始朱子由于内心的成见,一度不认可李侗的教导。朱子后来回忆说:“后赴同安任,时年二十四五矣,始见李先生。与他说,李先生只说不是,某却倒疑李先生理会此未得,再三质问”。李侗虽然极力批驳了朱熹的不是,但自己却也不甚会说,只教朱子看圣贤言语。朱子“随将那禅来权倚阁起,意中道禅亦自在,且将圣人书来读。读来读去,日复一日,觉得圣贤言语渐渐有味。却回头看释氏之说,渐渐破绽、罅漏百出。”在经过不断阅读圣贤言语以及理会现实事务的过程之后,朱子终于认识到李侗的学问是纯正的儒家路脉,是真正的圣贤之学。于是,“在庚辰相见时朱熹正式行弟子礼”。这也就意味着朱熹开始尽弃所学,正式和李侗建立了师生关系。李延平死后,朱子为了纪念先师,亲自将他与李侗的论学书信整理编辑,荟成《延平答问》一编。今天我们得以窥见李侗学术规模之大端,以及考察朱子早年思想变化发展之脉络,全有赖于是编之存。

“仁”是《论语》中的核心概念,亦是孔子最看重的德行。因此,作为儒者,如何理会“仁”字也是李朱师徒论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延平答问》壬午六月十一日书云“某(延平)常以谓仁字极难讲说,只看天理统体便是。……仁字难说,《论语》一部,只是说与门弟子求仁之方。知所以用心,庶几私欲沉,天理见,则知仁矣。如颜子、仲弓之问,圣人所以答之之语,皆其要切用力处也。……又曰‘仁者,人也。’人之一体,便是天理,无所不具备。若合而言之,人与仁之名亡,则浑是道理也。”在李侗看来,一方面讲论“仁”字极为困难,一部《论语》也只是圣门弟子求仁之方而已。但另一方面,他又反复强调“仁只是理”的观点,认为知理则知仁矣。李侗不仅肯定了朱熹“仁是心之正理”的说法,认为朱子说的甚好。同时自己又说仁之一字,“只看天理统体便是”,“人之一体,便是天理”。在辛巳二月二十四日书“殷有三仁”中,李侗也说“仁只是理,初无彼此之辨。當理而无私心,即仁矣。”至于如何知仁,李侗提出“用心”二字。认为只有用心摒除私欲,使天理得以显现,才能真正知仁。李侗的这种认识对朱熹影响很大,后来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朱子把“仁”解释为“爱之理,心之德。”其渊源实在此处。

此书中朱熹还提到人和禽兽的区别问题。他认为原因在于人有“仁”,而禽兽无之。这种理解李侗认为有碍。延平说“盖天地中所生物,本源则一,虽禽兽草木,生理亦无顷刻停息间断者。但人得其秀而最灵,五常中和之气所聚,禽兽得其偏而已。此其所以异也。”李侗认为无论人还是禽兽,至于草木,从本源上说都具有天理,都是天理流行的产物。而人之所以异于其他生物,只因为人得“五常中和之气”,秀而最灵。这段文字意义非凡。李延平实际上是用“理一分殊”的思想解释了人与禽兽、草木相异的原因,这一点受到朱熹的重视。在壬午八月七日书中,朱熹沿着老师的思路申而论之曰“熹窃谓天地生物,本乎一源,人与禽兽、草木之生,莫不具有此理。其一体之中,即无丝毫欠剩,其一气之运,亦无顷刻停息,所谓仁矣。但气有清浊,故禀有偏正。惟人得其正,故能知其本,具此理而存之,而见其为仁;物得其偏,故虽具此理而不自知,而无以见其为仁。然则仁之为仁,人与物不得不同;知人之为人而存之,人与物不得不异。故伊川夫子既言‘理一分殊’,而龟山又有‘知其理一,知其分殊’只说。而先生以为全在知字上著力,恐亦是此意也。”这段文字说明朱熹已经完全接受并进一步发挥了李侗“理一分殊”的思维模式。认为从理上说,万物之理一也,因此人与物不得不同;从分上说,则人与物之“气有清浊,故禀有偏正”,惟人得其正,故能知其所具之理,物得其偏,故不能自知,因此人与物不得不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李侗与朱子之间关于“仁”的讨论是多方面而且深刻的。这些讨论对后来朱熹“四书学”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钱穆先生认为:“四书学乃朱子全部学术之中心或其解穴”,而要考察朱子四书学思想的形成轨迹,则当于师弟子学问讨论中求之。另外,李侗在与朱熹论学时所表现出来的深厚通明的学养,独到精粹的识见以及淡泊高洁的人品都让人叹服。更重要的,他对朱熹的教导提撕,使这位年轻的后学小子得以从释老思想的迷潭中拔脱出来,走向圣学的康庄大道。李侗的许多重要思想都被朱熹继承下来,对朱子“综罗百代”的理学体系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注释:

①周元侠.李侗对朱熹四书学的影响[J].中国哲学史,2012(1).

猜你喜欢

四书禽兽天理
地理
“存天理,灭人欲”,灭的究竟是什么
趣话“衣冠禽兽”
当代人如何读“四书”
漫谈王阳明的“天理”
陈澔对《礼记》的诠释特色
先秦儒家经典中关于“诚”的论述
衣冠“禽兽”
《聊斋志异》与“四书”
《亲爱的死鬼》——一帮禽兽全死在书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