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教育信息化探索与实践

2018-11-13李宁

新生代 2018年17期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化信息技术

李宁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随着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为推动教育持续发展和改革的必由之路。2016年7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力图通过教育信息化改革来提升我国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指导思想、主要任务、行动内容等提出了明确规范和行动指南。可以看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在“互联网+教育”领域有了诸多尝试和探索,教育信息化发展正从1.0时代迈向2.0时代。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这一字眼最初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学术词典里,是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进入21世纪,伴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突破,“互联网+教育”给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广泛而深入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和变革教育的一个过程。目前,我国学者对教育信息化的界定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突出“过程”,即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项系统工程。例如,南国农认为,“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另一类则强调“结果”,突出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正如陈小鹰等所述,“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中,开发并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建立信息社会需要的教育环境”。

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教育”属性,又具有“技术”属性。从教育属性看,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共享、交互、开放与协作;从技术属性看,其特征概括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杨晓宏认为,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即信息化教育,其目的是(1)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2)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3)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4)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环境变化及问题分析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环境变化

1 战略地位得以确立

无论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中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还是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新论述,都把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放到了新的高度。它不再仅仅是迈向教育现代化的一个过程,而是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只有借助于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才能在教育领域真正落地。

2 信息技术应用普及

在最近几年,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给教育信息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兴起,以及智能穿戴设备、第四代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让人们对教育和学习的方式有了新的转变。另一方面,诸如慕课、微课、云课堂的全面风行,以及基于创新理念的STEAM教育、创客教育、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蓬勃兴起,给教育信息化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

3 社会主体广泛参与

在“互联网+”环境下,教育市场充分活跃,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正在发生悄然变化。以往由教育部门领导、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运作模式正在逐渐转变,其工作重心向市场不断转移。社会主体作为需求的提供方,能够更加高效的配置资源,将技术转化为有用的产品和应用。这要求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职责,加强领导监督。同时,完善市场机制,满足供需平衡,协调各方利益,发挥社会企业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二)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1 思想认识问题

虽然国家已将教育信息化发展置于崭新高度,然而各级各类学校对其战略地位仍然认识不足,对建设好的信息基础设施空置现象严重,缺乏良好的管理体制和培训机制,教师信息化运用水平普遍偏低,数字资源和创新应用形同虚设,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不高。

2 发展不平衡问题

教育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信息技术产业有赖于地方经济水平和区域政策。当前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导致东中西部教育信息化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中西部偏远地区、国家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落后,信息化发展缓慢。中西部与东部发达地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巨大差异,不仅影响全国整体推进水平,还影响到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等问题。

3 技术应用与管理问题

随着新技术、新平台、新工具的开发,使教学理念、内容和方式发生了改变。然而,各级学校缺乏对教师的培训管理,难以将技术与日常教学有效融合,技术应用难以落到实处。同时,网络空间和资源平台缺乏统一标准和沟通机制,功能不够完善,信息资源不能在空间内有效流转。数字教育资源海量化,但优质资源极度缺乏,网络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尚需完善。

三、“互联网+”环境下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措施

(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平台空间整合应用

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在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其网络基础设施和硬件配置成果斐然。然而,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升级带宽,加速推进校园无线网建设,推广移动教学终端。加强各级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实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平台融合发展。

平台空间是信息资源的载体,各个主体应该加强教育平台的整合应用,努力实现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高速网络空间逐步搭建教育资源和管理平台。完善相关制度和标准,切实推进各平台间互通和数据共享,提升不同层级的资源管理水平。按需搭建云服务和云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存储和处理,提升技术管理与创新能力。

(二)创新应用优质教育资源,探索新型教学管理模式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促进教育传播高效化、教学方式现代化。然而,资源是教学的基础,要加大教育领域中的资源建设,通过网络和信息化途径支撑教与学的方式转变,加强数字资源与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培育具有活力的数字资源服务市场,努力做到优质资源的供需平衡。

现阶段,需要结合教学资源,使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探索网络教学空间的创新应用,推进教学资源共享,完善学习数据采集,扩大教学实践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度。同时,大胆开拓新的数字化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究问题与项目学习、移动与泛在学习、创客与STEAM学习以及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

(三)开放多元化投入主体,提升教育治理水平与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要以更广阔的视角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发挥企业作用。长期以来,我国都是通过行政手段统筹教育信息化建设。然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教育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多方投入主体,各方参与,多方重视,满足差异化需求,切实推动教育信息化各模块的建设与发展。

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完善顶层设计,实现教育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和能力。一方面,整合各级教育基础数据库和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提升教育业务管理、政务服务、教学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建立良好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处理好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平衡各方需求与利益,建立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

(四)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信息化离不开优质的师资队伍,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师资队伍建设应提出新的标准和要求。首先,培养各级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水平,并将其纳入教师考核范围之内。其次,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领导力,建立“一把手责任制”和“首席信息官”。另外,还要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的培养体系,加强职业能力培训,增强教师的网络安全意识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不仅是转变教学方式与提升管理效能,更重要的是培育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教育信息化需要转变理念,从服务于教学管理模式向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迈进。通过各类信息化工具和软件的应用,增强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丰富信息时代的信息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互联网+信息化信息技术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探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