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昌耀诗歌中的“时间意识”
——从昌耀散文诗《时间客店》谈起

2018-11-13卜红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15期
关键词:昌耀深层众人

卜红

(青海广播电视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 810008)

在对《时间客店》中的“时间意识”进行理解时,这并不是具体的概念,而是概化的精神理解。其深层含义包括,通过整首诗表现出的昌耀对时间的深层思考与普遍关注,以及在关注思考上产生的具有联系性的、整体性的、必然性的“时间意识”。但“时间意识”并不是整首诗表现出的所有含义,本文仅是从“时间意识”为角度探讨《时间客店》中的意义层次与发展脉络,以期探究更深层对“时间的”理解,拓展对昌耀诗歌中“时间意识”的更广阔的理解。

1 《时间客栈》中的“时间意识”结构分析

纵观《时间客店》整体,叙述为其主要的表达方式,在此类型结构中,凸显出整首诗的寓言哲理性,在内容中表达复述出一个关于超现实的梦境。在此梦境中,将时间比作纺织物,而作者本人仿佛将此物捧在手心之中,强调对时间的掌握。在此过程中尽力一路颠簸到达一家客栈,此时“编织物”破了,时间残破,作者以回答女人的提问为契机开始修补“时间”在人们的催促下,作者仓促修补,但人们即使不停催促也不愿伸出援助之手,不愿提供援助材料,直到一切彻底难以挽回。在此梦境中,编织物难以修复,作者痛心疾首,同时以此象征人们的弱点是总是“丧失修复时间”的几乎,“时间”被浪费,却不知道珍惜。通过此类描写,表达出作者对“时间意识”的象征意义,意义明显却不明朗地表现出来,需要人们通过体会深的深层含义,从“我”、“众人”两条线索中分别入手,解读作者通过诗表达出的意识。

2 《时间客栈》中的“时间意识”脉络分析

在《时间客栈》中,“时间意识”的体现,具有清晰的脉络,“我”为主线时,从进入客店、平托“时间”、腾不出手、用脚背勾椅等描写,细致地刻绘出“我”与他人不同的人物形象,在强烈的造型感、动作感中,彰显出一种仪式感,仿佛“我”为时间的守护者、是时间的护送者,以此凸显出“时间”的重要性,强调时间的中心形象与地位,也通过“以受命自负”表现出对时间守护的重要性,强调对时间的珍惜。不仅如此,当作者将“物件比作时间”时,不是出于理性的思考认知或常识的判断,而是“在直觉”的牵引下,感受“时间”,以此表示出对时间的敬畏“我”不愿弄翻它,深层含义表示出“时间”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人们在时间面前难以保持理智,只能以直觉感知它,表达出时间易逝,难以把握。

在整首诗的描写中,“我”与“时间”的联系最初表现为富有崇高的敬畏感、神秘感等,而“我”将“时间”摊放至膝头,检视其“凌乱与缺损”时,又感受到深深的惋惜,以此表达出诗人对时间易逝的感概,强调“时间意识”的重要性。在本诗的描写中,第一次推动“时间”之后,时间的完整性便被破坏、神秘性便被揭开、不完整性显露,即时“时间”破损不是“我”的责任与过错,但“我”却为此深感内疚。在整诗中,保证时间的完整、时间的崇高,始终是“我”的使命,因此“我将修复,只是得请稍候片刻”视为目标。但是即时”我“语言平静、信心充足,但是在实际情况下“我”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时间的修复,但在修复的过程中,不论速度如何,时间始终会出现新的破损与裂痕。这种情况下,时间难以修补,不论如何完善但是终不能保证时间的完整与完美。“我”深刻地感觉到,时间难以修复,及时对”时间“进行技术上的“织补或梳理”,但“我已本能地意识到我将要失去其中所有最珍贵的象征性意蕴”。以此展现出“时间”的唯一性,难以修补,过去的时间难以再现,即使完成“修补”也不再是过去的“时间”。

通过一系列的“时间感知”,作者的内疚与惋惜逐渐表现为无奈与焦灼,即便如此,“我”仍饱含希望,坚持“修补”。即使“外人冷漠”“内心焦灼”但“我”依旧坚持,在寻求帮助无果的情况下,“我终于愤怒”了,在“我终究未能,也无能补充时间”,难以寻找到代用品的情况下,内心的愤怒终究变成了痛心与孤独。整诗中根据“我”的情绪发生主观变化,内心发生剧烈转变,“我”与“时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由此表达出“我”一步步认识“时间”,并在思想深处形成“时间意识”。

以另一条线索为主线,探究整诗的情感及内容变化,依旧不难看出,“我与时间”的关系愈发紧密。通过“我与众人”之间的关系佐证了“我与时间”的关系,更表示出“时间内涵”的深层含义。纵观整诗,“众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进行提问的女人,另一种为客店的相关员工。当女人出现的时候,环境与场景描写由独特的含义,女人走来,环顾四周后轻生低问“时间开始了吗?”这仿佛是一句暗号,在此问题之后,“我”与她仿佛心有灵犀,理解了她的身份及问题的深层含义,不论她是谁、为何身份,均是提出并等待回答的人。通过这个问题,使“我”所携带的“秘密”在私人谈话的过程中,被一种“我自愿”的方式而揭穿,问题的提出使“我”时间护送者的身份、“时间”性质被触及。“我”充分尊重并重视这个女人,而在实际意义上,“我”已将“她”视为“时间修复”工作开始的根源,视为工作意义的归宿。

当另一种众人出现时,“围拢过来”的客店人员,“围拢过来学着那女人开始提问”,“我”便感知私人谈话空间被打破,向公共话语空间转变,“我”被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中。而实际上“我”期望众人像“我”一样,真实地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感、时间的不可修复性,希望自己在集体关怀中,通过集体的力量共同面对并解决难题。但事与愿违,众人对“时间”表现出的“焦灼与关心”与“我”内心的焦灼有所不同,他们站在外人的角度,以不触及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强调对焦虑的平复。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只是“群氓”,我因此而内心气氛,愤怒爆发。导致“我成为众人最前端,众人无法理解的,不可解决困境的人。“我”的压迫感不仅来自时间难以修复,更来自发现众人不能理解我的内心,自己与群人相异。当“我”参悟到此层含义时,“我流泪了。如此孤独。”正式在此处,“我与众人”的线索佐证了“我与时间”的关系,诗中的两条线索在此交汇一体。

但在此线索中,诗意并未在此处停止,在诗中最后一节处延续了“我”与“时间”的关系、“我”与“众人”的关系。“我发现等候我作答的那位女子已不知在何时辰悄然离去,这意味着机会的全盘失却。”当“我”为“她”所提的问题不能自已心中情绪交织转变时,提问者消失不见,仿佛“我”的一切努力没有意义,表达了诗人种难以言表的痛楚,由荒诞的结局向过往回溯,“她”是“我”陷入与众人抗争、与宿命抗争的源泉,“她”的消失使“我”意识到自己便是另一个提问者,此时”她“的身份明朗,是与“我”同类的不可能搜寻到答案正解的永远的等待者,是我内心深处的焦虑。

正如“机会不存,时间何为?或者,时间未置,机会何喻?”所示,“我”的命运被牢牢拴在无懈可击的深渊中,难以解脱。当从噩梦中惊醒,仿佛对“时间”的困惑迎刃而解,当跳出“宿命锁链”之后幡然醒悟,只有以反讽洞彻一切的态度面对不可抗拒的宿命时,才能真正得以解脱。但在一系列反问中可以感知时间的困惑以深入“我”的骨髓,言不由衷的一串反问,仿佛是透过戏剧化、张驰性的矛盾,以“故意”的姿态,展示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但通过诗的结尾“但是,真实的泪水还停留在我的嘴角。”仿佛可以看透昌耀精神世界中,始终表现出与宿命抗争的坚持、同时又伴有放弃而彻底解脱的力量,两种力量相互交织,前者更彰显出主导地位,使读者感受到昌耀内心真实的痛苦,感受昌耀诗歌中的“时间意识”。

3 结语

总之,整诗以“比预定的时间来得早了一些”作为开始,以否定此判断作为衔接“其实,谁人说得准呢”。以“我”在“客店”中的痛心疾首为结尾,留下具有悬念的续文,仿佛接下去“客店”消失,“我”也不再痛苦。但在此类结构中鲜明的表现出解构与反讽,以此彰显使人内心深处两种抗拒的力量。通过最后一句,可理解为由解构向结构,通过反讽回归本意,诗人再次利用“故意”地手法,展现内心真实情感,始终流露出真实的泪水意味着或许还有希望的想法,进而表现出诗人对“时间意识”的强调。

猜你喜欢

昌耀深层众人
深层承压水污染途径及防治研究
中深层套管式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模拟研究
我写作履历中的“昌耀时间”
众人何以至逍遥:《逍遥游》给一般人的至逍遥之路
刘湛秋鼎力相助昌耀的故事
卷首语
众人吃相
空城
第三方高考
Sounds of the Summer