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相亲》给电视相亲节目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2018-11-13雷小东三峡大学湖北宜昌443000

新生代 2018年18期
关键词:婚恋卫视受众

雷小东 三峡大学 湖北宜昌 443000

作为相亲交友的“线上”模式,电视相亲节目为渴望恋爱、拥有理想婚姻的男女提供平台,让他们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向社会表达他们关于情感的心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电视相亲节目以独特的形式出现在中国电视荧屏,从山西电视台播出的《电视红娘》开始,“电视相亲热”经历迅速窜红与热潮衰落,直至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家喻户晓使各大卫视电视相亲节目以“抱团”的姿态重回大众视野。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和辽宁卫视的《幸福来敲门》……“泛滥成灾”的相亲节目同质化、唯娱化的问题接踵而至。2016年东方卫视《中国式相亲》的热播打破了僵局,主持人金星“带着父母去相亲”的口号瞬间引爆朋友圈,节目基于本土的突破创新打开了中国相亲节目的新态势。

作为《中国式相亲》的第二季,《中国新相亲》由张国立作为特邀嘉宾,陈辰担任主持,于2017年12月24日登陆东方卫视,一经开播就成了爆款相亲节目。除了主持的更换和环节的微调,节目的亮点依然是以“代际冲突”为突破口,父母直接参与的相亲模式。“月老”张国立,“红娘”陈辰和现场100位“观众红娘团”三种助力的碰撞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源于不同身份,不同角度的婚恋观点所产生的代入感让观众不由地从中寻找自己的影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中国新相亲》既有“这是一档相亲节目,但不只是一档相亲节目”的超高评价,也面临“中国式相亲何以‘中国’?”的质疑。或热播时的好评,或理性下的批判,这档“换汤不换药”的节目历经由“捧”到“损”,在一切褒贬迥异的声音逐渐冷却后,我们看到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的嬗变和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

一、追求收视率的同时不牺牲真实性

《中国新相亲》虽然少了上一季主持人金星的犀利话语,但有老戏骨张国立的加入和父母们使尽浑身解数的助攻,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收视率。收视率在电视媒体传播实践中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激发节目创新的潜能,也能演变为“收视率陷阱”。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前提下要不断推陈出新,制作出完全原创的节目是一件有难度的事。在一边讨好广告商,一边挽留收视率的状态中,节目的公信力一日不如一日。这导致一旦某个栏目创造了较好的收视业绩,其他栏目就会跟风而上频发恶意炒作,成为收视率的“奴隶”,生命周期如昙花一现非常短暂。如何在面对媒体竞争的同时不掉入“陷阱”,基于真实是问题的关键。

为什么谈及电视婚恋节目,我们总要给其“真实性”打上一个问号? 在中国电视婚恋节目中积累经验8年之久的《非诚勿扰》,一直都没有摆脱有关“造假”的质疑。这其实和我们的地域文化密不可分。“相亲”是中国传统婚礼礼节之一,也称对看。相亲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乎终身,倍受重视。相亲从百姓生活中搬上荧屏,这个从线下到线上的过程,是社会需求与发展的结果。从受众心理出发,婚恋节目虽有其娱乐性,但我们并不仅仅把它看作是一个纯粹自娱自乐的过程。对于受众来说,电视婚恋节目讨论的主题本身是严肃的,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大多数人会希望节目真正服务于嘉宾和受众,希望看到有情人终成眷属,对结果有所期待。一旦我们发现节目中牵手成功的男女嘉宾其实是“演”出来的,某些嘉宾现场的精彩论调只不过是在“背台词”,反感的情绪便会油然而生,节目的整体形象就此崩塌。当相亲变成博取热度,精心策划的秀场,出现在相亲过程中令人咂舌的婚恋观在网络上掀起此起彼伏的话题争论,婚恋节目不再是通过真实的相亲事例折射存在的现实问题,而是刻意拼凑个性的观念和言辞,使人津津乐道中国式相亲的奇葩,这种本末倒置让节目在赚得关注度的同时失去了最原本的意义。无论婚恋节目未来发展的空间宽广与否,真实的节目嘉宾和真实的相亲需求都是婚恋节目的重要前提,守住真实才能守住节目的价值和底线。

二、本土创新的同时不弱化服务性

由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直发展至今,我国电视婚恋节目已从形态单一的纯服务类节目转向日趋娱乐化的婚恋真人秀节目。从《电视红娘》到《玫瑰之约》再到《非诚勿扰》,从中规中矩到谈话速配再到娱乐大众,我国电视婚恋节目经过了不断的创作反思、经验积累和设计创新,呈现出自己的本土化特征,仍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行。《中国新相亲》的出现是否意味着《非诚勿扰》的婚恋时代一去不返还言之过早,但中国电视相亲节目已然呈现新的局面,迎来新的阶段。

作为首次打开代际关系模式的电视相亲节目,《中国新相亲》在形式上大胆突破,以家庭为单位,单身的男女嘉宾“带着父母去相亲”。节目就像是一面镜子,使很多年轻人在面对婚姻的自主性与对父母的依附性之间的矛盾在荧屏上展露无疑,其自主创新中所呈现的本土特征是我国电视婚恋节目本土化的质的飞跃。用家长的视野来确定孩子未来婚姻的走向是中国式婚姻的一大特色,在中国,婚恋问题不只是一个年轻人的个人问题,来自家庭和父母的影响是中国年轻人婚恋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月老”张国立搭档“红娘”陈辰在前两期节目中成功促成6对嘉宾牵手,成功率高达100%,当父母配合录制节目,没有家长会把孩子谈恋爱当儿戏,父母参与的严肃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相亲的成功率。与风靡于北京中山公园、上海人民公园的「白发相亲角」非常相似,都是父母替子女找对象,《中国式相亲》的设计恰恰增强了相亲节目的服务性,使更多有缘人有相互了解的机会,让我们看到一档相亲节目的态度和初衷。当节目的功能回归到寻找伴侣,其所有形式上的创新才更有意义。随着时间流逝,一个能真正为男女嘉宾搭建交友平台的婚恋节目远比只会拿噱头炒作更能留住受众。

三、娱乐化的的同时不轻视引导性

随着社会资讯的日趋丰富以及受众生活观念、对电视节目需求的转变,电视媒体在内容上趋向于娱乐化,在形式上更加轻松多样,追求愉悦、搞笑以及轰动效应。《中国新相亲》中相亲的主角多为90后,他们的父母通常是60后、70后,无论是节目中可爱又新潮的嘉宾,还是和内心和意识都很开放的父母,他们的存在为节目增加了许多欢快轻松。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的张国立老师总是及时帮嘉宾与父母们沟通,还在相亲之余促进父母与子女们的相互了解,他的幽默智慧也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当下,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口味,许多电视节目进行频繁改版和不断的膨胀,很容易沦为过分娱乐和庸俗化,忽略了节目的文化传播和媒体责任。在电视媒体娱乐化倾向不断增强的趋势下如何把握娱乐的“度”,面对来自媒体竞争与市场的双重压力如何存活是我国电视相亲节目当前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发达的当下,以相亲为体裁的节目满足受众对真实婚恋情感的需求,节目中涉及的关于婚恋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讨论引发热议无数,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当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的时候,其肩上的重担就越加明显,怎样更好地肩负起自己的职责,而不是趋于平庸甚至落入俗套,是节目发展应该思考的问题。对于如今发展态势如火如荼的电视相亲节目,其中涉及的关于婚恋观、价值观等的引导与传播,应该将它应有的媒体道德与媒体责任提上日程,拒绝低俗、病态的婚恋观扰乱受众的思维和社会的状态。在满足中国电视受众的观赏习惯与传统趣味的同时,要基于真实观点加以正确的解释与引导,践行媒体传播责任,这样才是对受众最大的尊重。相信如果节目坚守道德传播的原则,真正做到引导和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也一定会换来受众的长久支持。

在信息传播多元化,思想空前活跃的今天,电视婚恋节目应运而生,它不仅是聚光灯下的婚介中心,更是展现现代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婚恋秀场。在中国,这场“秀”不仅要秀下去,更需要秀出品质。在娱乐节目层出不穷的媒体竞争环境下,电视相亲节目品质良莠不齐,充满机遇又面临重重危机。想要健康长足地发展,顺应社会主体更高的要求,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就需要节目不失本土创新,带给受众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案例;牢记媒体指责,践行道德责任和文化责任;强调以人为本,回归服务特性,契合当下社会受众的精神需求。面对外部竞争与自身发展的压力,在本土创新的同时不弱化服务性、引导主流价值观念的同时兼具娱乐性,保持收视的长盛不衰,是对每一档电视相亲节目的打磨和考验。

猜你喜欢

婚恋卫视受众
东南卫视 海峡卫视 美食纪录片《下饭菜》专家点评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二轮剧”霸屏卫视黄金档 新剧仅占1/3
青年婚恋现状数据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从2013年电视娱乐节目看省级卫视频道专业化发展现状——以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为例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我们的节目从哪里“拿来”
婚恋心理探秘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